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穿衣服:先敬羅衣?再起革命?

陳永浩博士、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8/03/2017
由「衣食住行」說起

 

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3/2017

隨著性別平等思想的推廣,女性的社經地位已大幅提升,在不少領域內已能與男性看齊,甚至比男性有更好的表現。但在家庭處境中,女性仍然肩負起主要照顧者的角色,甚至為了照顧家庭而放棄自己的工作。

讓孩子成為孩子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3/2017

今年2月下旬,香城映畫在youtube上載了一套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微電影,不夠一個月的時間,網上點擊率已超過30多萬。,在短短的7分46秒中,除了反映學生過重的讀書壓力問題,更通過四位小演員的演出,道出了香港不少值得大人思考及關注的問題:炒風、金錢決定成功與否、置業無望及人生意義,而教育制度、怪獸家長、學生自殺等課題更是劇情的主線。

傳媒與後真相年代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14/03/2017

英國《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此詞選為2016「年度詞彙」,並將它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此詞的使用頻率較2015年暴增20多倍,最能代表去年充滿情緒性政治的對話狀態。

「娘娘」不是世界全部

14/03/2017

大抵沒有哪個男生聽到心儀女神說一句「比男朋友更親更重要的好友」會覺得「如願以償」而心滿意足。哪個「兵」不會妄想有一天自己也可當「娘娘」的真命天子?

悄然降臨的後真相時代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成為最叱吒風雲的詞語,其以王者之姿令歐美地區的政治翻天覆地,它的影響我們至今仍歷歷在目。然而,當你以為只是彼岸遠方受影響時,其實它亦已在我們身邊悄然降臨,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事上,都可瞥見其影響。

在資訊汪洋中梳理真相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不少知識份子和傳媒人對後真相年代深感無力;然而,在香港本著求真精神積極求變的人亦不乏其數。今期《燭光網絡》訪問了兩間新冒起的傳媒團體,他們分別是「求驗傳媒」和「眾新聞」。縱然他們的工作大不相同,卻有著同一目標——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