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祕密。在童年時期,孩子之間交換小祕密是友誼的象徵;他們也樂於對父母無話不說,事無大小都分享不停。然而,隨著步入青春期以至成年期,孩子開始會守護自己的祕密。無論是家中突然出現的貴重物品、沉迷於網絡世界、早出晚歸、性感的衣著打扮,還是悶悶不樂的神情,這些變化都令父母憂心忡忡,渴望了解背後的原因。但孩子往往以「私隱」和「祕密」為理由,將父母拒於門外。這份無從分擔的憂慮,便成了壓在家長心頭的重擔。
接納祕密就是接納成長
孩子擁有祕密是成長階段的自然現象。從兒童期過渡至青春期,孩子開始追求獨立自主,人際網絡也變得更廣闊。正如成年人會選擇性地分享資訊,孩子亦開始將個別生活片段分享給好朋友、老師、社工或其他信任的對象。這並非他們不再愛父母,而是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模式正在擴展與轉變。父母需要接受這個新的連結方式,就是會有其他人知道、而你不知情的事情,同時要尊重和信任孩子所選擇的傾訴對象。
對任何人而言,分享一個負面祕密,無異於邀請對方走入自己內心的黑暗處。我們渴望得到情感支援與接納,而非批判或指摘,因此我們都會謹慎地選擇情緒穩定、能包容自己的傾訴對象。同樣道理,孩子若向父母坦白,換來的卻是懲罰、責罵或批評,這份壓力自然會令他們選擇繼續守密。此外,許多父母出於關心,以強勢的對話、無限伸延的推測、窮追不捨地查問,甚至偷偷查看孩子的手機訊息或通話記錄,這些行為往往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不想如此,從孩子的兒童期開始,父母可透過實際行動來給子女建立一個堅定的印象:「爸媽願意聆聽你的分享,一起分擔困苦、分享快樂,我們接納你的好與壞,很想陪伴你的成長。」當孩子一再確認「爸媽真的樂意聽我說話、期待與我對話」、「爸媽真的是繼續愛著表現不好、做錯事的我」這份穩固的信任連結上,將使你永遠位列在孩子未來大小祕密的分享名單之中。
於日常對話裡分享想法
研究指出,人們常見的祕密可分成38類,其中渴望愛情、懷孕、墮胎、性活動、使用藥物等,都是青少年階段可能面臨的課題[1]。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自然十分關注他們在道德倫理與法律界線上的判斷。與其等問題出現才追問,不如趁孩子還願意分享日常點滴時,在對話期間自然地表達你的看法。例如,當孩子主動談起異性同學的好感互動:
「最近班上有一件怪事!你不可以和其他人講!」
「好,我不講。快說來聽,是甚麼怪事?」
「我見到阿晴總是黏著阿志,靠在一起說話,大家都說他們在拍拖!」
「真的有點古怪啊!異性之間可以做好朋友、聊天,但確實不應該黏在一起……那你覺得他們是在拍拖嗎?」
「不知道呀!但我們只是小學生……做好朋友就得!」
「你說得對啊!後來又怎樣?」
在這種輕鬆、帶點小八卦的氣氛中,媽媽對孩子提出的話題感到好奇,他會感到被重視,更想分享。另一方面,孩子渴望在對話中,驗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否合理。家長不妨分享對人際關係的看法,例如喜歡、好感與真愛的區別,身體界線的重要性,以及未來擇偶的條件,這正是無比寶貴的親子對話。
當孩子的想法與你不同時,與其直接否定和說教,不如以提問來引導思考:
「阿晴和阿志真的在拍拖了,常常在小息時放閃!講真啊,我有點羨慕。」
「如果我是你,我也羨慕啊!大家都想有人愛錫和關心。」
「這很正常,是不是?其實昨天阿健提議和我拍拖三天,我還未回覆。」
「你處理得很好啊,好好想清楚再回覆。你對阿健是甚麼感情呢?」
祕密:幸福的期待與沉重的負擔擁有祕密,可以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或痛苦的事。守著令人喜悅的祕密,例如學業成就、驚喜派對、戀情萌芽、求婚計畫、懷孕初期等,是為了醞釀幸福,讓事情有平穩發展的時間,讓公開的一刻更顯珍貴;然而,若祕密讓人感到痛苦、孤立、被控制,甚至帶來羞恥與不真誠感,這便是一個清晰的訊號:守密者需要與人談談,同時檢視內心的衝突,回想當初守密的原因[2]。無論面對何種祕密,請讓孩子深深明白:即使孩子有說不出口的祕密,也不會動搖親子之間的愛與接納。因此,讓我們一起學習分享快樂,分擔憂慮——祕密是可以向信任的人說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