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65期)

飄移的界線

燭光網絡 165期 (p.3)
24/11/2025

界線有時很奇妙,有會令人不高興,但沒有又會令人忐忑不安。後現代是一個不喜歡有界線的年代,人都喜歡隨從自己的心意而改變一些規則,為了迎合自己的需要而「搬龍門」,從一個角度看是心意更新而變化,靈活地回應時代的變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於是一些本來很清晰,毫不含糊的界線,如婚姻的界線、性別的界線、父母的界線都忽然之間模糊、甚至飄移起來。而在教養問題,一些「開明」的父母更認為不應該將上一代的規範強加於下一代身上,於是從小就給予他們很大的自由去決定自己的事情,卻忽略了成長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句魔法口號,更忘記了自律與自由是相輔相成的。

接納孩子有祕密 以愛守護成長

燭光網絡 165期 (p.4)
24/11/2025

每個人都有祕密。在童年時期,孩子之間交換小祕密是友誼的象徵;他們也樂於對父母無話不說,事無大小都分享不停。然而,隨著步入青春期以至成年期,孩子開始會守護自己的祕密。無論是家中突然出現的貴重物品、沉迷於網絡世界、早出晚歸、性感的衣著打扮,還是悶悶不樂的神情,這些變化都令父母憂心忡忡,渴望了解背後的原因。但孩子往往以「私隱」和「祕密」為理由,將父母拒於門外。這份無從分擔的憂慮,便成了壓在家長心頭的重擔。

接納祕密就是接納成長

孩子擁有祕密是成長階段的自然現象。從兒童期過渡至青春期,孩子開始追求獨立自主,人際網絡也變得更廣闊。正如成年人會選擇性地分享資訊,孩子亦開始將個別生活片段分享給好朋友、老師、社工或其他信任的對象。這並非他們不再愛父母,而是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模式正在擴展與轉變。父母需要接受這個新的連結方式,就是會有其他人知道、而你不知情的事情,同時要尊重和信任孩子所選擇的傾訴對象。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界線、關係、同理心

燭光網絡 165期 (p.6)
24/11/2025

一項調查顯示[1],香港青少年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其衝突程度與廣州、台灣等比較是最高的。調查結果亦顯示,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施行的管教模式和同理心多寡,對親子關係均同樣重要,若父母對子女愈多正面回饋和管教規範,親子關係也會愈好。由此可見,適當的「管教」是有助改善親子關係的,不過,所指的管教,並非要作出過度的干預和控制,而是要與子女訂立界線。筆者認為,要幫助在青春風暴期中的子女順利過渡這個階段,及早跟他們訂立明確的界線、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並同理心,三者缺一不可。

一、及早訂立界線

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的因素

燭光網絡 165期 (p.8)
24/11/2025

近年青少年沉迷網絡或手機的問題日益嚴重,本社透過講座及與學校聯繫時,經常都聽到家長及老師訴說,孩子的上網習慣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對他們的情緒健康及家庭和諧構成損害。

據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4年2月公佈的研究報告指出,於受訪的逾4200位中一至中六學生中,約有11.8%存在網絡遊戲成癮問題,其中男性比例高達14.6%,女性為7.1%;數據亦顯示有36.2%的學童每天花三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在網絡遊戲上。而在網絡遊戲成癮學童中,有70.6%表現出抑鬱情緒、有29.8%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1]

無家者協會「試工」兩週的震動

燭光網絡 165期 (p.10)
24/11/2025

今年暑假尾至開學初,有兩個星期,筆者長時間留在「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作交流(全職工作時間),可謂是深入「協會」,從中了解他們的服侍工作。因為想在這段時間體驗最多的事工,我幾乎每天都塞滿行程,協會不少同工都不約而同地問:「這麼多事工要參與,有時更要在凌晨探訪露宿者,你不感到辛苦嗎?」而分配工作給我的同工更說:「這樣安排會不會對你太嚴苛?」每次筆者總是笑著回答:「是辛苦的,但這些辛苦會有完結的一天。來這裡體驗就像去旅行,將行程塞滿才充實。」雖然這兩星期的確有些疲倦,但收穫卻是非常多,這些服侍無家者的經驗,對於筆者來說,更是十分寶貴。

耶穌親自觸摸痲瘋病人

協會整體的服侍氛圍,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讓我回想起《聖經》中,耶穌遇見痲瘋病人的那個故事:在馬可福音第一章,耶穌親自觸摸那些在當時「不可被觸摸的人」,這些人被社會所撇棄、被視為不潔,故此不會有人主動接觸他們,更何況是觸摸。協會的工作,就如仿效耶穌去接觸痲瘋病人一樣,接觸那些被社會定義為無用之人、一群被撇棄的人,並且親手觸摸他們。

願見Oneness 成為一個平台

燭光網絡 165期 (p.12)
24/11/2025

究竟是時代塑造教會,還是教會塑造時代?這是令人十分唏噓的提問,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落差,雖然所有教會的領袖都應該知道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合一,但分裂和各有山頭似乎才是基督教的基因,教會和競爭激烈的商業機構有時看來沒有太大的分別,以香港一個小小的城市為例,卻竟有1300多間堂會、數以百計的基督教機構和超過20間神學院或培訓機構,資源的浪費、人才的分散、事工的重疊實在令人感慨。面對當前社會的變遷和壓力、經濟環境轉差、人才大量流失,也許是一個適合的時候讓一眾堂會、機構和神學院的領袖反思自己和其他主內群體的關係。

在10月29日重陽節當天,Oneness3.0在觀潮浸信會舉行,由於今年強調的是堂會與基督教和社福機構、神學院、以至商界的協作,作為基督教機構協會的副主席,筆者和明光社的同工都十分樂意參與籌備和出席當天的聚會。當天的內容十分豐富,但由於場地所限,出席的人數只有600左右,堂會和機構加起來亦不過約100間,不過,身在其中仍感受到一眾參加者的興奮和熱誠。

港允兩個法律母親 人倫關係再受挑戰

燭光網絡 165期 (p.14)
24/11/2025

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於本年9月裁定,女同志為伴侶提供卵子產嬰,可獲承認為嬰兒法定父母的身份。

此宗案件源於一對女同性戀者R和B,她們在2019於南非註冊結婚,並在當地進行互惠人工受孕(Reciprocal IVF),從R身體取出卵子,使用捐贈者的精子成為胚胎,再植入B的子宮,最後B於2021年在香港誕下孩子K。

B是K的孕母,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按《父母與子女條例》,B誕下K後獲政府承認為K的母親身份,並在K的出世證明書上列為「母親」。

R與K有血緣關係,雖然R與B是同性伴侶,但香港不承認同性婚姻,R的身份只是卵子捐贈者,未能登記成為K的「母親」,而K的出世證明書上「父親」一欄則以星號標示。

英國跨性別運動轉向︰「性別」法律定義 以「生理性別」為準

燭光網絡 165期 (p.16)
24/11/2025

英國有兩個因《哈利波特》而聞名的人物,分別是作者羅琳(J.K.Rowling),以及在同名電影中飾演「妙麗」一角的愛瑪華生(Emma Watson),兩人在過去幾年,在跨性別(LGBT)議題上針鋒相對,各不相讓,但最近愛瑪突然主動向羅琳釋出善意,卻被羅琳以千字文拒絕,文中除了諷刺愛瑪無知,更懷疑她之所以改變策略,是因為發現了跨性別主義已不合時宜。[1]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11月)

燭光網絡 165期 (p.18)
24/11/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5年9月20日,來自18個國家與地區(包括澳洲、保加利亞、美國和台灣等地)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組織決定脫離傳統的LGBT運動,宣佈成立「LGB國際」(LGB International)——一個專注於捍衛同性戀者權利的新平台。該組織在社交平台X上寫道:「這是一份獨立宣言。今天,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擁有了全新的全球組織。」LGB國際指出,LGBTQ+組織已背離初衷,不再關注64個國家將同性戀定為刑事罪行、同性伴侶缺乏法律認可,以及對男女同性戀者持續存在的歧視等問題,反而優先推進性別意識形態相關行動。

戳破「虛擬泡泡」 體驗交友App裡的真偽

燭光網絡 165期 (p.20)
24/11/2025

以「迷失在粉紅泡泡之中」為主題的第六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10月1日在聖方濟各大學圓滿舉行。一如上屆,今屆峰會繼續以體驗方式進行,與大家一同探索在這個充斥著「粉紅泡泡」的時代,如何拆解那些看似美麗卻一觸即破的泡沫幻象。是次峰會全日參加者接近二百人,超過一半是35歲或以下的職青、年輕情侶,亦吸引不少父母和堂會導師等參加。明光社作為合辦機構之一,製作了「虛擬泡泡 — 在像素洪流中打撈真愛」活動,讓參與者化身成為男性網友,透過結識「網絡女神Jessica」來體驗網上真偽,全日六場體驗有超過一百人參與,反應不俗。

「虛擬泡泡」賽事為見女神一面

「虛擬泡泡」用比賽方式,讓參與者分組飾演五位男子,透過進入網絡系統,模擬登入交友App去結識網絡女神Jessica,以達成各人背後的「目的」。賽事共分三局,分別為網上「文字交流」、「交換相片」,以及「聲音對話」,以淘汰賽進行,勝出隊可以親身見到Jessica。事實上,即使中途被淘汰的隊伍也絕對不會覺得沉悶,單單看著其他隊伍如何出盡法寶、「吹水唔抹嘴」去追求女神,娛樂性、「花生指數」已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