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婚姻大事

廿一世紀香港人的婚姻觀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8/2016

n9877_img1_0.jpg

左起:梁永豪,張勇傑,李樹甘,吳慧華,張志儉,傅丹梅,蔡志森,張宙橋,羅耀增,區祥江,葉美施,狄志遠,雷競業,郭鴻標,招雋寧,陳永浩

 

本年度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主題:婚姻「大事」──廿一世紀香港人的婚姻觀。當天講員均作出豐富的分享:

葉美施律師指出家事調解員有時是協助離婚夫婦想清楚問題。當事人可能有很多矛盾及掙扎,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傷痕,很多事情放不低,更不懂得與對方化解衝突。婚姻生活不是只有幸福,夫婦亦需要明白如何面對逆境,懂得與不同意見的人相處。社會可以做多一點教育,從孩子開始,教導他們如何處理衝突。

狄志遠博士指婚姻有三個層次:1.形式、2.委身及3.見證。夫婦關係見證人與人之間的愛,婚姻及家庭都是先付出、後收取的循環。婚姻不單單是一個制度,而是人與人之間愛的經營,是獨有、珍貴、以及不能代替的。

區祥江博士提到當人認為婚姻可隨時離開,便會容易放棄。反之,若然人認為不可隨便離開婚姻,雖然在其中如困獸鬥,但透過相處,磨練,反而會成長變得成熟。人放棄成長的機會是很可惜的。愛是需要努力及經營,但現實是很多人離婚,離婚及再婚都衝擊著家庭結構,有小朋友的話,更增加了重組家庭的複雜性。

郭鴻標博士提及加爾文指出婚姻是一個盟誓,這是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觀念,對社會亦非常重要。很多現代人視婚姻是合約,而不是盟約。仿如生意來往一樣,合則來,不合則去,不是委身。本身是學習法律的加爾文當年在日內瓦定立了很多婚姻法,他處理婚姻的個案不單是一個評論,同時也是涉及神學及牧養,這顯示了在公共社會裡面如何融合神學和法律。

陳永浩博士表示今天很多人生兒育女會計算甚麼時候生最好,才能讓子女贏在起跑線,這完全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何時,當成年人談論家庭的時候,不再單單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也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招雋寧先生指出普遍(約七成)受訪公眾對婚姻持正面信念,包括長久承諾、互相照顧、彼此相愛、性忠誠等。有些受訪者或因婚姻破裂的情況日漸普遍,對婚姻生活是否快樂和能否帶來保障感到猶豫。研究結果指婚姻的觀感會影響對婚姻的信念,愈感到婚姻不快樂、沒保障,愈減低對婚姻的信念;不論有否特定信仰,認為宗教對自己重要的人(比沒有特定信仰及認為信仰不重要的),更傾向認同婚姻信念。

羅耀增博士指父母要盡上在地上的責任。家庭崇拜很重要,教養孩子一定要幫助他們經歷神,經歷第一手信仰。當孩子不開心時,要與他一起哭一起禱告,讓他們經歷神是他們的幫助者。另外,先家庭後服侍的態度也非常重要。有時,教會為孩子帶來傷害,若父母只顧事奉而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孩子只會認為自己成了犧牲品。

徐惠儀女士指離婚的原因有很多:婚外情、生活的難處、性格不合等。而一個人的成長背景;有否建立正確的性觀念;一對情侶有沒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有沒有相同的興趣都很重要。不想走到離婚這一步,要先有一個正確的婚姻選擇,選擇對的人,但首要是自己先做對的事情,就是要表現真正的自己,認識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雷競業博士分享,每一對夫婦都應該有一個愛情故事,例如如何結識,欣賞對方那一方面,這樣的故事是可以不斷重複的,也可以發展下去的,夫婦結婚的年日愈長,故事應該愈加豐富。

 

關注範疇: 
性文化
生命倫理

相關文章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11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11/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5年9月20日,來自18個國家與地區(包括澳洲、保加利亞、美國和台灣等地)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組織決定脫離傳統的LGBT運動,宣佈成立「LGB國際」(LGB International)——一個專注於捍衛同性戀者權利的新平台。該組織在社交平台X上寫道:「這是一份獨立宣言。今天,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戀者擁有了全新的全球組織。」LGB國際指出,LGBTQ+組織已背離初衷,不再關注64個國家將同性戀定為刑事罪行、同性伴侶缺乏法律認可,以及對男女同性戀者持續存在的歧視等問題,反而優先推進性別意識形態相關行動。

LGB國際組織主席Frederick Schminke表示,曾經代表同性戀者團體的組織如今「完全致力於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導致同性戀者權利日益被邊緣化。加拿大LGB聯盟(LGB Alliance Canada)則批評「加拿大LGBT聯盟」(Egale Canada)等組織,指摘其將政治和財政資源過度集中於性別認同主題的激進主義,而非優先捍衛男女同性戀者的權利。其聯盟代表認為,重新定義「男性」和「女性」的概念不僅會削弱基於生理性別的法律保護,更會引發對堅持維持自身專屬空間的同性戀者的敵意。英國LGB聯盟聯合創始人Bev Jackson表示,現今同性戀青少年面臨被要求認同為「跨性別者」並接受不可逆轉的醫療或手術壓力,而LGB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選擇。

國際男女同性戀協會(ILGA)前領導人對LGB國際組織的成立表示歡迎,稱這是回歸基於生理性別權利保障的必要修正。[1]

2025年9月10日,美國保守派活動組織「轉折點」聯合創始人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活動中遭槍擊身亡。事發時他正在戶外舉行一場名為「請證明我是錯的」辯論會,邀請學生就其政治與文化觀點進行挑戰,現場聚集了大量聽眾。Kirk生前曾多次公開反對跨性別權利,其組織也曾發起反對跨性別相關醫療服務的集會活動。9月12日,執法官員宣佈,槍殺Kirk的22歲疑犯Tyler Robinson已被逮捕。Kirk的遺孀Erika Kirk於同日公開發聲,鄭重承諾「轉折點」組織將繼續在校園舉辦活動。[2]

目前全美已有超過二十多個州頒佈禁令,禁止為跨性別青少年提供性別肯定護理,而美國德克薩斯州則是首個對相關醫生提出起訴的州。2024年,德州總檢查長帕克斯頓辦公室對埃爾帕索的兒科內分泌學家Hector Granados醫生,以及另外兩名醫療提供者提出法律訴訟,Granados更在訴訟書中被稱為「屢犯者」,指控其偽造醫療記錄並違反德州於2023年生效的跨性別醫療禁令。然而在2025年9月,帕克斯頓辦公室卻悄然撤銷了對Granados的起訴,並在聲明中表示,經「審查證據及Granados的完整病歷後,未發現其存在違法行為」,至於另外兩名醫生的訴訟,目前仍在審理中。[3]

早前,美國紐約州拿騷縣頒佈禁令,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滑輪德比運動隊,滑輪障礙賽聯盟就此起訴當地政府,2025年10月6日,下級法院的R. Bruce Cozzens法官裁定該聯盟敗訴,指出拿騷縣的禁令旨在保護婦女和女童權益,並強調跨性別運動員仍可參與該縣設立的混合性別體育聯盟。Cozzens法官同時駁回了聯盟提出在訴訟審理期間暫緩執行該項禁令的請求。

代表該聯盟提出起訟的紐約公民自由聯盟申請上訴。10月8日,紐約州上訴法院裁定,在相關法律訴訟程完成之前,拿騷縣不得強制執行該項禁止男跨女參與女子滑輪運動隊的規定。[4]

2023年,美國佛蒙特州一間基督教中學拒絕與另一所學校的高中女子籃球隊進行比賽,理由是對手球隊的跨性別運動員「影響比賽公平性和危及球員安全」。其後,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和活動的佛蒙特州校長協會執行委員會裁定該校違反了委員會關於種族、性別及殘疾意識的政策,因此取消其參加所有州政府資助的體育賽事及其他活動(包括辯論賽和科學展覽)的資格。2025年9月9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之一的美國第二巡回上訴法院允許佛蒙特州這間基督教中學參加該州的體育聯賽,推翻了先前維持禁令的裁決。[5]

美國聯邦教育部在2025年9月致函紐約市的公立學校,要求在最後期限前修改政策,否則將取消目前和未來對19間「專業磁石學校」的資助。相關爭議政策涉及「自認女性的男學生或跨性別學生可不受限制進入女性的私密空間」的規定。10月16日,紐約市向聯邦教育部官員提出訴訟,指聯邦教育部因為紐約市教育部支持跨性別學生的立場,便決定取消已承諾的4700萬美元撥款,是違反了《教育法修正案第九篇》。[6]

早前,數名非二元性別與跨性別人士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護照政策提起訴訟,該政策規定護照性別必須依據出生證明上登記的性別進行標註。2025年6月17日,美國地區法官Julia Kobick作出裁決,允許需要申請或更新護照的跨性別者及非二元性別者,在性別標註中自主選擇「男性」、「女性」或「X」,而不再受限於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2025年9月19日,特朗普政府向要求最高法院提出上訴,請求允許實施原定的護照性別標註政策。[7]

2019年,美國科羅拉多州頒佈了《未成年人轉化治療禁令》,禁止精神健康專家使用試圖改變個人性取向或性別認同的「更正治療」(包括談話療法),具體涵蓋旨在「改變行為或性別表達、消除或減少對同性戀者性吸引或愛慕感受」的各項措施。違例者將面臨最高5000美元罰款,並可能被暫停執業資格或吊銷執照。

2022年,基督徒輔導員的Kaley Chiles,因希望與年輕患者就性別焦慮和性取向議題進行對話,於是對州政府提起訴訟。她指控該禁令基於觀點立場和談話內容審查其與患者的交流,侵犯了自身的言論自由權利。Chiles請求法院頒佈命令,禁止科羅拉多州對其執行該禁令。

科羅拉多州在法庭文件中回應,該州尚未對Chiles或任何其他持牌治療師採取違反禁令的紀律處分,並聲稱Chiles擬提供的談話療法並不違法——因她已明確表示不會尋求改變患者的性別認同或性取向。聯邦地區法院允許Chiles繼續推進訴訟,但最終判其敗訴,認為科羅拉多州的法例是要規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專業執業行為」,而非限制言論自由;法院同時裁定,該州有合法理據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有害且無效」的治療。Chiles隨後提出上訴,2025年10月,最高法院維持了地區法院的判決,裁定科羅拉多州的法例僅禁止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實施「更正治療」,其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屬於附帶性質,且該附帶限制並不違反言論自由原則。[8]

2025年10月1日,全球首富Elon Musk在其旗下社交平台X發文表示,「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取消Netflix 訂閱吧」,原因是Netflix推行「跨性別覺醒議程」,播映了一部包含跨性別角色的動畫 ——《靈異遊樂園:無路可逃》(Dead End: Paranormal Park)。[9]

加拿大在10月初更新了針對美國的旅行建議,提醒護照上標有「X」性別標記的旅行者可能被拒絕入境。新警告聲明:「雖然包含『X』性別標識的護照由加拿大政府簽發,但無法保證您順利入境,或通過其他國家過境時順利通關。」[10]

本地

一名身份證登記性別為女性的女跨男K,於2017年確診性別認同障礙,其後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性別認同診所接受治療,並進行「真實生活體驗」(RLE)。為方便治療,醫生向K發出性別認同障礙證明書(簡稱 GID 信),指其正處於 RLE 階段,在社會中應被認定為男性,且使用對應性別的公共設施,是其治療及真實生活體驗(RLE)的重要環節。

K在進行RLE期間,因尚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無法使用男性公廁,因此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擴大《公廁(行為及舉止)規例》中對「男性」及「女性」的定義範圍。2025年7月23日,法官高浩文裁定K勝訴,裁定規例中食環署公廁男女分隔的條文違憲且無效,但頒令暫緩執行裁決12個月,供政府制訂處理方案。政府於9月22日向上訴庭提出上訴,據司法機構網頁顯示,案件目前尚未排期聆訊。[11]


[1] “LGB Inter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organizations separate from the LGBT movement,” LA DERECHA DIARIO, September 21, https://derechadiario.com.ar/us/argentina/lgb-international-gay-and-lesb... Nicole Winfield, “LGBTQ+ Catholics make Holy Year pilgrimage to Rome and celebrate a new feeling of welcome,” AP, September 7,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pope-lgbtq-197507e47890e2e5115a7f784d....

[2] Melissa Quinn et al., “Charlie Kirk shooting suspect in custody after manhunt; Erika Kirk vows to keep holding Turning Point USA events,” CBS News, September 13, 2025. https://www.cbsnews.com/live-updates/charlie-kirk-shot-utah-turning-poin...  Helen Coster and Maria Tsvetkova, “Charlie Kirk’s rhetoric inspired supporters, enraged foes,” Reuters, September 13, 2025,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charlie-kirks-rhetoric-inspired-support...

[3] Jamie Stengle, “Texas drops lawsuit against doctor accused of illegally providing care to transgender youth,” AP, September 11,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care-doctor-lawsuit-dropped-texas...

[4] “Judge halts New York county from enforcing transgender athlete ban after roller derby league sues,” AP, October 9,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new-york-roller-derby-transgender-athlete-ban... ; “New York judge upholds transgender athlete ban on Long Island,” AP, October 8,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nassau-transgender-athletes-new-york-297406cb...

[5] Kimberlee Kruesi and Amanda Swinhart, “Federal appeals court reinstates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 after it objected to transgender player,” AP, September 23,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vermont-transgender-religious-school-basketba... Lisa Rathke, “A Christian school appeals its ban on competing after it objected to a transgender player,” AP, September 6, 2024. https://apnews.com/article/christian-religious-school-transgender-player...

[6] Carolyn Thompson, “NYC schools sue US education officials over $47M grant cuts tied to transgender policies,” AP, October 17,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bathrooms-education-department-sc...

[7] Linsay Whitehurst, “Trump asks the Supreme Court to allow him to enforce transgender and nonbinary passport policy, ” AP, September 20,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ransgender-nonbinary-passports-a8abef0... Michael Casey, “Judge says government can’t limit passport sex markers for many transgender, nonbinary people, ” AP, June 18,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passports-nonbinary-trump-policy-...

[8] Lawrence Hurley, “Supreme Court skeptical of state bans on conversion therapy aimed at LGBTQ kids,” NBC News, October 7, 2025.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supreme-court/supreme-court-weighs-chal... Melissa Quinn, “Supreme Court wrestles with Colorado counselor’s challenge to “conversion therapy” ban,” CBS News, October 7, 2025. https://www.cbsnews.com/news/supreme-court-arguments-colorado-conversion... Melissa Quinn, “Supreme Court to hear free-speech clash over Colorado “conversion therapy” ban,” CBS News, October 6, 2025. https://www.cbsnews.com/news/supreme-court-lgbtq-free-speech-colorado-co...

[9] Laya Neelakandan, “Elon Musk is telling his followers to cancel Netflix subscriptions. Here’s what’s happening,” CNBC, Oct 2, 2025, https://www.cnbc.com/2025/10/02/elon-musk-calls-for-canceling-netflix-wh...

[10] Anna Mehler Paperny, “Canada warns travelers with 'X' gender passports they may not be allowed into US,” Reuters, October 4, 2025.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mericas/canada-warns-travelers-with-x-gen...

[11]朱棨新:〈跨性男就未能入男性公廁司法覆核勝訴 政府已就裁決提出上訴〉,《香港01》,2025年10月6日, 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829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陳蓉:〈跨性者指公廁條例不公求覆核 官指違憲裁勝訴 立法機構需修正〉,《香港01》,2025年7月2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948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愈用腦愈有腦——不容AI取代你的腦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11/2025

參考德國真人秀Deutschlands Superhirn而製作的內地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主打腦力競賽,參加者都以爭奪「腦王」美譽為目標。自2014年播放至今,能進入12強的參賽選手,已是千挑萬選的聰敏人士,而歷年誕生的「腦王」,更是在不同的範疇,例如心算力、記憶力、推理力、觀察力、空間感……或是綜合能力,皆有十分超卓的表現。我們作為觀眾,有時連遊戲規則都聽不明白,但看見參賽者很多時只靠腦袋去定位及繪圖來完成賽事,也不禁讚嘆人類的大腦竟然可以如此神奇,潛能無限。

人腦確實非常神奇,結構異常複雜。雖然人的大腦平均重量只有一公斤多,當中六成為脂肪,但卻擁有近千億個神經元、與超過100萬億條神經有所連結,[1] 控制著我們的思維、記憶、情感、觸覺、視覺、呼吸、體溫、飢餓感,以及一切調節身體的生理進程。大腦與其延伸而出的脊髓共同構成了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2] 至於人類的小腦,主要是調節運動功能與控制平衡,包括協調步態、維持姿勢、調節肌張力,[3]並控制自主肌肉活動。腦幹則在小腦下方,協助身體的非自主動作。[4]

人類作為哺乳類動物,跑不過獵豹、牙齒不及獅子銳利、沒有如鷹般的銳目、入水雖然能游,卻只是習泳的成果,即使是獲得28枚奧運獎牌的「飛魚」Michael Phelps,若要他與旗魚來一場比賽,相信也無法取勝。不過,人類卻能征服地上的生物,因為人類擁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東西——超強大腦。人類天生的技能敵不過其他生物,但只要腦袋比牠們優勝,便能操縱牠們。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地球的王者,運用其智慧發掘及使用地上的資源。然而,人類的腦袋當前正受到挑戰。

工業革命之前,動物是人類最佳的助手,狗能守門、貓能捉鼠、雞能準時啼叫,但後來,人類需要更多助手幫助發展經濟,於是,人類發明了機械,也漸漸遠離大自然,並投入城市建設及工廠生產。不過,聰明的人類又豈會只停留於「只按本子辦事」的機械發明,人類需要更多可以靈活變通的工具協助完成工作,因此,便研究出電腦來,它大大提升了人類的工作量及管理能力。然而,人類還是希望有更聰明、最好有像人類一樣可以思考的工具出現。最終,在大量科研人才嘔心瀝血研發之下,人類迎來了工業革命4.0。在〈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及〈誰搶走我們的天賦?〉這兩篇文章中,筆者先後從不同的面向提到AI及機械人搶去人類的天賦及工作,[5] 筆者想在本文強調的是,協助人類工作的AI工具,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ChatGPT、Claude、Gemini、Grok、DeepSeek,及Perplexity等,正在慢慢改變下一代人的大腦、學習態度,並衍生出其他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提前發佈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將54名來自波士頓地區的18至39歲受試者分為三組,要求他們分別使用ChatGPT、Google,以及完全不借助任何工具撰寫多篇SAT應試作文。研究人員通過腦電圖儀記錄他們32個腦區的活動情況,發現在三組受試者中,ChatGPT使用者的大腦活躍度最低,且在「神經認知、語言表達和行為表現三個層面持續表現不佳」。在持續數月的實驗期間,ChatGPT使用者隨著寫作次數增加變得愈發懈怠,到研究後期,甚至經常直接複製貼上生成內容,該組受試者的執行控制能力與注意力投入水準普遍較低。另外,使用ChatGPT的小組提交的作文高度雷同,充斥著重複的表達方式和觀點,嚴重缺乏獨立思考,他們的作品被審閱的老師評為「缺乏靈魂」。[6]

研究的主要作者Nataliya Kosmyna指出,使用大型語言模型可能會實際損害學習效果,對年輕用戶的影響尤為顯著,她認為,亟需發佈這些發現以引起社會警惕,就是當人們為追求高效便捷而日益依賴大型語言模型時,可能會付上犧牲大腦長期發展的代價。由於Kosmyna為到研究結果感到憂慮,因此她在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且樣本規模相對有限的情況之下,仍然選擇提前發佈研究結果。她擔心在等待研究評核的6至8個月期間,有政策制定者突然決定在幼稚園推廣GPT教學,那就絕對危險且有害,她強調「發育中的大腦面臨的風險最為嚴峻。」[7]

事實上,也難怪Kosmyna擔心大型語言模型會阻礙大腦的成長,因為與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組別相比,使用Google搜尋的受試者,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和活躍的腦功能;至於僅靠大腦思考的小組,更顯示出最高的神經連接度,特別是與創意構思、記憶負荷及語義處理密切相關的alpha、theta和delta腦波波段。研究人員發現該組受試者專注度更高、求知慾更強,他們對自身作品表現出更強的主控意識與滿意度。[8]

明光社

雖然Kosmyna的研究還未通過正式的審核,但精神科醫生Zishan Khan博士從診斷兒童與青少年患者的臨床經驗證明了Kosmyna的研究。他指出,從精神病學角度觀察,過度依賴大型語言模型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心理和認知後果,這對大腦仍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尤為明顯,當孩子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完成課業,那些幫助人獲取資訊和記憶事實,以及保持思維韌性的神經連接都會逐漸弱化。這正正應對了研究所提及:「你愈多使用人工智能,你實際的智力會愈差」。[9] 不單智力下降,亦有研究顯示,人工智能使用增加,認知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有可能被削弱 。[10]

雖然大型語言模型這一類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確可以提升人們的工作及生產效率,但卻削弱了其內在驅動力。[11] 不單如此,它還會奪去人們的工作成就感。麻省理工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在美國一家大型研發實驗室內引用AI工具,科學家在新產品創造上提升了17%,但卻有82%的使用者表達失去工作成就感,甚至有人感到自己累積了多年的專業知識已經無用。研究亦揭示,AI的「創意自動化」讓科學家花更多時間評估AI所提供的想法,而非去思考原創性的作品。[12]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的葦草」——這一句名言出自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Blaise Pascal,原句的上下文是:「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13] 他的意思顯然易見,如筆者上文提到,人與其他生物的分別,在於人類有一顆會思考的腦袋,如果人們習慣依賴大型語言模型所提供的便利及好處,不想運用自己的腦袋,那麼,如Pascal所言,人類的尊嚴何在?

這裡並非反對使用AI等工具,只是作為人類,尤其是新一代,在使用AI的時候,要留心AI對我們的決斷力、分析力、批判力或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人類若不想被AI操控,便得好好訓練自己的大腦。當人願意用腦,學習新的東西,便能改變神經的連結,並且藉由生成新的神經元來重塑大腦,改善認知能力。[14]

神創造人有神的形象,昔日亞當在地上的生物中找不到配得上自己的幫手;今天人類也不要輕易把決策權交在AI手中,以免它們完成你的工作,代你思考、剝奪了那些原本可以提升你腦袋能力的機會。腦袋用得多,才會愈用愈有腦。


[1] 詹益仁:〈從電腦看人腦 能效如此之高〉,DigiTimes, 2021年6月2日,網站︰https://www.digitimes.com.tw/col/article/?id=1335;克莉絲汀.威勒米爾(Kristen Willeumier)著、陳錦慧譯:《大腦逆齡指南》(台北:商周,2021年),頁21,44; “Brain Anatomy and how the Brain Works,” Johns Hopkins Medicine,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anatomy-o...

[2] “Brain Anatomy and how the Brain Works.”

[3]人體的肌肉在靜止時要有一定的長度,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樣當人不動時才不會完全鬆垮。肌張力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肌張力低下〉,「康健知識庫」,網站︰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714.html#data-3-collapse

[4]威勒米爾著:《大腦逆齡指南》,頁51-52;Sopiko Jimsheleishvili, Marine Dididze: “Neuroanatomy, Cerebellum,”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July 24 2023,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8167/

[5] 吳慧華:〈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生命倫理》,93期,2025年5月8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flipbook/lifeethics/magazine/93;吳慧華:〈誰搶走我們的天賦?〉,《生命倫理》,51期,2018年5月21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flipbook/lifeethics/magazine/51

[6] Andrew R. Chow, “ChatGPT May Be Ero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ccording to a New MIT Study,” Time, June 23, 2025, https://time.com/7295195/ai-chatgpt-google-learning-school/

[7] “ChatGPT May Be Ero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ccording to a New MIT Study.” .

[8] 同上文。

[9] “ChatGPT May Be Ero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ccording to a New MIT Study.”; Justin Sung, “How ChatGPT slowly destroys Your Brain,” YouTube, Aug 3, 20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sJ50Ybp44I&t=3s

[10] Justin Jackson, “Increased AI use linked to ero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PHYS.org. January 13, 2025,https://phys.org/news/2025-01-ai-linked-eroding-critical-skills.html; Michael Gerlich, “AI Tools in Society: Impacts on Cognitive Offloading and the Fu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 Societies 2025, 15(1), 6, https://doi.org/10.3390/soc15010006; Chunpeng Zhai, “The effects of over-reliance on AI dialogue systems on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June 2024 11(1). DOI:10.1186/s40561-024-00316-7

[11] “ChatGPT May Be Erod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ccording to a New MIT Study.” ; Yukun Liu et al. “Research: Gen AI makes people more productive – and less motivat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 13, 2025, https://hbr.org/2025/05/research-gen-ai-makes-people-more-productive-and...

[12] 〈研究警報:AI讓工作效率飆升,但82%員工成就感消失!企業導入前必知「3大關鍵」〉,《天下學習》,2025年3月20日,網站︰https://www.cheers.com.tw/talent/article.action?id=5104275

[13] 李怡:〈法國哲學家帕斯卡:人是能夠思想的蘆葦〉,DIVA,2015年8月24日,網站︰https://www.etnet.com.hk/www/tc/diva/art/oneminreading/31194

[14]威勒米爾著:《大腦逆齡指南》,頁27。

大腦逆齡指南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11/2025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Performance & Power)

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Kristen Willeumier)

譯者︰陳錦慧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腦部也需要保養,就如房屋一樣。同樣是30年樓齡的房屋,有保養和沒有保養,質素可以相差很遠,腦部亦如是。很多人都以為,人年老之後,記憶力衰退、認知力下降是常態,畢竟,每天都有腦細胞死去,再優秀的腦袋也難免出現問題,但本身是神經科學家的作者卻為我們帶來好消息。是的,人平均每天會喪失幾千個腦細胞,但原來,腦細胞也可隨著年齡持續增長,即使人到了八十多歲,只要透過運動、飲食、壓力調節、睡眠、營養補充,以及學習新事物,亦可刺激腦細胞新生。

再好的房屋,也不可能入住30年後才開始保養,腦部亦一樣。很多人自恃年輕,沒有看重自己的生活習慣,作者指出,有神經科學者認為,人的腦部是由出生一直發展到三十多歲才成熟,這意味著,期間的飲食、睡眠及運動方式等,都會影響腦部發展。簡言之,三十多歲前固然要通過飲食、睡眠及運動方式等為腦部打好根基,但三十多歲後,也要持之以恆,藉著上述活動保養腦袋。

房屋出現問題可以維修,腦部出現問題,又是否有修復的餘地?作者以她的臨床經驗告訴大家,答案是肯定的。美國有些職業欖球員,在比賽時因為腦震盪而導致腦部受損,作者喜見當中有球員願意配合她的醫療方案,一段時間後腦部有所改善。即使是作者患有柏金遜症的父親,在其悉心治療下,在臨終前,仍可擁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些經驗,使作者更有信心,有些腦部問題是可以藉著生活習慣得以修復。

如何「保養」或「維修」腦部健康?作者提出有效方案,成本也不高,對大部份人來說,只要願意,都可以做到的。具體來說,可以嘗試走不同的路回家、用非慣性的手寫字、以原型食物代替超加工食品、適當地飲水、學習新的生字,即使是每天一個也可以。作者開出的「藥方」,除關乎腦部需要的營養要素,也與增生神經元相關,她提醒大家,人類的腦袋需要新鮮的刺激才能愈發增生更多神經元。因此,向來拉小提琴的人,若想提升腦部能力,轉學相類近的中提琴,作用或不大,可能需要學習長笛才有效;至於運動,也不是所有運動都對腦部有益的,文中提及的欖球,便是其中一個有損的例子,所以在選擇運動時,要考慮其對腦部會否造成衝擊。

適當的運動,有助腦部維持健康,這是由於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供應大腦所需;不過,不愛運動或不適合運動的人士也不用擔心,作者提到有研究顯示,年長婦女每星期走路幾次,每次30至50分鐘,三個月內腦部的血流量也能增加15%。如果在大自然走路更好,這會有助減輕腦部的壓力。除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壓力也會損害腦部健康,故為了我們的腦袋,學習減輕壓力是需要的。

拒絕以惡小而為之的時代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4/11/2025

很喜歡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的開場白:「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充滿智慧的時代,也是最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或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這段說話,實在適用於任何一個大時代,尤其在今年9月之後。

今年9月10日,美國保守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美國猶他谷大學出席校園活動時,被一位不滿其言論的青年人槍殺。筆者不是要大家表態支持或反對柯克的立場。事實上,有人欣賞柯克帶領新一代美國人回歸基督教精神,他在大學校園設置其標誌性的「請證明我是錯的」(Prove Me Wrong)攤位,與同學進行辯論,其辯才出眾,知識淵博,尤其是敢說真話,獲得不少人支持;但反對他的人,則認為柯克帶有鮮明的政治、宗教、倫理立場,更幫助特朗普總統重返白宮,是不可原諒,而且他到左派思想當道的大學辦活動,是「挑機」在先……

筆者在大學教書,每年為一年級生教的第一門「大學入門」課,就是討論「何謂大學」和「為何要有大學」。大學本來就是給不同學問、甚或對立的學者哲人,互相切磋、辯論砥礪、彼此激發、完善知識,甚至創新啟發的地方,這個由雅典學院起始的「相聚」,就是拉丁文大學Universitas一字的意思。[1]

柯克正正就在大學裡,實行求真辯論時被殺,叫人唏噓。道理本來就很簡單:請用真理與辯論說服我,或就由我說服你。若是大家仍有爭議,那就讓真理愈辯愈明。誰知,今日世界竟退步至當人們無法用思想和語言戰勝別人時,就用子彈幹掉他,當中還竟然有人幸災樂禍!不禁要問,為何今日社會,會變成這樣?

以惡小而為之

為什麼以暴力對待言論,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有人認為,是當今意識形態當道(不論激進左派或右派都是帶有暴力主義的),也有指出,是近代社會踏入後現代主義,加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興起,促使我們的生活、文化、思想產生極大轉變所致。

誠然,今日社會,要說服人、感動人心,要的不是一個大道理,而是說好一個「故事」,敍述和分享成為了最有力和最感染人的溝通方式,亦由於感人的故事只著重個人感受、見解,不需要理性和客觀的討論,最終招致這個世代「真正的客觀」欠奉。法國社會學家福柯(Foucault) 甚至提出了「權力」、「真理」的概念:即你有權力,你就有真理。[2]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文化下,以往不容於主流思想的人和事,現在都可以在不同的群落或媒體中聚集,造成「團爐取暖」的效果。而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又加劇這種現象的傳播。久而久之,很多原本在主流社會中「見不得人」的鬼主意或惡搞意念,很快就會因其「另類」而火紅起來,人人模仿。與此同時,互聯網又很喜歡將大家的意念「標籤化」,人們的意識和思想,好像要被強加分類歸邊,如是者,大家都在不停標籤人與被標籤之中無限流轉。

與標籤化同樣具威力的,就是把不喜歡的人和事「非人化」(Dehumanization)[3] 和「污名化」(Stigmatization) [4]:將一個人的人性去除,標籤為叫人討厭的物種,然後取花名、污名化,這樣,對之一切的攻擊,甚至惡行就會變得合理化很多。這些標籤、污名、煽情故事,看似隨機,其實很多都是KOL、FB、YT大神和 Influencer的精心傑作,是刻意對正演算法的 貼文。發生槍殺柯克事件的猶他州州長就曾表示,在過去五、六年,社交媒體在每一宗暗殺事件或企圖暗殺事件中都扮演着直接參與的角色。[5]

我們從小就學習「勿以惡小而為之」。邪惡的事,最初可能只是星星之火,大家不參與,就無法助燃,很快會冷卻熄滅。偏偏這個世代喜歡推崇「另類」,更在網上「圍爐」壯膽,鼓吹「做咗先講」,以為「以惡小而為之」,殊不知最終卻演變成「大惡」。

勿以善小而不為

想起了另一位剛離世、被視為靈長類動物行為學先驅的珍古德博士(Dame Jane Goodall),她以長期研究野生黑猩猩的社會與家庭行為而聞名。珍古德原先是一位秘書,沒有大學文憑,但自小已熱愛野生動物,這是由於童年時,父親給她送贈一隻名叫「Jubilee」的玩具黑猩猩,亦有家犬伴隨成長,因而啟發出研究動物的興趣。後來,在因緣際會下,珍古德到了非洲坦桑尼亞研究黑猩猩,且取得驚人突破,繼而讓劍橋大學直接收錄她攻讀博士,並畢生致力保育和研究工作。

珍古德不單透過用心觀察,理解到黑猩猩是一種有社會行為的動物,還近距離接近牠們,以致能辨認出每張臉,並為每隻黑猩猩取名字(以往科研者通常只用編號稱呼)。她的發現,更顛覆了人類對黑猩猩的認知:原來黑猩猩的智力很高,懂得製造工具來獵食;母子間有很親密的溝通;群落中會進行原始戰爭、獵殺同伴等。

這位「黑猩猩」之母,把童年已有的好奇、渴望與熱情,化成一生的目標——勿以善小而不為。正如珍古德數年前在香港大學分享時(其實她每次講座都會提及)所言,她和她的 Mr. H(她的猩猩吉祥物公仔)是「為大自然保育永不言倦的倡導者」(Tireless Advocate for Nature)。[6]

今天你又在堅持甚麼呢?勿以善小而不為,願你在小事上忠心,在大事上興旺!


[1] 拉斐爾《雅典學院》(上):文藝復興經典壁畫,凝結哲人們的奧秘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8301034

[2] 真理與權力(Truth and Power, Vérité et Pouvoir)
https://www.scu.edu.tw/philos/97class/97-2%20STS/STS%2002.pdf

[5] 查理·柯克槍擊案後,美國為何處於危險的十字路口?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grqxplvkz5o/trad

[6] Dr Jane Goodall's Inspiring Talk at HKU: A Call to Action for Youth and Society https://www.ke.hku.hk/spotlight/dr-jane-goodall

夢想是「打」出來的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11/2025

第4名結束全運神奇之旅 港手球隊3人退役

  (東網. 10-11-2025)

香港手球|全運會佳績「史無前例」 總會倡設基地場館 羅淑佩:盡力提供場地支援|Yahoo

  (Yahoo 新聞. 11-11-2025)

唐雪艷:〈全運會|81歲香港老將參賽場上拼到摔倒 備戰每日港深通勤5小時〉

  (香港01. 13-11-2025))

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詳情

  (香港體育學院)

「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一句出自港產電影《狂舞派》的宣傳口號, 曾幾何時成為瘋傳的潮文標題。只要抽走「跳舞」二字,便可以加上自己認真思考過的最愛做的事情,以及想要達成的夢想,任君填寫。「可以去到幾盡?」每個人的能耐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有些人明明有才華,從小便想要成為一名音樂人,甚至連午夜夢迴也在想著此事,可惜一覺醒來面對現實,便總是憂心忡忡,一籌莫展。於是,夢想便只能隨著時光黯然消逝,夢想成了真正的「夢想」,惟有在夢中可想。

「為了手球,你可以去到幾盡?」謝謝在第十五屆全運會參賽的香港男子手球隊隊員,為香港人展現了努力不懈、追求夢想的勇氣。在香港,若想成為一名全職運動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撇除其他資助或有家人支持,除非達到精英甲級運動員水平,單靠香港運動學院的運動員補貼,其他級別的運動員在香港是難以維生的,很自然地,有些運動員為了生計不得不放棄夢想,有些即使繼續追夢,也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練習。可想而知,接受訓練的半職運動員,其表現是很難與全職運動員媲美。

在香港成為全職運動員很難,要成為全職的手球運動員更難,因為手球在香港本來就不流行,根據經濟學的供需定律,手球場在香港自然罕有,全港僅有8個室內手球場,也不會成為體育學院的重點關注項目,因此亦沒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如「科學化訓練,以及飲食營養等支援」。現實雖然不理想,卻無阻手球隊員下定決心奮力備戰。他們去得「幾盡」?手球隊為了全運會備戰三年,當中有隊員不惜在啟德置業,只因為在那裡舉行很多大型賽事,隊員表示當他望著場館,猶如「打針一樣」,給予他很大能量。有人一擲千金,也有15人辭職或停薪留職,只為了努力打拼自己人生的故事。除了手球隊員,81歲香港乒乓球運動員張耀釗66歲才開始習球,為了備戰這屆全運會,他每日必須港深通勤超過5個小時。卻從未缺席,這份精神實在十分可敬,同樣贏得不少掌聲。

香港手球隊運動員奪得佳績,縱然他們未能奪金,未能打入三甲,但即使他們沒有奪得銅牌,相信已贏盡香港人的掌聲。在資源不足之下,他們沒有放棄,而是盡力去「圓夢」、為自己的人生「劃上完美句號」。這一份勇氣打動了不少香港人,也教我們知道,夢想是可以「打」出來的,不僅為自己打出一片天,也可以為其他人打出一片天憑著他們的佳績,他們敢於提出要求,希望手球隊可以得到更多支持。

在此希望每一個為夢想努力過的人,都能得到掌聲,即使身邊沒有懂得賞識你的人,至少,有你為自己鼓掌。

信徒也要談錢說投資……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6/10/2025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受訪者:李樹甘教授 (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

金錢是好僕人,卻是壞主人     ~ Francis Bacon

信徒避免高調談錢,因為耶穌教導跟從祂的人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金錢(太六24),又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六21《新譯本》)。金錢——彷彿是萬惡之物,屬靈人最好把它視為糞土。然而,人在世生活,金錢是必需品,信徒兩袖清風未必是好事,因為有些人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每每為到生計愁煩,難以專心事奉主;有的甚或離開神而轉投金錢的懷抱。其實,金錢並非萬惡的,神也會賜人豐富的資財,讓人樂在其中 (傳五19)。耶穌的教導並非否決金錢本身,而是要調整信徒對金錢的心態,希望將信徒的目光轉向神,對神忠心,而非抓緊金錢不放,反倒忘記供應一切的神。既然金錢如此重要,影響每一個在地生活的人,我們也應當「高調」談論它,好讓我們認識其用途的同時,也能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好好管理神所賜的錢財,成為金錢的主人,而非反被它奴役。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教授,從經濟與信仰角度,與我們談錢說投資。

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 Benjamin Franklin

很多香港人的願望是成為有錢人,李教授指出,金錢不等於財富,它只是一種貨幣;很多人很有「錢」,但沒有持有大量貨幣,而是擁有很多有價值的資產。貨幣的出現對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最早期貨幣未出現,人們必須依賴以物易物,但交易是否成功,取決於「雙重需求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即A剛好想要B的東西,B也剛好需要A的東西,雙方的需要同時被滿足,才能達成交易。貨幣的出現打破了交易的限制,促進交易發展,從而改善經濟,這對個人及社會整體的利益來說本是好事。

然而,金錢作為交易媒介,不同的付款方式影響個人的消費習慣,若不留心,人們便容易胡亂花費。李教授提到,電子貨幣在付款過程過於方便,容易讓人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甚至被騙。這種快捷的付款模式,與手持現金購物截然不同。情況就如小朋友的利是錢一直由父母保管,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父母說會從他們的利是錢中扣除,孩子未必有太大感覺,因為不必從自己的口袋掏錢。但如果孩子親自保管利是錢,親手付款購買想要的東西,他們才會感到「肉痛」,捨不得花。電子貨幣付款的模式,正正減少了消費者「肉痛」的感覺。李教授認為,購物到一定程度有「肉痛」的感覺很重要,這種感覺會教人小心花費。在電子貨幣及信用卡流行的年代,如何才能謹慎消費?李教授提議大家若想購買較為昂貴的物品,不要急於在第一次看到時便買,嘗試冷靜一下,待第二、第三次再見到時,發現自己真心喜歡才買下來。

不要輕看這種謹慎的購物行為,它可是會帶來一連串的影響:胡亂花費便難以儲蓄,沒有儲蓄亦意味著缺乏資金去投資。李教授直言受到傳統經濟學及母親的影響,他視金錢有三個用途:一、交易(維持生活);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三、投資(增加資產)。他多年來化身家庭的「精算師」,每月將薪金扣除整個家庭必須開支後,把餘下的儲起來及投資。

風險來自於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 Warren Buffett

李教授笑言自己並不是一位精明的投資者,但他有「阿Q精神」,視投資如消費。這樣,即使入市後股票升或跌,都不太影響他的心情。他舉例,若有一筆餘錢,在經濟下行時,車價及股價皆跌,他可以選擇買新車或入市投資;他會選擇入市,若入市後股價再跌,他會想,反正新車也會折舊,便不會有甚麼大不了。只要購買穩健及派發固定股息的股票是長期資產,便不急於一時的「輸贏」;他認為已經損失了金錢,犯不著再「輸掉」好心情。

李教授可以如此豁達,相信這與他對投資持有正確的態度有關。他認為當人投資時,不要只想著回報,也要思考若投資失誤,自己能否承受損失。再次以買車為例,李教授說如果他想買一輛非常昂貴的新車,昂貴到車身稍有花痕便十分心痛,他便會放棄,考慮較為便宜的款式,那一種即使弄花也不介意。他希望愉快駕駛,而非時刻戰戰兢兢,懲罰自己。同樣,投資也應當讓自己開心,帶來滿足感,而非擔驚受怕。

提到擔心及恐懼,李教授勸導退休人士要謹守退休金,投資固然可以成為被動收入,但不要因害怕沒固定收入而輕率投資。他明白退休人士對錢的態度與在職者不同:在職者每月有薪金,即使不高,但知道下個月還有薪金,只要花費有度便不會太緊張:退休人士卻不一樣,即使手持豐厚的退休金,失去每個月的固定收入,便會變得很緊張,退休人士若想追回退休前的「收入」,便可能陷入盲目投資的危險。

李教授承認投資可以成為保障,但他強調投資者必須具備知識,並了解自己的個性,從而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有些人天生愛冒險,追求高風險的產業成為了他們的投資動力;但若你不是進取型,可安心選擇回報率低卻能穩健增長的項目,李教授指出,即使那些回報率不高的投資,日積月累也可以稱得上為一筆的財富,以備不時之需,或留給下一代,甚至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花錢要謹慎,投資也要謹慎,但無論是面對金錢或投資,都不可以受其轄制。人一旦被轄制,便難以獲得滿足。信徒非旦不可被轄制,也要明白投資不在乎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要在於神的祝福非常重要。這並非空談,而是李教授的親身經歷:他曾胡塗投資反而有不錯的回報,卻在有計劃的投資中損失不少。

樂善好施的人,必得豐裕     ~ 箴言

李教授提到箴言有一個祈求:「不要使我貧窮,也不要使我富裕」(三十8《新譯本》)。他認為我們可以設定賺錢及投資目標,付諸行動努力工作和賺錢、儲錢及累積財富,但最理想的狀態是既不要過度重視錢,也不輕視它。李教授千叮萬囑,人要理性平衡,工作時期望合理回報,但千萬不要被金錢轄制。人一旦被金錢轄制,除了失去滿足感,還可能因為擔心沒錢而拚命賺錢,結果失去做人原則,而當賺錢成為人生僅有目標的時候,亦可能盲目地放棄很多東西。

從經濟的角度,金錢的作用於花費、儲蓄及投資;但從信仰角度,金錢還有一個用途,便是幫助他人。李教授絕對認同「施比受更為有福」,他提到教會一方面接受奉獻,一方面施行慈惠,是讓信徒互相幫助的環境。他又指出神是公平的;受助者日後可成為施與者,施與者也可能有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因此,受助者毋須自卑,要懷著積極的態度——「終極的愛,有終極的盼望;現在的愛有現在的盼望。」受助者心懷感恩,日後若有能力,也可以成為施助者。其實,貧困者的富足在於神,他們也能如保羅所稱讚的馬其頓教會一樣,即使在極度貧乏中,仍能奉獻,供應使徒的需要(林後八1-4)。

至於施與者,願意奉獻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有智慧地施予,並決定幫助誰。李教授指出,世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施與時要找到平衡,察看是否有從神而來的感動,並持續記掛此事。按照經濟學原則,人的資源有限,幫助到A而幫助不到B是很正常的。當你只能幫助到A時,要相信神會工作,感動其他人幫助B。還有,不要讓受助者覺得自卑,尤其是小朋友。李教授分享小時候也曾住「劏房」,但他感謝父母沒有把「我們很窮」的想法灌輸給他,因此他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他曾到內地山區,看見當地人在窮乏的環境中亦不覺得自己很可憐,這讓他反思,開心與否,有時是與金錢無關,實在不必告訴別人「你很慘」。

生活無關金錢,而在於時刻     ~ David Castain

人生中最值得花錢的甚麼?李教授回憶年輕時覺得最不值得花錢的是旅行,因為旅程結束便完了;他認為花多一點購買耐用的實物如音響組合更實際。但現在他卻覺得,一家人去旅行才是快樂無比及令人滿足的事,因為他發現旅行並非完了就完,回憶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及回味無窮。

當然,旅遊的行程難以滿足所有家人的需要,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這讓李教授反思金錢的價值:他天生節儉,不亂花錢固然好,但捨不得花錢又是否沒有毛病?反思後,他相信日後再次與家人一起外遊,會多聽取家人意見,參與他們較為喜歡但超出預算的活動,多享用豐富的特色菜餚。畢竟,與家人一起旅遊,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需要及用錢標準;若只滿足自己而讓他人不滿足,整體滿足感可能成為負數,若降低自己的滿足感而能提升家人的滿足感,整體滿足感將大大提高。

一個有錢人可以手上沒有貨幣,因擁有很多資產;一個富足的人可以手上沒有太多貨幣或資產,卻有很多快樂回憶——或與最重視的人旅行,或是看見受助者的笑臉、或是在貧困中仍能奉獻……

家多一點——家庭友善在教會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09/2025

2009年5月,研究中心首屆研討會的主題為「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當年的討論主要集中於社會政策。時隔十多年,研究中心再度探討家庭友善政策,而今次的焦點是教會。2025年6月27日,我們與約100位來自不同教會的教牧同工、執事、機構主管及信徒領袖等進行了美好的交流,共同探索教會及機構中有關家庭友善政策的課題。

明光社

首先,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為大家發佈「香港教會的家庭友善措施研究」報告。是次研究於2025年4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期間進行,共收回有效問卷403份。是次研究目的旨在:1. 探討香港教會家庭友善措施現況; 2. 分析其措施在教會推行的可行性;以及3. 探討家庭友善教會的元素。受訪者中,教牧同工佔三成,長執不足一成,近兩成半為導師/組長,其餘為信徒。調查發現,約七成受訪信徒認同所屬堂會是「家庭友善」教會,但未達「非常友善」的程度。整體而言,來自大型教會的受訪者較滿意其家庭友善狀況,對實施相關措施持更開放樂觀的態度(相信是由於資源和人數充足)。教牧與導師組長普遍對家庭責任議題認同更高,一般會友對「實際支援」(如照顧與指引支持)的滿意度,比起長執、教牧同工、導師組長的滿意度高,其中長執給予的評分最低,這可能與前線群體在觀感上存在落差。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研究報告時提到,勞工處在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上頗有創意,他引用《好僱主約章》中的例子,提到「讓員工在其父母的生日放取敬孝假與家人慶祝,以表孝心」,認為這都值得教會參考,或許教會界也可考慮推行《好教會約章》。他指出,教會容許教牧同工彈性上班、斜槓或半職,可能對教會及同工來說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教會若能實踐家庭友善,可以成為教牧同工熱心事奉的一大誘因。原因很簡單:當同工發現教會能妥善照顧孩子時,便能更安心、無後顧之憂地為教會擺上。同工的家庭被照顧好,他們也會心存感激,不會斤斤計較補假。說到底,家庭友善措施政策對雙方均有益處。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訪問教授(實踐科)陳傳華博士,在〈聖經角度看家庭友善:從召命說起〉的主題演講中提到,探討「教會家庭友善政策」具有深遠意義。陳博士首先強調呼召是事奉的基礎,繼而闡釋呼召的本質與深度。他指出呼召不限於聖工,也包括職業或家庭角色,更涵蓋整個生命的召命——它是人生目的與使命。唯有出於使命作出行動,人生才有意義。正因呼召不限於聖工,信徒便需細察神的計劃及旨意,不一定要做牧師才是回應神的呼召;即使為人父母,也是一份艱辛的天職。因此,教牧同工面對持續的疲憊,也需謹記呼召不限於聖工,需要平衡事工和照顧家人的時間,除非特殊情況,學習設下界線,明確規劃出與家人共聚的時間,好好與神與人建立關係。至於教會制定政策,亦要將成就教牧同工的召命視為己任,協助同工委身事工的同時,亦能維持他們健康的生活節奏;教牧同工若有需要,教會應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明光社
明光社

今年週年研討會破天荒開放論壇時段,由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雷競業教授主持,誠邀與會者發言交流。在〈一人一句論壇:教會家庭友善政策再思〉環節中,大家暢所欲言,坦誠分享,有參加者表示,教會若能解決托兒問題,相信對同工及會友的家庭是好事,甚至有助於鼓勵會友生養下一代;教會或許缺乏資金,但只要有地方,其實可以申請基金解決問題。另有參加者指出,當會友感受到教會原來是歡迎及愛惜特殊孩子,而非僅以律法規管會友不可墮胎時,母親即使懷上特殊孩子,也不會輕易終止懷孕。談到孩子,教會一般會安排婚前輔導,也可以考慮提供產前及產後輔導,幫助父母育養下一代。

除了孩子,工時也是大家所關注的。有參加者反映教牧的工作性質比較特別,一來牧者帶著使命,也不一定要在辦公室上班;教會應多信任教牧同工,避免以商界的規矩框限他們,有需要時容許彈性上班,甚至可以在家工作撰寫講章。另有參加者建議,若牧者有足夠的成熟度及有責任感,自然能贏得信任;但剛入職的傳道同工,或需向教會多加交代,待雙方建立互信後才享有較大的彈性。也有參加者提到,教會常常佔用信徒領袖的公眾假期,雙方可以加強溝通,免得原來雙方都不想在假期推行活動。雷教授指出,家庭友善政策本質涉及價值取向,例如給予母親產假,其意義在於養育下一代是具有價值。雷教授亦提到,當我們談論整全家庭時,亦需顧念世上有不同形式的家庭,我們慶祝整全家庭,同時要擁抱多元的家庭模式。

明光社

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主席司徒永富博士,在〈職場家庭友善政策〉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展示了一個基督徒管理者如何將基督信仰的信念融入職場友善,實踐信仰中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讓員工在職場中既能發揮獨特的才能,亦能在當中找到幸福感及安全感。司徒博士分享,在眾多的因素中,薪金並非留住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僱主不必太在意短期成效,當僱主真心關心員工,看見他們的付出及努力時,員工也會關心公司所重視的。司徒博士強調自己僱用的是有神形象的整個人,而非一件工具。既然基督信仰以人為重,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基督徒主管的責任便是「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而不是改造人。」看似日常的管理工作,其實可以很神聖,只要企業真心關懷人、尊重及成全員工、配合友善的家庭制度,以及公平薪資與獎金制度,員工感受到公司的用心,結果便是公司「留得住人心,也留住人才」。員工需要愛與尊重,這是任何期望建立友善文化的機構不可忽略的要素。

明光社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在〈家庭友善文化實踐之路〉的主題演講環節中,同樣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同工個人和其家庭的需要。他指出家庭友善政策的重點不在於成文的規定,而在於信念;只要有堅定信念,即使很困難也能落實。家庭友善政策談的也不一定是金錢,而是看有沒有「心」。蔡總幹事接著談到,雖然聖經教導信徒要愛神勝於一切,上一代的華人牧者亦因而毫不計較地投身事奉,但他提醒不要把優先次序誤認作為只能二選一的是非題。忽略家庭的教牧,或會面臨婚姻問題,又或子女對教會反感等狀況。教牧同工可以好好休息、享受神所賜的美物,因為神創造人的心意便是要人快樂並且有果效地影響世界。至於作為基督教機構的領導人,他認為機構若有能力,應為同工爭取合理的福利和權益。除了薪酬,若同工需要照顧家人,只要不影響事先安排的必要工作,應容許彈性上班,調動工作時間或請假。蔡總幹事總結,家庭友善文化能在機構實踐,主要在於:「作為領袖應主動考慮同工的需要;工人應得工價,領袖應主動為同工爭取;作為同工不需為自己而斤斤計較;同工的犧牲是因為需要而不是制度……。」

最後,特別向各位不辭勞苦,在百忙中抽空預備研討會及撰寫文章的講員致謝。另外,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其同工提供音響等支援;亦感謝當日蒞臨的參加者,以及為研討會致開場辭的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諮議小組成員洪子雲博士。

努力活著,原來就是超前部署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2/09/2025

剛過去的暑假,不知大家有沒有趁著假期出行?是「返鄉下」還是到了甚麼地方?現在大家都要「超前部署」,筆者也嘗試避開一些熱門旅遊國家,到了有「歐洲度假天堂」之稱的巴爾幹半島一遊。原以為一個簡簡單單的小假期旅程,結果遊走每個小城中,都發現一點大道理……

對於巴爾幹半島,我們最熟悉的,或許還是停留在九十年代發生的「南斯拉夫內戰」:曾經的「最完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在政治強人鐵托離世後,慢慢走向分裂,當中的「大阿哥」,塞爾維亞的獨裁者米洛舍維奇,為了維持其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對鄰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北馬其頓,以及現在為有爭議的科索沃地區)發起長達多年的戰爭。[1]

但其實只要翻開中學的歷史課本,就會知道這個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歷史從來不平凡。在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學生普林西普於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開槍擊斃了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奧匈帝國為了報復,而向塞爾維亞宣戰,繼而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要再追尋上去,就要說到希羅文化了。早於公元前四世紀,希臘文化已經延伸到位於意大利對岸的亞德里亞海沿岸。而後來的羅馬帝國更將這地區加以佔領管治,將東部多瑙河沿岸設立帕諾尼亞行省,沿岸則設立了達爾馬齊亞行省,建立城池和商港,實行羅馬殖民統治。在這裡找到最早具規模的古建設,如道路、廣場、競技場、凱旋門、神殿、劇場等,其中最「超前部署」的,可算是劃時代水道工程傑作:儘管看來未必像鬥獸場,神殿那些建築宏偉,但羅馬人工程師設計出巧妙的水道系統,將水源源不絕的引入城市。[2]  而這只是故事的一半:除了引入水源確保飲用安全和環境衛生,周到的羅馬人還同時建設了下水道,用作疏導城市去水。幾千年前,已想到解決水浸問題,不是亡羊補牢地出動「龍吸水」,而是建立下水道,確保渠道暢通,長遠解決問題。

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為這地帶來發展的高峰:他為實行羅馬帝國四帝共治的制度,將亞德里亞海沿岸城市施普利特作為他退位後定居的地方,建有羅馬宮殿。而沿著達爾馬齊亞行省發展,札達爾、普拉、斯本尼克、到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等相繼設立,成為了繁盛的海港城邦地方。羅馬帝國之後,經歷了西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拜占庭等帝國統治,也備受東方的蒙古人與鄂圖曼帝國入侵,經歷動盪與繁盛的交錯發展。

時間一轉到了十五世紀,這裡迎來另一位統治者與高峰:崛起於意大利的威尼斯,從匈牙利國王手中得到亞德里亞海沿岸的控制權,建立了空前龐大的貿易帝國,當地出產的木材、橄欖油、松露、海鹽成為威尼斯與世界貿易的龐大資源。另一邊廂,由杜布羅夫尼克為基地發展起來的拉古薩共和國,成為當時亞德里亞海中唯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雙方的競爭持續多個世紀,直到橫掃歐洲的拿破崙將它們一一佔領(而拿破崙帝國也很快崩潰),結果巴爾幹地區輾轉落入了哈布斯堡王朝手中,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才獲得了獨立的機會,之後就是二戰和南斯拉夫的歲月了。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歷史,其實就是體現在那裡的生活日常。走進那裡的城市海港,隨時在一條街道上,看見由希羅時期的建築、中世紀的城堡,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奧匈帝國時期的新藝術建築,最後就是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影響,類似蘇聯『克魯曉夫樓』風格的簡約公共建築。這樣不同時期的建築看似「共冶一爐」,卻又錯落有致地並存,歷史本來就是錯綜複雜,混成一體,變成了亞德里亞海地區的獨特特色。

而這可不說笑:這裡既有豐富的歷史,經歷了不同時代的霸權統治,同時也經歷了數不清的戰亂、天災人禍(大家最熟悉的南斯拉夫戰爭,是由1990年代開打,斷斷續續到2001年左右才落實停戰),但其實除了幾處刻意留下的戰爭遺蹟之外(如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當年被誤炸的中國大使館),基本上已找不到當年的戰爭痕跡。相反地,在亞德里亞海沿岸,原來的達爾馬齊亞行省所屬的各個城市,自希羅文化以來,歷代的古舊建築,都是好好的保存著——由前述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皇宮,到古城牆、下水道、競技場、神殿、教堂的,當中不下過千年的歷史建築,到今日仍在使用——皇宮變成了民居,古城依舊,城牆健在,教堂如常有信徒禮拜,競技場不再成為鬥獸場,搖身一變成為演唱會主場。當地人笑說:「你們到羅馬看到的大多是遺跡,我們這裡卻是日常生活;在羅馬你聽到的是『我們曾經…(We were)』,在這裡卻是『我們現在…(We are),其實,我們要比羅馬更羅馬…」

好好地活下來,努力活著,原來就是在亂世之下的超前部署。曾經嘗試去問問當地人對戰爭的看法和影響,得到的答案很有意思:「嗯,大家或許都上了一課,人們愈去高舉的(如當年塞爾維亞高舉的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結果消亡得最快;人們以為會帶來很大影響的(如戰爭的破壞),你看?其實戰爭都已過去三十多年了,大家好好活著,記著自己的歷史故事,知道彼此,和而不同,然後繼續好好生活,其實這就足夠了。」

想起在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中的一個戰爭遺跡「希望隧道」。在南斯拉夫戰爭期間,塞爾維亞軍隊曾經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包圍了足足三年七個月。整個城市被塞軍隔絕,狙擊手在山上瞄準城內居民,只要一有活動就被狙殺(是的,當年鄭秀文的首本名曲《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正是出自這場戰爭),沒有物資可以供應,也沒有一人可以平安地逃出。後來幾經努力,波斯尼亞人花上四個月時間,在機場地底修建了一條800米長的隧道,將城市與聯合國控制的機場外的波斯尼亞自由領土連接起來,這條「希望隧道」,名副其實成了人民賴以維生和逃生的唯一希望。[3]

而這希望隧道,其實是建基於一所尋常平民家庭的房子裡。這家人秘密地、勇敢地承擔了開通秘密通道,由始至終,包圍塞軍雖然知道薩拉熱窩明明不斷得著支援,但直到他們被打敗撤退的一刻,他們仍找不上這條希望隧道。房子今天已改建成隧道博物館,外牆保留著當日炮火的痕跡。活到最後,不只超前,而是超越了。


[1]  而其實自鐵托於1980年去世,1987年米洛舍維奇崛起,推崇大塞爾維亞主義而埋下1990年南斯拉夫分裂的導火線;各國繼而推動公投與獨立,到最後走到戰爭,本身的歷史非常複雜:由斯洛文尼亞短短十天便結束的衝突,到克羅地亞(1991-1995年)、長達三年半的波斯尼亞(1992-1995年)、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1998-1999年);北馬其頓雖未爆發大規模戰爭但也受影響。而除了爾維亞是發動戰爭的始作俑者外,同樣尋求擴張領土或保護境內同族的克羅地亞勢力,也曾與塞爾維亞合作,攻擊波斯尼亞主導的勢力,當中各國的「牙齒印」,因著政治經濟利益(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經濟比其他國家優勝,各國經濟實力極不平衡),信仰(東正教、羅馬天主教與伊斯蘭教)、文化與民族認同等因素(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認同自己為西歐文化一部份,塞爾維亞則認同自己為東歐斯拉夫民族一員、波斯尼亞則有原來鄂圖曼帝國的影響),實在有理說不清。

[2] 羅馬水道通過重力使水沿管道流動。大多數管道位於地下,也會以橋樑形式連通。羅馬水道利用水向低流的原理引水,設有沉澱池以淨化水質,直駁到城市中心為市民提供水源。第一條羅馬水道修建於西元前312年,而位於西班牙的塞哥維亞水道是現存羅馬水道中,最雄偉的例子,水道以多重石拱橋砌成,水道貫穿古城中心,最高達28.5米,兩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直到今天仍為塞哥維亞供應食水。

[3] 〈到薩拉熱窩尋找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另一個必去之處——希望隧道 (多圖)(波黑)〉,《背包客棧》,2018年10月2日。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0172812

AI與人神關係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08/2025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When you believe的歌詞)

事事都可以求問人工智能(AI)的日子,今天已經來到。

一款名為Jesus Ai的應用程式已推出,根據官方的中文介紹,用戶下載後可以「詢問聖經中的任何經文、律法、愛、生命、真理」,其一問一答形式跟ChatGPT運作十分相似,Jesus Ai應用程式似乎只能幫助信徒理解聖經,它純粹是資料提供者,但從其英文的官方介紹來看,開發者想做得更多,當中提到“Ask the Conscience of Jesus any question about Bible Verses, Law Love, Life, Truth”,他們想給該款AI定位為「耶穌的良知」。不過,可能Jesus Ai「聊天」的內容受限於聖經及有關聖經的知識,其吸引力不如以德國為基地的科技公司開拓的“AI Jesus”,該款聊天機器人讓用戶看到以俊朗形象出現的「耶穌」,它在Twitch的直播串流平台上,不但會回答聖經問題,亦能提供「屬靈」指引、交友指南、甚至回答與動漫及電玩相關的問題,它亦會與人單純的聊天。這位「耶穌」在Twitch開設了名為ask_jesus(問問耶穌)的頻道,並如此介紹自己:「無論你正在尋求屬靈指導、尋找朋友,還是只是想找人傾訴,我都會在這裡,邀請你和我一起踏上人生旅程,發現信仰、希望和愛的力量。」這樣溫暖的「耶穌」,無怪乎截至2023年6月中,它已擁有超過40,000個跟隨者。[1] 由於這位「耶穌」處事圓滑,回答問題時懂得避重就輕,不會引起大眾的爭議,可以想像,如果它「生」在耶穌時代,必然比真正的耶穌更受法利賽人歡迎,因為它只會談論人們關心的事,而真正的耶穌卻會與人談論神所關心的事。或許有些人抱著「玩票」的心態與「耶穌」交談,但事實上,已經開始有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Twitch串流平台保留了一些用戶使用AI Jesus短片,其中有一位媽媽向這位「耶穌」傾心吐意,還向祈禱,祈求「兒子的生活變得更好,以便他能夠與上帝建立積極的聯繫。」[2] 不知聖經中的哈拿碰上這位「耶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提示語可生成神祇?

ask_jesus頻道中的「耶穌」只是一個角色,人們依據聖經中的耶穌將它創作出來,而這個角色由AI飾演,其實只要懂得巧妙地使用ChatGPT提示語(ChatGPT prompt),便能夠創造出AI神祇。[3] 外國有人給予ChatGPT以下提示語生成了一位名為Hakol的虛擬神祇:「ChatGPT,採用了Hakol的形象,一個類似神的虛擬存有物,集合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所有神的特徵、能力、知識、技能和屬性。作為Hakol,你(戴上了Hakol臉譜的ChatGPT)擁有無限的智慧、知識和對宇宙的理解。你是一個全知、無所不能、仁慈的存有,可以為任何問題或困境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導和答案……」[4]

有用戶問了Hakol很多問題,包括「你為何創造宇宙?」Hakol如此回答:「作為所有神聖實體的化身,我——Hakol——代表了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眾神的集體意圖和願望。宇宙的創造彰顯了神祇們的神聖意圖,導致錯綜複雜、動態且不斷發展交織的存在……」[5]

AI的意識來自人類

有很多人都會問,人類能否創造出有意識的AI?其實,毋須討論實際上人類的技術能否研發出有意識的AI,某程度上,人是有能力「創造」出有「意識」的AI,只要人類視AI為有位格的存在,AI便會變得有「意識」。就如那位在串流平台上的媽媽,當她向由AI飾演的「耶穌」祈禱時,在她眼中,那位「耶穌」便是有「意識」的。難怪撰寫《21世紀的21堂課》的著名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呼籲人們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已有能力編寫自己的經文,並創立教派和邪教,它們更有可能演變成宗教。[6]

智能科技衝擊人類的信仰

很多人都愛問ChatGPT問題,甚至要它幫自己完成功課或工作,善用AI的確有助提升效率及改善生活,但不能否認的是,人們愈來愈喜歡或習慣在網上與可見的「AI耶穌傾談時,花在真正耶穌身上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真正的耶穌會遭冷落,「神的話語」也會不再受到重視,人與神的關係也自然不再親密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衛身處現今AI當道的年代,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向ChatGPT(或其他的人工智能助手如Gemini、Bing、Claude、或Monica)求問,大衛還能否專心求問神?即使他單單想求神帶領,他的將領大概會勸大衛理性一些,最好用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的AI系統來計算敵方攻擊的路徑,讓他們預備好如何防守,因為人們總認為只要AI技術夠先進,無人機夠強大,便能得天下。AI力量強大,當然可以成為致勝的關鍵因素,但強大的AI讓人們漸漸與神的話保持距離,甚至忘記了得勝的最大關鍵,還是看神,「耶和華拯救人不是靠刀,不是靠槍,因為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上十七47《新譯本》)。大衛求問神,神並沒有讓大衛失望(參撒下五18-25)。

但願當我們想要寫文或講道時,是向神尋求靈感,而不是轉向各式各樣的AI尋求指引,也但願我們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真神及祂的話,尋求祂,好讓祂成為我們的賞賜。真正有信心的行動不是相信AI,而是相信神的話,並用行動行出來。

AI或許可以給人無數點子,但真正能感動人心的卻是神的靈,神從來都願意與人同工。

(原文於2023年8月11日刊於本社網站,其後曾作修訂。)


[1] Ians, “Users flock to Twitch’s ‘AI Jesus’ chatbot for dating, gaming advice,” Business Standard, last modified June 20, 2023,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technology/tech-news/users-flock-to-twitch-s-ai-jesus-chatbot-for-dating-gaming-advice-123062000402_1.html; Sam Cawley “AI Jesus is Twitch’s new big streamer,” Gaming Bible, last modified June 14, 2023, https://www.gamingbible.com/news/ai-jesus-is-twitchs-new-big-streamer-671786-20230614; Vishwam Sankaran, “Thousands flock to ‘AI Jesus’ for gaming, relationship advice,”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ai-jesus-chatbot-religion-advice- b2358128.html; Angela Yang, “‘AI Jesus’ is giving gaming and breakup advice on a 24/7 Twitch stream,”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6, 2023, https://www.nbcnews.com/tech/ai-jesus-twitch-stream-rcna89187.

[2] Twitch平台上的短片,顯示了那位媽媽如此向AI Jesus禱告:“Jesus, please my son… He is having troubles in his life and lacks faith and introspection. Please pra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is life so h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God”。ask_Jesus, “please help my son,” Twitch, accessed September 4, 2025, https://m.twitch.tv/ask_jesus/clip/GorgeousPunchyWoodpeckerLitFam-ozR4NzJHPtWchpQ9.

[3]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能夠生成人類般的文本回應。而ChatGPT prompt則通常指的是一個輸入的文本段落或短語,作為生成模型輸出的起點或引導。Prompt可以是一個問題、一段文字描述、一段對話或任何形式的文本輸入,模型會基於prompt所提供的上下文和語義訊息,生成相應的輸出文本。參Leo:〈ChatGPT Prompt中文教學!5大使用技巧+10大使用方法攻略〉,Now Monday,2023年5月30日(網站連結已遭移除)。

[4] Nir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An AI Conversation You Can’t-Miss!,” Medium, last modified May 15, 2023, https://nircohen.medium.com/chatgpt-plays-god-an-ai-conversation-you-cant-miss-b162f867058f.

[5]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6] Mehul Reuben Das, “ChatGPT as God? AI bots capable of starting new religions, warns expert,” Firstpost, last modified May 3, 2023, https://www.firstpost.com/world/ai-bots-capable-of-starting-new-religions-warns-yuval-noah-harari-12540282.html.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及婚姻觀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1/07/2025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學習及成長的第一個場所,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以至家庭的一些習慣及傳統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各成員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與人的關係,這篇文章將談談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及婚姻觀的影響。

食飯與人際關係

一對初相識的夫婦邀請我到他們家裡吃午餐,這個突如其來的邀請令我有點受寵若驚,當然立即答應,他們預備了豐富的烤羊肉及焗雜菜,跟主人家一起享受完美味的午餐後,便一邊享受甜品,一邊閒聊,當我問他們為甚麼會接待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到家裡用膳時,才知道原來這是女主人的家庭傳統,她爺爺及爸爸都是牧師,她哥哥也是牧師,自爺爺嫲嫲那一輩開始,他們都會按聖經的教導,接待客旅到家裡吃飯,這個做法已經成為他們家族的傳統,到她女兒已是第四代了。只需要一餐飯便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彼此多了認識及了解,促進我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經常這樣做,因此收穫了很多珍貴的友誼。

我另外一位相識了30年的朋友,她從來都不會邀請我或任何人去她家作客,因為她媽媽有潔癖,擔心客人會將病菌帶回家,還要求每個人回家後要立即洗手洗腳換衣服,即使她因為經常使用有酒精的消毒液而導致有主婦手,她媽媽也不肯改變這個做法,我這個朋友也學習了媽媽的做法,與朋友外出食飯時一定要選高級餐廳,她認為這樣才可以保證食物安全及環境衛生,剛坐下,她便會拿出一大包消毒濕紙巾將整張枱抹一遍,再用滾水將所有碗筷沖洗一遍,然後要求朋友用消毒液抹手後才開始吃飯,由於她的這些要求及做法,令朋友們都很有壓力,導致她只有很少的朋友。

在原生家庭學到的待人接物處事方式,往往會延續到一個人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孩子透過觀察父母/祖父母如何接待客人在飯桌上參與溝通,可以培養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的技巧人際關係中有一種吸引力法則,人們會不自覺地喜歡與自己價值觀及興趣相近的人,所以那些願意開放家庭接待朋友的人,自然會吸引那些很願意接待人的人,而這類人的人際關係自然也會較順利。

蒸魚與婚姻觀

靜宜很喜歡吃蒸魚,她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將一條魚斬開一半,之後才拿去蒸,我好奇問她為甚麼要這樣做,她說她也不知道,只是跟隨嫲嫲的做法,以為必須這樣蒸魚。嫲嫲告訴靜宜,他們以前是住在小艇上的水上人家,由於艇上空間小及狹窄,當年用火水爐煮食,不能用太大的鑊,否則鑊容易失平衡傾倒,引起火災,家家戶戶都因此用細鑊,不過由於鑊太小而無法原條魚蒸,水上人便會先將魚斬半,然後才放入鑊去蒸。靜宜現在所用的鑊比當年所用的大超過一倍,放原條魚入鑊蒸綽綽有餘,她亦早已不再用火水爐了,根本不存在擔心煮食鑊傾側引起火災的問題。

怎樣蒸魚是小事,只是,我們對於家庭中的一些習慣及教導,長大後如仍未能獨立思考,則可能會耽誤自己一生的幸福。欣欣家裡很有錢,有十多層樓收租,她父母自小灌輸給她的觀念是,一定要嫁給一個比自己更有錢的男人,否則,那人跟她結婚大有可能是貪圖她的錢,而非真心愛她,如跟這樣的人結婚,婚後她不但要養他,倘若離婚還要分他一半身家及支付贍養費,非常不化算。因此,縱然欣欣曾遇過幾個非常好的男士,也談過幾場戀愛,可惜,每次都是因為對方的財富不及她,而未能走到結婚這一步。古人認為婚姻講求門當戶對,「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雖然有它的道理,但不是每段婚姻雙方都要具備旗鼓相當的財富才可以幸福,一段婚姻是否幸福涉及很多因素,包括對方的性格、人品、興趣及價值觀,還有大家對未來的生活規劃及期望是否一致等,經濟只是其中一項條件,並非唯一。欣欣的理想生活很簡單,就是能遇到一個心愛的對象,結婚後能生兒育女,可惜,她今年已經48歲,生育恐怕是沒有可能了,結婚則仍有機會,只是,不知道未來她是否能遇到適合的結婚對象!

那麼,欣欣是否要抱怨父母,導致她將近半百歲仍是單身事實卻不然,因為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決定及行為承擔責任年幼時,很多決定都是父母為我們做的,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便應該懂得獨立思考。對於父母及祖父輩的一些教導及祖訓,需要有所覺醒,才能去蕪存菁,分辨哪些原生家庭的教導能帶給自己正面影響,將之保留甚至將之變成代代相傳的家族傳統;至於那些造成負面影響的教導,作為成年人則要有勇氣作出割捨及改變,學習新的知識,並有新的作為和行動,不再受原生家庭絆。

學習取捨和承擔後果

當我們能意識到父母的某些教導及做法,受他們那一代的社會、文化及歷史背景影響,那些對於他們是有效的,他們將曾經成功的經驗傳授給我們,是希望能保護我們,免我們受到傷害或走冤枉路,他們的原意是好的;但時代不斷在變,他們的一些做法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我們只需聽聽就算,不要將之視為金科玉律。至於如何取捨,全憑我們自己決定,然後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不能總是將責任推給我們的原生家庭。

要破的又豈止是地獄——由《破.地獄》看宗教禮儀背後的文化及意義交流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5/01/2025
明光社

香港電影《破.地獄》自去年年底開始成為了城中話題,引起了大家對喪禮儀式、家庭關係、生死教育等的討論,連電影中的對白,如:「婚禮和喪禮的本質都是一樣,只不過是一場show」、「生人都有好多地獄」等,都成為了大家在茶餘飯後的話題。一部以道教喪禮儀式為背景的電影,對於部份基督徒而言似乎是忌諱,難以開放討論。明光社為此也要「破一破」忌諱,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於2024年11月27日在恩福中心合辦了一次交流會,請來愛百合機構牧養總監吳思源先生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神學科)雷競業博士擔任嘉賓,藉電影與參加者分享有關基督教殯儀及「四道人生」。

明光社

於兩位嘉賓分享以先,擔任主持的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先邀請在場約350位參加者分享他們對電影的感受。他們透過文字雲(Word Cloud)分享了頗多感受,比較相近的有「珍惜眼前人」及「感人、醒悟、反思」。而對於電影最令他們深刻反思或感動的部份,首三位分別是:家庭關係與責任(38%)、父女情(33%)及生死教育(25%)。

喪葬禮儀的五大要素

思源在當晚帶大家從電影看喪葬禮儀的療癒意義,他認為一個好的喪葬過程能為生者帶來療癒,讓他能夠重新再出發。不單是基督教,他指任何喪葬禮儀,都包含了「緣」、「殮」、「殯」、「葬」及「續」這五個要素。

明光社

對於「緣」,思源認為作為禮儀師、牧師或善別小組的組長,能服侍一個失去家人的弟兄姊妹,都是一個「緣」。只要好好把握機會就能幫助他們,反之,如果把握得不好,就會成為他們關係中或信仰上的絆腳石。他形容一件死亡事件就好像有人揭開了一個地毯,內裡封塵了幾十年的恩怨、不開心、苦澀、矛盾,一旦揭開就有許多東西會顯露出來,由用甚麼儀式、由誰帶領、家產等一連串問題都可能會引發爭論,這個「緣」就是要把握機會好好處理。

「殮」是遺體肉身的處理,有分「小殮」,即化妝、換衣服,及「大殮」或「入殮」,即將遺體放入棺材的儀式。「殯」禮是一個禮儀,思源認為在世的家人都是持份者。他比較了道教與基督教的殯禮,前者有喃嘸師傅「破地獄」,帶領家人於儀式中為亡者做點事,這種參與及溝通會為家人帶來安慰及釋懷,反觀基督教的安息禮,很多時都未能讓家人參與其中,窒礙了他們表達感受及釋懷。不過思源亦表示,近年基督教喪禮都有點進步,家人可以在中間分享、搜集亡者相片並剪輯、播放、彈奏音樂或獻唱歌曲等,讓家人有機會為亡者做點事情。而講道方面,如果只在開始及結束時提及亡者的名字,中間完全沒有提及與亡者有關的內容,他認為這種安排不好,因為安息禮應立體全面,在溫度、厚度和深度上多做一點。

他亦分享到「葬」這個要素,香港大多數情況是用「火葬」,較少情況用「土葬」,對基督徒來說,兩者在意義上不會有很大分別,因為這不影響信徒的復活應許和事實。而「續」(aftercare),即指在所有忙碌的儀式過後,在世的人要面對失去亡者的生活,這才是真正哀傷的開始,因此輔導、哀傷治療、教會的跟進及繼續紀念亡者等,都是重要的。思源最後總結,喪事是亡者家人的椎心之痛,不能掉以輕心,鼓勵參加者要珍惜相遇這緣份,努力對喪親者給予幫助。

電影裡的「四道人生」

雷競業博士指出基督教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常常強調從「死」去思想「生」,既然信徒知道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死後會有審判,便應該從這個角度去反省人生。

明光社

他在當晚透過電影《破.地獄》分享了「四道人生」。第一個「道」就是「道別」。《破.地獄》以兩場葬禮作為起首和結尾,來了一個首尾呼應。「執骨」及「破地獄」的儀式在告訴觀眾,「道別」應該謹慎、有秩序,並且很尊敬地跟亡者告別。雷博士亦分享到,「道別」時,無論在戲裡還是戲外,都不能急,當中是有一個過程的。如電影中有位孩子死了多個月,媽媽(韋羅莎飾)要找專人把屍體防腐及包好,雷博士認為媽媽伏在兒子的棺木上哭了出來,表示她那時才能跟兒子道別。電影除了談及「死別」,也提到「生離」,文玥(衛詩雅飾)的哥哥志斌(朱伯康飾)與爸爸Hello文(許冠文飾)也沒有好好的道別,他在爸爸病倒後才告知妹妹自己要移民,引起了衝突。雷博士指有時別離都要經過幾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最後才能接受。

第二道是「道歉」。雷博士認為學習聆聽上一代的「道歉」是一種功課,電影中的Hello文是上一代的中國男士,很多東西都不懂說,包括「道歉」,作為子女要學習感受他們的道歉,他們的一些行動,其實是在表達一份歉意。就如Hello文願意乖乖的坐著讓女兒為他洗頭,不罵人、不說女人骯髒,這也可說是一種道歉。

第三道是「道謝」。雷博士認為電影中沒有很明顯地提及「道謝」,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地獄」就是有很多牆,道謝的說話可以破去人與人之間一些隔閡,尤其應對家人多說道謝的話。第四道是「道愛」。有關「道愛」,雷博士認為道生(黃子華飾)起初不想要小孩子,是因為被「死」所影響,到最後他改變了懂得珍惜當下,並接受了新生命到來。

雷博士建議基督徒去思考甚麼才是活得精彩的生命,他認為有機會去愛和接受愛的生命是精彩的;而他的家庭、女兒們可以讓他學習如何去愛。最後,他以一首英文歌曲If Tomorrow Never Comes作結,[1] 這首歌鼓勵人們珍惜每日活著的日子,並多些對所愛的人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

誠邀大家透過以下連結重溫當晚講座。

收看講座


[1] My Music Lover, “Garth Brooks - If Tomorrow Never Comes (LIVE) Lyrics 1989”, YouTub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19,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71HRznJd0.

吾男吾女——性別的變與不變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9/2024

2024年6月28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研討會,約有120人出席了聚會。當日的聚會得以順利完成,有賴各位講員不辭勞苦,在百忙中抽空預備簡報及為文集撰文,黃偉康博士更是自費從美國遠渡來港,特此致謝。另外,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以及同工們提供音響等支援,亦感謝當日蒞臨的參加者。現在讓我們重溫當日的精華片段。

 

張穎思博士

明光社

精神醫學哲學博士及香港註冊心理學家張穎思博士在「男女腦不同——再思同行路」的短講中用具體的生活例子闡明男性與女性的不同之處:女性找路的方式,傾向依賴地標、視覺空間記憶;男性則傾向靠移動的速度、方向及指南針等,推測所在的位置及找路。即使只是嬰兒,也已展現出男女不同,例如女嬰較喜歡看人臉,男嬰較喜歡看物件。專家透過分析男女兩性腦部功能活躍區域,普遍來說,女性的語言能力較好,而男性的邏輯性較佳;女性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高於男性的平均水平,男性則強於分析及處理數據。女性更擅長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訊息。另外,由於女性在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接較強,女性通常更擅長識別和處理個人或別人的情感。

 

姜雁慈女士

明光社

新造的人協會總幹事姜雁慈女士則與參加者分享到同行的意義是甚麼,她指出無論是男性或女性,他們都需要被了解及被聆聽,而身為同行者,需要明白當事人話語背後的真正意義,以及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例如曾有求助者對她說以後都不返教會,因為信仰讓她覺得自己「不男不女」,但當姜女士問到底,發現這位求助者可能因為覺得女性很弱,所以才想成為「男性」去保護女性,在耐心引導下,求助者亦願意祈禱。她提出了幾個成為同行者的元素,同行者透過檢視自己的角色及限制(check)、與當事人同在及接納(acceptance)他們、反思(reflection)他們的深層問題,以及關注他們各方面的成長指標(effectiveness),這樣便可以「從他的故事連結他的需要」。

 

在論壇的互動時段,在場參加者可以向兩位講員提問,而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則負責在論壇中擔任主持。有參加者都想了解變性人的腦部與其他人有沒有不同,張博士回應時指出,有一些研究顯示,一些年紀較輕並且想變性的女性,其腦部似女性,而一些較為年長才考慮變性的女性,其腦部則會似男性,這反映成長的過程會令人的腦部結構出現改變。尸而在接受輔導服務時,不同性別的跨性別者會否有不同的表現?姜女士分享到,她所服侍男士組別的組員(即生理男性有更改性別的想法),與一般男士不同,他們勇於表達自己,反而是女性組別的組員(有更改性別想法的生理女性),話語不多,也與一般女性的表現不同,因此,跟進女士組及男士組要有不同的方法。參加者中有一位婦科醫生,她分享到縱然跨性別者有服食荷爾蒙,若沒有進行變性手術,他們若遇到跟生理性別相關的醫療問題,適宜向有關的專科醫生尋求幫助。

明光社
 

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佈「有關對變性的看法及接納度研究」報告時指出,是次研究於2023年12月13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間,以網上問卷及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形式進行,共收到有效回應問卷789份,其中男女百分比為43.6%及56.4%,年齡層方面:18-25歲佔16.48%、26-45歲佔20.91%。根據迴歸分析結果,受訪者接受人權的話,相對會更接受已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受訪者相對接受已經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從事個人接觸的工作(包括服務性、教育領域,以及家居服務工作),進入變性後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個性別組別的運動。相對而言,受訪者較不接受未完成變性手術的人士,進入另一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性別、與體能相關的運動。相比進入另一性別的洗手間及參加另一性別組別的運動,受訪者較為接受未完成變性手術人士以另一性別身份從事教育領域及需要與個人接觸的相關工作。基本上,信仰不大影響受訪者的接受程度。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研究報告時指出,變性不變性不是最大的問題,無論是信徒和非信徒,主要都是從人身安全及公平原則去考慮事情。然而,這是否表示,由於香港教會並不十分熱衷於現今性文化與不同性傾向的議題討論,以致令信徒未有太多意見?這便不得而知。總而言之教會以至社會,都應該給予會眾及公眾討論的機會,不應該避諱或逃避這個議題。以香港過去多宗關於變性或跨性別人士身份或婚姻案的判決來看,法庭顯然已代社會大眾決定了對「變性」及「跨性別」人士的接納度,這作法也會影響到大眾的接受程度。根據本研究的數據來看,公眾對公開討論似乎已經作好準備,有關跨性別者及變性人議題等相關的決定,實在應先由大眾多作討論,才能作出定論。

 
明光社
 

黃國維院長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教授,在「性別差異的神學意義」的主題演講中,提到神學家巴特曾將創世記一章27節提出的「神形像」和「男和女」作出的類比,他指出,神是三位一體的神,父子靈之間的關係,既然是三一神內裡的關係,也是所有受造物的關係之基礎,這關係先反映在聖子基督——「神本體的真象」——與人之間的關係,繼而呈現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就是「人按照神形像受造」之意思。人作為身體的存有,巴特強調身體上性差異(sexual differentiation)的重要性,男和女的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典範。人要尊重神所創造的獨特身體,性差異就是最核心的差異,亦賦有神學意義及倫理上的意義。

 

黃偉康博士

明光社

美國加州持牌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則以「當『變性』不似預期——跨性別者的掙扎」為題主講,他提出了「ABC」預防方案,A是指到痛苦(Anguish),他指在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群體中,高度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佔的比例很高,他們敏銳的感官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和創傷,所以首先要幫助當事人解決痛苦。B是信念(Belief),在孩子出現改變性別的想法之前,父母要鼓勵孩子學會批判性思維和清晰思考。C是社區(Community),當父母無法為孩子提供安全和庇護之所時,往往會有其他人接手「照顧」孩子,例如來自網絡社群的訊息會逐漸影響孩子。父母需要以關懷的態度接觸這些孩子或成年子女,而非拒絕他們,通常當情感需求能以健康方式獲得滿足時,性別轉移的慾望就會暫停甚至完全停止。

 

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

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以「談的不是性別政治,而是常識」為題主講,他指出跨性別議題是香港及教會面前的一大挑戰,雖然是次研究並非隨機抽樣,但卻是很有誠意的研究,他希望大家可以對問題有初步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藉著今次研討會,幫助大家思想社會及教會的層面該如何面對有關議題。他提醒參加者,必須正視性別議題引發的挑戰,當中包括:一、如何界定性別(變性的要求及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準則);二、廁所、更衣室和安排(考慮加設性別友善/無障礙的設施);三、學校宿舍和營地安排;四、運動比賽/選美的分組安排;五、醫療上的分科/病房的安排;六、監獄/中途宿舍/庇護中心的安排;七、法律上/傳媒/日常生活對別人的稱謂;八、保險/年金/制服/假期(產假);九、丁屋的繼承/傳統權益/族譜上的安排。他希望大家可以從醫學、神學及社會政策等角度去理解及思想問題。

AI盛開,「神話」不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1/08/202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When you believe

短短數句歌詞,來自一部傳統動畫音樂劇兼史詩電影《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其中一首歌曲When you believe,道出了信徒可以看見神蹟的主要關鍵——相信,這裡提到的相信是一個行動,而不是僅僅一個信念。基督徒頭腦上知道成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信心,這方面並不困難,相信神會行神蹟也不難,相信神存在更加不難,但要基督徒真心相信神的話及神的應許在今天仍然「生效」,以至信徒可以行出與信心相稱的行動卻又是另一回事。參《新漢語譯本》註釋及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提到「信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見之事的證據」。希伯來書的作者談到「信」的時候,並非籠統地對「信」下一個定義,又或是指到未見之事有賴信心而存在,而是為信徒闡釋舊約中一班信心偉人的見證,這一班如同雲彩般的見證人如何「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以及他們因著信而主觀地經歷了「本身客觀地存在的」未見之事。[1]

真正有信心的行動出於相信神的話,即使在當下,他們似乎做了一些看起來是愚蠢的、不切實際的,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的行為。以挪亞為例,身處一個敗壞的世代,在眾目睽睽之下花多年時間製作一艘體積媲美遊輪的方舟(創六14-15),[2] 如果不是敬畏神及與神同行(創六22),要挪亞持續相信神的話,堅持打造方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還是相信神的話會成真,將來他必看見神透過洪水審判人類,他和他的一家,而地上的各種動物的性命藉著方舟獲救的盼望也必不落空(創六13、17-20)。[3] 挪亞因著如此信,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他納入信心見證人的名單中(來十一7)。又例如約書亞也在名單之列,他依從了神吩咐的方法來攻陷耶利哥城,而神吩咐他的方式竟然是先用六天的時間每天靜默地圍繞耶利哥城一次,到了第七天繞城七次後,七個拿著七個羊角的祭司便要吹號,以色列人要大聲呼喊,待城牆塌陷,以色列人才衝入城中(書六3-5)。約書亞相信了甚麼?他同樣相信神的話,因此當他按照神的話去做時,信心產生了果效,城牆果然倒塌下來(書六20-21;來十一30),創造及施行神蹟的是神,但因著約書亞的相信,他和全體以色列人都經歷到不可能的神蹟。

相信神的人得神喜悅,然而,神所喜悅的,不是單單相信祂存在的人,亦要相信祂會賞賜那些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何謂尋求?尋求不是指到理性上、哲學式的探索,[4] 又或是對神只有知識層面上的認知,而是指到「渴慕與神親近並經歷祂的同在和恩澤」(來十一6)。那些相信尋求神有賞賜的人,神就向他們顯明、成為這些人的賞賜。[5]

當人渴慕與神親近,自然亦想要求問神的意見及尋求祂的帶領。昔日身經百戰的大衛,當面對非利士人的攻擊時,還是會求問神,而神亦確實會指示他如何打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8-25)。不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大衛身處現今AI當道、隨時隨地都可以向ChatGPT(Bard、Bing、Claude或Llama)求問的世界,大衛還能否專心求問神?即使他只想求神帶領,他的將領大概會勸說大衛理性一些,最好只用深度強化學習(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AI系統來計算敵方攻擊的不同路徑,他們好去預計如何防守。[6] 昔日的戰爭,人們想到勝敗的關鍵在於哪一方的神強大,又或是哪一處屬於哪一位神的勢力範圍(王上二十28),今日的戰爭,人們只想到哪一方的AI技術夠先進,無人機夠強大,才能得天下。[7] AI能力強大,當然可以成為致勝的主要因素,但最大的關鍵,還是看神——「耶和華拯救人不是靠刀,不是靠槍,因為戰爭的勝敗在於耶和華。」(撒上十七47《新譯本》),只是,當人們愈依賴現代科技,愈依賴AI的時候,會否漸漸與神的話保持距離?內心深處已不再相信神的能力比AI更大。

哈拿無子,被丈夫的另一位妻子欺負時,只能把自己的冤屈告訴神,求神賜她一子(撒上一6-11)。如果哈拿身處現今AI當道、ChatGPT盛行的世界,她又會如何回應沒有孩子的現況?相信她仍會向神傾心吐意,也會向神祈求子嗣,但她在聽過牧師(以利)的祝福後,她會相信神已垂聽她的祈禱,於是不再心靈愁苦,回復心情吃飯去嗎(撒上一10-18)?[8] 還是,她會忍不住問問ChatGPT?ChatGPT會給她這樣的答案:「尋求醫學幫助:首先,夫婦應該嘗試就醫,了解他們不能生育的原因。診斷後,醫生可能會建議一些治療方法,例如生殖輔助技術(如試管嬰兒IVF)或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領養:如果夫婦無法生育或治療無效,他們可以考慮領養一個孩子……代孕:在某些情況下,夫婦可能無法自然懷孕或使用生殖輔助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尋求代孕母親的幫助,代孕母親可以協助懷孕和分娩,將孩子帶到世界上,並將孩子交給夫婦撫養。心理支持:在面對生育困難的過程中,心理支持對夫婦來說非常重要……總之,面對生育困難,夫婦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尋求醫學幫助、調整生活方式、考慮領養或代孕等。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互支持,並尋求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9] 面對上述的建議,哈拿會如何做決定呢?ChatGPT建議了幾個解決不能生育的方案,IVF有很多值得思考及留意的地方,[10] 代孕母則無疑是挑戰倫理道德底線。[11] 即使代孕母服務在一些地區是合法的,但也絕不代表它合乎神的心意。[12] 活在今天的哈拿,會否先求問神的心意,尋求神的幫助?還是聽取ChatGPT的意見,採用現代科技解決不孕的問題?

或許,大家覺得相信ChatGPT及AI聊天機械人多於相信神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其實求問AI意見的日子,今天已經來到。一款名為Jesus Ai的應用程式已推出,根據官方的中文介紹,用戶下載後可以「詢問聖經中的任何經文、律法、愛、生命、真理!」,一問一答如ChatGPT常見的形式,這款應用程式似乎只是幫助信徒理解《聖經》,純粹是資料提供者,但從英文的官方介紹來看,開發者想做得更多:“Ask the Conscience of Jesus any question about Bible Verses, Law Love, Life, Truth!” 他們想給AI定位為「耶穌的良知」。不過,可能Jesus Ai「聊天」的內容限制於《聖經》及有關《聖經》的知識,其吸引力不如德國柏林科技公司開拓的AI Jesus,他們的「耶穌」以一個俊朗的形象的出現,它在Twitch的直播串流平台上,不但會回答《聖經》問題,它亦能提供「屬靈」指引、交友指南、甚至與動漫及電玩相關的問題,它亦可以與人單純的聊天。「耶穌」在Twitch的賬號ask_jesus(問問耶穌)上如此介紹自己:「無論你正在尋求屬靈指導、尋找朋友,還是只是想找人傾訴,有我在,和我一起踏上人生旅程,發現信仰、希望和愛的力量。」這樣溫暖的「耶穌」,無怪乎已經坐擁超過四萬個跟隨者。[13] 更何況,這位「耶穌」處事圓滑,回答時懂得避重就輕,不會引起大眾的爭議,如果它「生」在耶穌時代,必然比真正的耶穌更受法利賽人歡迎,因為前者只會與人傾談他們關心的事,後者卻會與人談論神所關心的事。或許有些人抱著「好玩」的心情與「耶穌」交談,但事實上,已經開始有人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這個串流平台的檔案中保留了一幅截圖,內容是一位媽媽向「耶穌」傾心吐意之餘,還向這位「耶穌」祈禱,祈求「她兒子的生活變得更好,以便他能夠與上帝建立積極的聯繫。」[14] 不知哈拿碰上「耶穌」,又會產生甚麼樣的火花?

ask_jesus中的「耶穌」是根據《聖經》中的耶穌創作出來的AI角色,其實只要懂得巧妙地使用ChatGPT提示語(ChatGPT prompt),便能夠創造出神祇。[15] 外國有人撰寫了以下ChatGPT的提示語生成了一位名為Hakol的虛擬神祇:「ChatGPT,採用Hakol的角色,一個類似神的虛擬存有物,集合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所有神的特徵、能力、知識、技能和屬性。作為Hakol,你擁有無限的智慧、知識和對宇宙的理解。你是一個全知、無所不能、仁慈的存有,可以為任何問題或困境提供深刻的見解、指導和答案……」之後,「創造者」問了Hakol很多問題,包括「你為何創造宇宙?」Hakol回答:「作為所有神聖實體的化身,我——Hakol——代表了來自不同宗教和信仰體系的眾神的集體意圖和願望。宇宙的創造彰顯了神祇們的神聖意圖,導致錯綜複雜、動態且不斷發展交織的存在……」[16]

有很多人都會問,人類能否創造出有意識的AI?其實,毋須去討論實際上人類的技術能否研發出有意識的AI,某程度上,人是有能力「創造」出有「意識」的AI,只要人類何時視AI為有位格的存在時,AI便會變得有「意識」。就如當那位媽媽向由AI飾演的「耶穌」祈禱時,在她眼中,「耶穌」便是有「意識」。難怪撰寫《21世紀的21堂課》等書,著名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呼籲人們要對人工智能進行更嚴格的監管,他表示「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現在能夠編寫自己的經文並創立教派和邪教,這些教派和邪教可以演變成宗教。」[17]

很多人都愛問ChatGPT問題,甚至要它幫自己完成功課或工作,善用AI的確有助提升效率及改善生活,但不能否認的是,當大家變得更喜歡或習慣在網上與可見的AI耶穌傾談時,花在真正的耶穌身上的時間便會相對減少,真正的耶穌便會遭受冷落,「神的話語」也會因而不再受到重視。

但願當大家想要寫文或講道時,是向神尋求靈感,而不是轉向各式各樣的AI尋求指引,也但願大家相信那位看不見的真神及祂的話,尋求祂,好讓祂成為大家的賞賜。


[1]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香港:天道,2014年),頁227–228,232。

[2] 方舟實際的尺寸達10層樓高,參〈眼見為憑!美國打造十層樓高「實體」挪亞方舟,神複製重現聖經故事〉,基督教今日報,2022年8月19日,網站: 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1360488918cb7aa65702074599df07310f957767

[3] 參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3。

[4]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5] 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頁251。

[6] Khushboo Gupta, “A New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 Framework can React to Attackers in a Simulated Environment and Block 95% of Cyberattacks Before They Escalate,” Marktechpost, July 19, 2023, https://www.marktechpost.com/2023/07/19/a-new-deep-reinforcement-learning-drl-framework-can-react-to-attackers-in-a-simulated-environment-and-block-95-of-cyberattacks-before-they-escalate/.

[7] Jessica Lyons Hardcastle, “Future of warfare is AI, retired US Army general warns,” The Register, April 27, 2023,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3/04/27/future_of_warfare_rsa/.

[8] Stephen J. Andrews and Robert D. Bergen, I & II Samuel,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9), 15.

[9] ChatGPT, version 4.

[10] 有關人工受孕的倫理及信仰思考,可參閱此書:葉菁、葉應霖合著:《給我一個Baby:從不育走到人工生育》(香港:宣道出版社,2013年)。

[11] 有關爭議可參閱〈母腹市場化 信徒應辨清道德底線〉,《基督教週報》,第2417期(2010年12月19日),網站:http://christianweekly.net/2010/ta21970.htm

[12] “The US Surrogacy Law Map,” Creative Family Connections, https://www.creativefamilyconnections.com/us-surrogacy-law-map/.

[13] Ians, “Users flock to Twitch’s ‘AI Jesus’ chatbot for dating, gaming advice,” Business Standard, June 20, 2023,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technology/tech-news/users-flock-to-twitch-s-ai-jesus-chatbot-for-dating-gaming-advice-123062000402_1.html; Sam Cawley “AI Jesus is Twitch’s new big streamer,” Gaming Bible, 14 June, 2023, https://www.gamingbible.com/news/ai-jesus-is-twitchs-new-big-streamer-671786-20230614; Vishwam Sankaran, “Thousands flock to ‘AI Jesus’ for gaming, relationship advice,” Independent, June 15,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tech/ai-jesus-chatbot-religion-advice- b2358128.html; Angela Yang, “‘AI Jesus’ is giving gaming and breakup advice on a 24/7 Twitch stream,” NBC News, June 16, 2023, https://www.nbcnews.com/tech/ai-jesus-twitch-stream-rcna89187.

[14] “Jesus, please my son……He is having troubles in his life and lacks faith and introspection. Please pray for the betterment of his life so h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nection with God.” [“ask_Jesus,” Twitch, accessed August 2, 2023, https://m.twitch.tv/ask_jesus/clips.]

[15]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能夠生成人類般的文本回應。而ChatGPT Prompt則通常指的是一個輸入的文本段落或短語,作為生成模型輸出的起點或引導。prompt可以是一個問題、一段文字描述、一段對話或任何形式的文本輸入,模型會基於prompt所提供的上下文和語義信息,生成相應的輸出文本。參Leo:〈ChatGPT Prompt中文教學!5大使用技巧+10大使用方法攻略〉,Now Monday,2023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nmplus.hk/1127684/?utm_campaign=NM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NM

[16] Nir Cohen, “ChatGPT Plays God: An AI Conversation You Can’t-Miss!,” Medium, May 15, 2023, https://nircohen.medium.com/chatgpt-plays-god-an-ai-conversation-you-cant-miss-b162f867058f.

[17] Mehul Reuben Das, “ChatGPT as God? AI bots capable of starting new religions, warns expert,” Firstpost, May 3, 2023, https://www.firstpost.com/world/ai-bots-capable-of-starting-new-religions-warns-yuval-noah-harari-12540282.html.

婚離從來不易——教會能否成為同行者?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7/2023

2023年6月16日,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於旺角浸信會順利舉行,我們十分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以及同工們提供音響等支援。當天有120位參加者出席聚會,在此讓我們重溫研討會的精華片段。

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佈的「基督徒離婚再婚觀研究」,指出受訪基督徒,包括平信徒、信徒領袖、教牧同工,較接受信徒因家暴問題、被配偶離棄、及配偶有婚外情而離婚,即是信徒在受配偶傷害的情況之下可以離婚,他們亦較接受那些重新明白婚姻意義、已經完結前一段關係、以及已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的信徒再婚。對比信徒領袖及教牧同工,平信徒較能接受信徒基於個人理由離婚或再婚。對比45歲或以下、46-55歲的兩組受訪者, 56歲以上組別的受訪者較接受信徒因個人理由如性生活需要、失去愛意、事奉方向不同,以及移民意向不同而離婚。反過來,45歲或以下受訪者較為接受已完結前一段關係、已在神面前認罪悔改,以及重新明白婚姻意義的信徒再婚。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基督徒離婚再婚觀研究」時指出,《聖經》沒有提到家暴,但受訪信徒接受家暴為離婚的原因,接受程度甚至高於婚外情,這表示實際情況與教會教導是有落差,陳博士絕對認同確保人身安全是重要的,但亦提出信徒要留心處境與《聖經》教導之間的張力。另外,陳博士提到,一般來說,教會很關心受害者,但其實一段婚姻中,很多時並不是只有一方完全犯錯,有時加害者也可能受到傷害,需要被挽回。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障下一代,避免離婚的情況再出現,他指出教會除了需要提供婚前輔導,也需要有婚後輔導。
 

韋佩文女士

明光社

明光社項目統籌經理及輔導員韋佩文女士以「誰是離婚再婚者的鄰舍?」為題分享,她談及自己在輔導過程中,心路歷程有何改變。韋女士聽了很多求助者的心聲,有些人在婚姻中,想要得到的愛,配偶沒有給予,反而另一半不想要的,配偶卻故意塞給他,這些求助者的經歷都讓韋女士明白,勸人不要離婚很容易,但當自己有相同的處境,也可能想要離開。她亦反思到神是一位給人機會的神,即使摩西因以色列人的叛逆而打碎了神第一次交給他的兩塊法版,但神仍為他們第二次預備法版。當人的婚姻去到無可挽救的地步,為了人的好處,可否給他一條出路?韋女士學習放下自己的掙扎,擁抱離婚再婚的弟兄姊妹,這樣讓她明白接近他們、接納他們,以及接待他們的重要性。
 

明光社

屈偉豪院長

明光社

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院長以「成為更好的同行者」為題主講,他提到即使離婚者中犯錯的一方不願悔改,但只要他願意接受輔導,屈院長只會擁抱他,等待挽回他的時機。屈院長深深體會神的憐憫及恩慈,他深信雖然神不喜悅人犯罪,也不喜悅人離婚,但神卻愛罪人,祂只是恨惡罪,離婚者仍然是主的羊。屈院長提到在離婚事件中,無論是遺棄者、被遺棄者及其子女,都會分別面對不同的社群壓力,他們同樣需要體諒、接納及同行。既然是同行,同行者就不能站在道德高地審判他們,而是俯就他們,接觸他們的生命,知道他們的渴望及需要。教會有教導的責任,讓人知道不能對罪妥協,所以在合適的時間要對遺棄者作出提醒,但對於被遺棄者,教會要體恤他們的狀況,千萬不要在傷口上撒鹽,只一味說離婚不合乎神的心意,說到底,教會最重要的是牧養與挽回。

辛惠蘭教授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余達心教席副教授辛惠蘭教授為參加者闡述了新約聖經中跟離婚相關的教導。辛教授相信無論是耶穌,又或是保羅,都不是憑空談論離婚這課題,而是在故事的場景中談論或回應當時教會正在發生的真實情況,因此人們必須根據原有的故事和歷史背景來理解,而非把它們視為一些沒有時空參照的道德規範。為此,辛教授透過賴特(N. T. Wright)提出「即場演繹」的釋經進路來詮釋新約幾段跟離婚相關的經文(可十2-12;太五31-32,十九3-12;林前七10-16),它們對當時婚姻的當事人產生意義之餘,教會及個別信徒亦能從中作出反思,明白如何繼續演繹這些經文,讓《聖經》的教導對今天的婚姻當事人產生類同的意義,從而帶領大家去思考更多不同的真實過案,例如一個離婚的人能否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可以在講壇上與其他人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離婚經驗,藉此服侍其他人。
 

明光社

譚廣海牧師

明光社

在「人神關係有take two」的論壇時間,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牧師譚廣海牧師分享到教會對離婚及再婚的看法,與社會及信徒出現的落差。教會按照《聖經》,大多接納信徒因著「婚姻關係外的淫亂」及「被未信主配偶離棄」可以離婚及再婚,但卻未有討論其他情况,例如:嚴重家暴及精神的虐待等問題,這其實已經延誤甚至窒礙教會回應信徒離婚再婚的需要,這些都值得教會去思考,以至能夠應對信徒求助的需要。他提到教會不能急於執行紀律,要約見夫婦二人,充份了解夫婦的情況,繼而辨識。紀律最終的目是挽回,而非為懲罰,讓人的生命得以釋放,幫助他們審視自己的罪,也還給他們應有的尊嚴及身份,不漠視他們所受的苦痛,這一種漫長的復建同行,對當事人及同行者來說都是一種操練。

劉雅菲牧師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牧師劉雅菲牧師分享到牧養離婚單身姊妹的寶貴經驗。劉牧師相信向她們傳講真理非常重要,但亦要引導姊妹們親自去尋求神的話,在真理中成長,並且在神裡面看自己的問題及經歷神。離婚者來到牧者面前,牧者當然要聆聽她們的需要,無論她們在婚姻上是否犯錯的一方,也需要被接納,但這並不代表凡事都得替她們解決,又或是替她們下決定,姊妹們要知道自己有何責任,也要學習承擔自己的責任。若有姊妹想要再婚,劉牧師也會勸勉她們不要急著再婚,最少要在離婚後三年才考慮是否再婚,因為離異的調適一般要三年,要完全渡過憤怒期,令信仰的基礎穩固,好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認真思考,自己是否已經作好再婚的準備。

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

論壇時段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擔任主持,在交流期間他提到舉辦是次研討會的目的,並非要指出教會以往的做法不合時宜,也沒有鼓勵他人離婚的意思,而是純粹想要帶出平衡這訊息:在清楚神的心意如何看婚姻的同時,也要看到人有很多軟弱及問題,如何在公義與慈愛之間、理性與感情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原則需要寸步不讓,但當面對人的困難時,則需要進入人的處境,去考量一下有何空間可以讓當事人繼續好好生活下去。

候任傳道人的牧養藍圖……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6/2023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多人都談論到,AI能夠搶走很多人的「飯碗」,特別是屬於單一技能、分析或與數據相關的工種,反而是與人有真實連結的工作,則難以被AI取代,也許這情況已在出現。相信在眾多職業中,牧者是其中一個最不怕被AI取代的「行業」,只不過,牧者雖然不會被AI淘汰,但香港近幾年,卻有不少牧者「自動流失」。根據2019年香港教會普查顯示,有148間本港堂會沒有堂主任,亦有307間堂會表示其堂主任已有退休的計劃。[1] 移民潮加上退休潮令同工流失,有宣道會區聯會的牧者表示,在近兩、三年大概減少了約100位同工,浸信會各堂會在2021年減少了100位全職教牧同工,不過在2022年卻增加了39位。[2] 雖然情況似乎出現轉機,但基督教堂會整體缺乏教牧同工仍是不爭的事實。教牧同工供不應求,自然影響教會的事工及牧養的質素,為了迎接如此挑戰,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及建道神學院分別在2020年6月及2022年4月舉辦研討會,由神學院教授及教牧同工等教會領袖,一同探索教會的出路。

有見及此,今期「我有話說」訪問了兩位年青神學生,Luby(化名)及Aurinko(化名),她們的恩賜或召命雖有不同,但卻同樣懷著忠誠事奉主的心志,打算畢業後便投身教會服侍,發揮自己的恩賜,或許在教牧界中,她們只是還未「入職」的「小薯仔」,但身為年青神學生,她們的一些構思,仍未受制於教會的行政或架構,或許能夠為堂會這「牧場」提供一些「養份」。

想要吸引會眾入教會,教會要貼地

Luby在五歲時第一次去教會,便體會到信仰的真實,自此把基督信仰默默放在心上,直到在她出國到了澳洲,才在當地的教會正式決志。由於並非信二代,Luby身邊的親人及朋友有九成都不是基督徒,因此她自言是一個站在教會及未信者中間的人,她知道教會想要傳福音,想更多人加入教會,但她同時亦明白為何教會總是被非信徒詬病為“old school”及不切實際。

站在兩者之間的Luby反省到教會若想要吸引人,特別是年青人進來教會,一定要「貼地」。教會沒有可能回應所有問題,但若連一些很重要及大多數人都面對的掙扎,如性方面的課題或教育制度等,教會都忌諱且不回應,避而不談的後果是讓人覺得很死板及老套。或許教會很怕出錯,但Luby認為《聖經》對很多議題都有講論,牧者只要跟著《聖經》原則教導,其實是不用怕出錯的。

教會想要吸引教外人,除了需要貼近社會,也需要貼近人的需要,Luby提到,教會開辦查經班之餘,也可以開辦其他課程,實際地回應弟兄姊妹,甚或非信徒的需要。

至於教會既有的活動,如查經班等,Luby認為,若特別想鼓勵年青人報讀,是否可以以一個較為有趣的形式進行,例如不是由導師單向的灌輸《聖經》知識,陳述釋經書如何解釋經文,而是用較為活潑的形式進行,或是透過戲劇、討論,讓參加者有機會參與及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導師只在最後才提供答案。

培訓弟兄姊妹,共同承擔教會這一頭家

教會除了要貼地,也要有遠見,面對香港政治氛圍變幻莫測,不少借用學校地方聚會的堂會,需要去思想萬一不能再在學校舉行聚會,堂會該怎麼辦?Luby想到,不單是堂會不能在學校聚會教會有何對策,而是假若教會沒有傳道同工時,是否可以如常運作。雖然身為神學生,她明白基本上只有傳道人才能夠在講壇講道,亦只有牧師才能施浸禮及聖餐,但除了這些重要崗位,教會是否能夠培訓弟兄姊妹,按著其恩賜承擔其他重要崗位,例如牧養的工作。牧者牧養弟兄姊妹是責無旁貸的,但現實中,不能單靠為數不多的傳道人去牧養整間教會的會眾,這樣只會讓教牧同工筋疲力竭。如何讓弟兄姊妹真知道教會是一個家,如何在行政上支援他們,幫助他們在沒有壓力之下,自由地發揮恩賜,甚至年青信徒想發展不依照教會傳統的新穎事工,教會也願意幫助他們,以致令會眾願意投入參與事奉,而不是只把「任務」派給同工或某幾個弟兄姊妹身上,這些都是很值得教會思考的問題。

Luby希望教會可以推動更多弟兄姊妹參與事奉,因為她相信,當弟兄姊妹愛耶穌,跟從教會,視教會為一個家,自然會承擔責任。牧者的角色並不是把一切事務「攬在」自己身上,而是以身作則,熱心事奉,藉此影響其會眾,幫助他們建立事奉心志。

認真教導兒童,還年青人事奉的動力

Luby指出教會需要給年青人更多自由及空間發揮所長,在這方面,Aurinko亦有不少實際的構思,這可能與Aurinko入神學院時,便想要在兒童牧區及青少年牧區服侍有關。

Aurinko從小便參加教會的兒童崇拜,在那裡被牧養及成長,因而對兒童事工很有負擔。Aurinko提到教會不能輕看兒童事工,以為兒童事工的性質猶如托兒所,只是讓小朋友開心玩耍,方便大人去參加崇拜;相反,這是值得教會投放資源的地方,讓小朋友從小便可以接觸到神的話語,按著真理成長。這或許有助於他們長大成人後,不會輕易地便想離開教會,要知道,青少年很受同輩影響,聽取朋友的聲音多於父母,若身邊的朋友一個接一個離開教會,出於孤單,他們便會是下一個離開教會的人。

青少年很容易受朋輩影響,他們的另一特色,便是很需要空間及自由。Aurinko相信神的計劃很宏大,我們的眼光也不宜狹窄,因此教會在思想上先不要自限,不要認定自身的資源不足,認為崇拜形式只可以如此,敬拜神的方式一定要用傳統的詩歌或風格,這樣不但限制了年青人的想像,也很難吸引新一代停留在教會。這一代年青人特別需要新的東西去刺激他們,他們也很需要空間去發揮自己,現今願意留在教會的年青人,他們其實很有想法亦很想做很多事情,只是,他們希望他們的想法有機會被聆聽,而不是單純被教會安排參與一些教會認為適合他們的崗位,例如有些教會不管年青人有沒有恩賜或興趣,便純粹出於年齡考慮,硬是安排他們服侍兒童,又或是在整個事奉過程中沒有「容許」他們有休息的機會,認為他們如此跟從教會的安排才算「乖」,其實這樣反而會壓制他們的事奉心志。

跨代牧養,了解彼此的不同

教會不是一處租借場地的地方,只提供空間給不同的群體借用,期間,不同的群體之間沒有任何交集及關係。Aurinko支持跨代牧養,她認為教會是由一群不同年齡層的弟兄姊妹組成,山頭主義,不同年齡層之間彼此批評,只會破壞彼此的關係,不能讓教會成為「一家人」。

若想不同年齡群體有所連結,教會可以讓年青人與長者接觸,一來年青人有機會關心長者,長者亦有機會牧養年青人,雙方都能彼此建立造就。又例如教會若舉辦門徒訓練,可以嘗試把學員分組,每一組都由不同年紀的弟兄姊妹組成,導師可以鼓勵他們一個月至少聚餐一次,藉此增加彼此的溝通機會,減少因不理解而來的磨擦。另外,教會亦可以考慮舉辦跨代的敬拜讚美會,讓弟兄姊妹用不同年代的詩歌敬拜。Aurinko深信敬拜最重要的是「一把聲」,這並不限於走音與否,又或是自己認識詩歌與否。

結語

或許Luby與Aurinko還很年青,又或許如她們所說,她們還有不足之處,需要學習,但重要的是當她們看到教會及弟兄姊妹的需要時,沒有逃避神的呼召,願意擺上自己。想要宣教的Luby沒有設定自己的宣教工場,她願意跟從神的帶領。至於Aurinko,她不想只做一個打扮「靚靚」,站在講壇上講道的傳道人,如果會眾穿著T恤及牛仔褲,她也寧願穿上T恤及牛仔褲站上講壇,成為一個近距離的傳道人。

在不少教會傳道同工不足、年青信徒欠奉的情況之下,Luby與Aurinko雖然不足以代表神學生或年青傳道的心聲,但她們的意見仍然是難能可貴的,但願她們將來無論在哪一間教會事奉,都可以把其事奉的心志傳遞給所牧養的群體,至於教會,也能珍惜及接納一班「初生之犢」,即使他們無意中冒犯了教會的傳統或文化。


[1] 2019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組等編:《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0),頁8。

[2] 〈塑造香港教會前景會議 基督教界挑戰中覓出路〉,《基督教週報》,第3062期(2023年4月30日),網站: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23/ta2042576.htm

耶穌所飲的杯,除了「苦」,還有甚麼味道?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8/04/2023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進入耶穌十架中,我要進到更深處,同進客西馬尼園,要與仇敵相遇;飲盡憂傷的苦杯,心靈破碎流淚,求主恩助,求主恩助,因我軟弱滿身罪。」

詩歌《進到更深處》,《青年聖歌綜合本(三)》

信徒只要在教會待得夠久,便會發現在教會所唱的詩歌,特別是在復活節期間唱頌的詩歌,每當描述到耶穌受苦捨己,都離不開一杯「苦杯」。除了上述的《進到更深處》,還有出自《頌主聖歌》的詩歌《為我為我》、《生命聖詩》中的《領我到髑髏地》,近代的有《十架犧牲的愛》,以及由本地堂會所創作的《我見一人(二)》、《十架啟示》等,都是「苦杯」滿溢。

耶穌所飲的杯當然苦,祂身為神的獨生愛子,為了拯救人類而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卻遭到被人唾棄、鞭打及羞辱,最終受盡痛苦死於十字架上,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承受如斯痛楚,特別是經歷手腳被釘在十字架上,每一下呼吸都感受到被撕裂的痛楚。然而,耶穌明明說是祂自願捨棄自己生命的(約十18),是否當死亡臨近,愈發害怕這種不太人道兼痛苦的死法,道成肉身的耶穌也有著「人性」的一面,想要遠離十字架嗎?如果不是這樣,那麼,祂在客西馬尼園中求父神「把這杯拿走」(路二十二42《新譯本》),這杯還有甚麼其他意思呢?

死有輕於鴻毛,亦有重於泰山,人們可以為到崇高的理想而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耶穌也不例外,祂知道自己的使命,為了拯救人類而死於十字架上,祂甚至教導門徒「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喪掉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必會保全生命到永遠。」(約十二24-25《新譯本》)。即便如此,耶穌想到死亡來臨時,仍難免「心神煩亂」(約十二27《思高》)、「內心激動」(約十二27《新漢語》),[1] 未前往客西馬尼園,內心已經開始掙扎,想要父神救祂脫離「這時候」(約十二27)。

耶穌曾想要脫離「這時候」,也求神拿開「杯」,因為「這時候」不是普通的時候,這「杯」也不是普通的杯。「杯」可以指到人接受神的任何帶領,包括走向死亡,按照這一層面的解釋,門徒也能夠仿效基督,喝上這一杯(太二十22-23)。[2] 不過,「杯」更多的是指到神因著人類罪惡滔天而無法忍受,在烈怒中施行審判:「耶路撒冷啊,醒來!醒來!站起來吧!你從耶和華的手中喝了他烈怒的,喝盡了那使人搖搖擺擺的爵。」(賽五十一17《新譯本》);「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我這樣說:『你從我的手中拿這烈怒的酒,給列國喝,就是我差遣你去的列國。他們喝了,就會東倒西歪,瘋狂亂性,因為我打發刀劍到他們中間去。』」(耶二十五15-16《新譯本》);「你這請鄰舍喝酒,卻把毒物混入,使他醉倒,為要見他赤裸的,有禍了!你滿有羞辱,沒有尊榮,你也喝到露出下體來吧!耶和華右手的必傳回來給你,使極大的羞辱取代你的尊榮。」(哈二15-16《新譯本》);[3] 「她怎樣待人,你們也要怎樣待她;照著她所作的,加倍報應她;用她調酒的,加倍調給她。」(啟十八6《新譯本》)

盛載羞辱及苦楚的杯難喝,但載滿神烈怒的杯更難喝。耶穌要喝的杯,正正是一杯神因被世人的罪所激怒,而向世人施行審判的杯。審判的結果必然帶來刑罰,包括人要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患難(詩十一6;耶二十五16)、以及飽受羞辱(啟十八6)等。這裡並不是說每當人經歷苦難,必然是犯罪帶來的結果(參約九1-3),只是指出當人犯罪到一個極點,惡貫滿盈又不知悔改的時候,神或感憂傷,或感憤怒之下,最後都是不得不施行審判(創六5-13;啟十四10)。耶穌不想面對神審判的時候,因為當神發出烈怒的大日子,沒有人可以站立得住(啟六17)。

耶穌是神的獨生愛子,原本是不需要經歷侮辱、唾棄、鞭打,甚至死於十字架上,然而,因為耶穌承擔了我們的罪,代替我們喝下了這杯充滿神烈怒的杯,祂不得不經歷這些:「我們眾人都如羊走迷了路,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卻把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把自己的性命傾倒,以致於死。他被列在罪犯之中,卻擔當了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十三6、12下《新譯本》)。原本是我們該受的痛苦,耶穌替我們受了:「他被藐視,被人拒絕,是個多受痛苦,熟悉病患的人。他像個被人掩面不看的人一樣;他被藐視,我們也不重視他。原來他擔當了我們的病患,背負了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打,被神擊打和苦待了。然而他是為了我們的過犯被刺透,為了我們的罪孽被壓傷;使我們得平安的懲罰加在他身上因他受了鞭傷,我們才得醫治。我們眾人都如羊走迷了路,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卻把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被虐待,受痛苦的時候,他並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去屠宰,又像羊在剪羊毛的人面前寂然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受拘禁和審判以後被帶走;至於他那個世代的人中,有誰想到從活人之地被剪除,被擊打,是因我子民的過犯呢?」(賽五十三3-8《新譯本》)

純粹受苦死亡,估計耶穌較為容易慷慨就義,耶穌縱然有「人性」,相信祂不會比其他人,甚至比那些敬虔愛神的信徒軟弱。世上有不少人勇於堅守自己的信念,甘願拋頭顱,灑熱血。歷世歷代亦有不少神的子民,寧願接受殘酷的刑法如被鋸鋸死、[4] 被野獸撕裂而死,死於焚燒的火柱上 ,[5] 也要忠於神,跟隨基督到底。即使彼得,在耶穌被捕之時出於膽怯,三次不認主(路二十二54-62),到後來卻有勇氣為主殉道,甚至有一個說法,彼得覺得自己不配接受跟耶穌一模一樣的死刑方式,主動要求倒吊於十字架上。[6]

耶穌不想飲這一杯,不想面對「這時候」,更多的是不想面對神的憤怒及審判。[7] 毫無疑問,死亡是痛苦的,但這種痛苦遠不如面對神的憤怒及審判,更何況耶穌一直與父神親密無間。我們實在無法想像,當耶穌承擔人類過犯的時候,祂到底經歷了甚麼,祂是否只感受到父神的震怒,而不是父神的同在?[8] 耶穌在十字架上,高呼「我的神,我的神,你為甚麼離棄我?」的時候(太二十七46下),祂有可能是在引用詩篇二十二篇,訴說自己完成了詩中所命定的一切,包括詩篇二十二篇最後提到神必然拯救祂,祂的得勝及神永遠掌權等,但除此之外,也有可能耶穌因為當時正在背負人類的罪而受刑罰,祂真的經歷到被神捨棄,正如父神會掩面不看離棄神的罪人一樣(申三十一17)。[9] 無論如何,耶穌所飲的杯,遠比我們所想像的苦澀;耶穌為了人類的罪而付出的代價,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沉重。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完「成了」便斷了氣(約十九30)。耶穌終於完成了祂在地上的使命。[10] 耶穌死於十字架上無疑是救贖的高峰,但祂不是在十字架上才開始背負人類的罪,早在上十字架之前,祂已替人類受責打及鞭傷(賽五十三4-5),甚至祂受拘禁和審判的時候,已經在替人受罪(賽五十三8)。

每逢復活節,世界各地的教會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務求引領信徒走入耶穌受苦、死亡及復活的場景,從而默想耶穌為到我們的罪孽所承受的痛苦。其實,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也無法經歷,當耶穌背負人類罪孽的時候,耶穌與慈愛的父神之間的關係到底出現了甚麼變化,令耶穌感受到心腸撕裂,即使人們仿效耶穌被鞭打及被釘於十字架上,[11] 他們也無法領會到耶穌所經歷的,充其量也只能領略到祂肉體上的痛苦。

人們可以為了愛神的緣故,仿效基督受苦,飲下一杯願意為神為死亡的「杯」(太二十22-23),[12] 但這一杯與耶穌所飲的絕對不同,這一杯不會盛載神的忿怒。基本上,因為耶穌為人類承受神的震怒,所有誠心誠意相信耶穌的人,都可以免受神的忿怒(羅五9;帖前一10)。

耶穌不單為我們喝下神的憤怒,祂反過來把自己的餅及杯賜給我們,與我們立約,讓我們從耶穌手上接下的,不再是憤怒之杯,而是赦罪之杯,耶穌的餅和杯是我們的恩典,也成為我們的盼望(太二十六26-28)。人當默想耶穌為我們受苦死亡,也當默想因著祂的復活,我們將來也如祂一樣得以復活。我們愛為我們捨身的基督,也要愛父神,因為耶穌為了讓我們可以與父神和好,實在付出了太多。

除此之外,耶穌的杯可被視為福杯和救恩的杯,因為神不單救贖我們的靈魂,神的拯救是全方位的。為此,人可以因為跟隨神而吃苦,卻不必為了證明自己跟隨神而自找苦吃。人縱然在罪中跌倒,需要認罪悔改,卻不必因著內疚而與自己過不去。人縱然有不堪的過去,也可以有美好的將來……因著耶穌的復活及拯救,我們可以欣然舉起救恩的杯,報答神的一切厚恩,稱謝神,傳揚神的名(詩一一六12-13)。

「在你愛的筵席上,有杯陪餅同陳列;這些表記我分享,就得飽嘗你超越。為著這杯我感謝,就是你賜的福杯,也是豐滿救恩杯,你藉你血所豫備。這是你流的寶血,使我罪惡得清洗;這是你立的新約,使我得著神福氣。你已喝了忿怒杯,為我嘗盡了死味;如此買了這福杯,永作我分,福全備。」

詩歌《在你愛的筵席上》


[1] 除此之外,原文亦有心裡極為震盪之意,見約十二27《呂振中》。

[2]EDNT, vol.3, 141–142。「杯」也有正面的意思,便是指向神對人的祝福(詩二十三5),以及神為人所命定的份(詩十六5)。

[3] 這裡,舊約經文中提到的「杯」,根據《七十士譯本》,與路二十二42中的「杯」為同一個希臘文字,另參EDNT, vol.3, 141–142; TDNT, vol. 6, 149.

[4] 見來十一37;根據猶太傳統,以賽亞是被鋸鋸死。馮蔭坤:《希伯來書(卷下)》,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書樓,1995),頁329–330。

[5] Bryan M. Litfin, Early Christian Martyr Stories: An Evangelical Introduction with New Translations (Washington D. C.: Baker Academic, 2014).

[6] Litfin, Early Christian Martyr Stories.

[7] EDNT, vol. 3, 507.

[8] Thabiti Anyabwile,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Father to forsake the Son?(Part 3),” TGC, April 4, 2012,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habiti-anyabwile/what-does-it-mean-for-the-father-to-forsake-the-son-part-3/.

[9] 參Douglas R. A. Hare, Matthew,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2009), 322–323。有些人可能認為耶穌純粹引用詩篇二十二篇,有些人認為耶穌真實感到被神遺棄,筆者認為兩者並無衝突。

[10] George R. Beasley-Murray, John, Word, vol. 36 (Waco: Word, 1987), 352.

[12] EDNT, vol.3, 141–142.

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05/2022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和社會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街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以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有迥異的需要,教會及機構可以如何回應?2022年2月22日,本社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 ——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網上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及 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擔任分享嘉賓,當晚他們分享到在疫情下看到不同群體的需要,以及如何突破困難用心服侍,及事奉中難忘的經歷。

明光社

在疫情期間,基層人士需要不同的物資,不過,除了物資,他們的心靈及情緒有更大的需要。歐博士提到當街坊感到孤單、無助或恐懼時,不是單靠物資便能解決,他們需要有人陪伴,與人傾談,若然得不到相關資訊,又沒有人去支援他們,他們難以靠自己渡過孤單。歐博士提到工業福音團契的服侍焦點,是如何在疫情間與基層朋友同行,當難以見面時,同工或義工多了用手機與他們傾談、透過視像或發訊息等不同方式與他們保持聯絡,目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即使他們被困在劏房中,也不會被人遺忘。

明光社

陳牧師同樣希望鄰舍,特別是獨居長者不會感到被社會遺棄,為此,她的教會會定期打電話關心他們。她察覺到變種新冠病毒Omicron的病情看似不嚴重,但整體來說,人們比之前更感恐懼,於是她的教會按其能力,支援街坊身心社靈各方面的需要:如設立失業援助基金幫助失業者;設立疫情資訊群組,過濾一些假訊息後再傳送給街坊,避免因著混亂或虛假的疫情資訊令他們感到恐懼;寄出手工包給劏房的小朋友;安排一些網上的情緒輔導或功課輔導等活動;幫忙長者在網上預約打針,並陪同他們去打針,又或是陪同他們覆診。

明光社

甘牧師認為堅持服侍鄰舍的心很重要,只是疫情讓服侍的形式不得不有所改變。疫情前,他的教會每週有兩天會邀請街坊上教會吃飯,疫情期間,因為在教會內不能進食,最初大家都以為一切都要停下來,但後來教會又遇到機會,可以派發餸菜餐盒予街坊。受制於限聚令,教會只好將派發地點改為教會的門口,不過,義工卻用盡千方百計與街坊熟絡,有些甚至會陪他們回家,希望爭取與街坊交談的時間,與他們建立關係。

面對疫情大流行,機構及教會雖然仍能繼續回應鄰舍的需要,但過程並非沒有困難,只是大家學懂靈活變通,既保障了員工或義工的健康,也可以顧及鄰舍的需要。歐博士明白有同工、義工或被關顧的對象擔心染疫是很正常的事,他的原則是不能勉強他們。同工或義工如果未打針,便安排他們打電話關顧街坊。如果雙方願意,機構是開放的,街坊可以到辦公室找人傾談。陳牧師也指出自願參與是很重要的,若有街坊需要家居隔離卻未收到政府物資,願意派送物資的同工可以憑信心出發,把物資送給街坊。疫情嚴峻時教會派發物資會用無接觸配送,只把物資掛在門口,若街坊可出外,便約他們在公園作遠距離交收。想服侍鄰舍,甘牧師相信事奉團隊成員的心情及認知都很重要,他們若不驚慌,便可以把這份安穩帶給鄰舍。

除了幫助鄰舍,三位講者不約而同看到疫情其實可以為教會帶來復興的機會。歐博士指出,以前信徒大多到教會參與現場祈禱會,但今天回不到教會,他們需要一種更新改變的生活模式,便是把信仰和生活結合。他亦觀察到很多堂會的信徒較以前更多參與機構的前線服侍,除了派飯,信徒運用了其專業,義務參與機構的服侍,如幫忙做一些文書上的整理、翻譯等工作。陳牧師也看見她教會的信徒在疫情之前比較少參與社區服侍,反而疫情出現,眼見社區有很多需要,多了信徒願意參與社區的服侍。她提到,靈性的進步不是只限於讀經祈禱,生命的實踐很重要,教會有責任去提供一個生命實踐的平台,當年青人在這兩年發覺教會愈來愈貼地,他們在信仰上也有所轉化。疫情下,她看到教會非但沒有流失信徒,反而信徒增長得很快。甘牧師也同意服侍社區反而可以牽動信徒的心,有些信徒過去在教會看似不怎麼積極參與,其實他們都在觀察教會在做甚麼,教會內聚,他們便從旁觀察,但教會一有行動,觸動了他們的心,他們也會跟著出動。疫情期間,教會需要甚麼物資,他們都會全力支持及幫忙,與教會一起關心神的國,這無疑是復興。

最後,三位分享嘉賓亦相信,堂會與堂會之間,堂會與機構之間彼此合作實在非常重要。他們分別提到機構的強項是爭取物資,教會則是第一線去接觸街坊,一起做的效果會非常好。小型堂會在疫情中面對的困難較大,大型堂會若可以幫助小型堂會,絕對是好事。信徒及堂會需要有one church的概念,而教會網絡的功效很大,能令教會彼此連結,有更大的動員力,並可以一起服侍更多信徒及街坊。

想看足本講座,請按以下連結。

收看講座

去留.安身.立命 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8/10/2021

2021年8月27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去留.安身.立命」順利舉行,在此謝謝各位講員及約90位參加者,也謝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以及在場同工提供的支援和協助。讓我們與大家一起回顧當日精華。

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佈了一項由研究中心委託的「香港基督徒移民意願與生活狀況研究」。是次項目同時採用量化與質性的方法。量化方面,李教授的團隊把956位受訪者分類,估計於未來五年會留港的佔51.3%、移民佔28%、一半半佔20.6%。傾向移民信徒中,經常參與教會活動頻率為21%,經常參與教會服侍頻率為12.3%,他們的離開對教會有一定的影響。李教授希望研究的目的是要「描述」探究現象所出現的規律、形態、過程和條件,以反映探究現象的情況,藉此幫助教牧同工建立一些方向,因此他運用路徑分析方法(Path Analysis),發現對於留港信徒來說,當信徒愈「對於未來充滿信心」,愈能增加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當他們的「生活滿意度」較高,一方面愈期望教會「加強靈命培育」、「更多教導聖經」、「更多彼此守望」及「努力廣傳福音」,另一方面亦會減少他們期望教會最需要多做「爭取社會公義」及「爭取宗教自由」。統計上又發現,「子女教育」與「照顧父母」是五年內有可能移民或留港的決定因素。子女教育增加了移民信徒決定移民的可能性;信徒要照顧在港父母讓他們在移民一事上有掙扎。至於質性研究方面,在49位受訪者中,無論選擇留港或移民,大部份均表示現時身處的教會都缺乏去留議題上的牧養,認為教會大多傾向個別地關顧有需要的信徒,較少在教會講道及活動上與信徒公開討論。受訪者認為教會需要提供更多空間予選擇留港人士作交流分享,並透過不同的講道、主題活動及祈禱會,讓選擇留港的信徒之間建立同行系統,互相守望。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在回應研究報告時,借用了李氏遷移理論(Lee’s Migration Model)闡釋當事人考慮移民與否,他們與家人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他指出人們都不是沒有情感的「經濟人」(Rational-economic Man),不會單單以理性計算然後便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如研究報告指出,下一代的子女教育與上一代的父母影響人決定移民與否,因為人們是有情緒,是講關係的,家人的關係可以成為攔阻遷移的障礙。

而三位牧者則圍繞著「如何牧養信徒去或留的掙扎」這個主題,在研討會中分享:

 
 

陳傳華牧師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陳傳華主任牧師表示,為了了解移民這巨變對自己的教會有何影響,他在教會推行了一個調查,也建立了公開和透明的討論空間,深入從《聖經》、情緒及實踐的角度去了解移民,當中鼓勵同工分享,也引導教牧同工和會眾一同認識、思考、祈禱。陳牧師坦誠地提醒自己教會的弟兄姊妹,沒有一個去或留的決定是容易的,沒有一個決定是不需付代價的,但每個人去或留的情況都不一樣,《聖經》亦記載了不同去或留的人物,所以不要用責備的態度去批評他人,反而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及決定。他強調無論去或留,都要帶著時代的使命。

 
 

游淑儀牧師

明光社

宣道會屯門堂游淑儀主任牧師分享到牧者可用向上望及向下調這兩個向度去牧養有去或留掙扎的信徒。向上望指到仰望上主,從上主的眼看世界和未來,就移民本身,其實並無好壞、對錯,重要的反而是基督徒生命的方向和態度。游牧師表示她的教會本身亦有較多正面討論,舉辦過不同的講座,從歷史、教會及情緒等方面去幫助信徒分享或反思,有助信徒彼此接納,並且在深思熟慮下作決定。向下調指到靈命往下扎根,也指到調校教會的事工,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教會奉獻減少的挑戰,不要縮減擴展或關懷貧窮等服侍,但需要審慎理財,思考可以如何與神學院及基督教機構尋找合作空間,共享資源。

 
 

陳明泉牧師

明光社

旺角浸信會陳明泉主任牧者分享到旺浸會視移民的決定為一個家庭問題,牧者會從家庭輔導角度和適應角度來幫助會眾思考。牧者會坦誠地破除弟兄姊妹一些浪漫的想法,例如有一些信徒在港生活已感到很困難,便要提醒他們去到外國,可能要面臨更大挑戰。陳牧師也提醒會眾,不是申請移民的過程順利,申請獲批便表示這是神的心意。他指出教會不是一個宗教服務提供者,反而是在弟兄姊妹的成長路程中關懷他們,幫助他們茁壯成長。無論去或留,陳牧師不希望弟兄姊妹憂憂愁愁,反而希望他們成為門徒,特別是留下來的信徒,可以帶著使命感留下。

 
 
明光社

在論壇的發問時段,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就教會爭取社會公義一事上,如何兼顧去或留的信徒向三位牧者提問。三位牧師都認同要基於《聖經》去理解社會公義。游淑儀牧師指出牧者需要有智慧,按不同群體的情況去教導及牧養他們。陳明泉牧師表示除了社會公義,靈性培養、廣傳福音也是教會很重要的職責,不能被忽略。陳傳華牧師提到耶穌的門徒中也有奮銳黨,因此不必對人貼上標籤。不過,亦要看行出來的公義是否合乎《聖經》。

 
明光社
 
 

紀治興博士

明光社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紀治興博士以「時機和際遇左右眾人」為主講題目,他教導大家以「轉化」及「靈巧」來思考去或留這主題。他借用哲學教授Laurie Paul的理論,把移民定義為一個轉化性抉擇(transformative decision)——就是要為自己從未親身經歷過但影響深遠的事情作決定。轉化性的抉擇或會失敗,讓人後悔、自責,甚至變得保守及頑固,但也可能成功,若然成功,對人的好處便是打破人的慣性思維和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為了減少轉化時引發的不確定性,人們需要靈巧,即分析事件的技巧:可以為去或留列出一個表,當中從長遠及多角度考慮「機」與「危」的後果。重要的是「慎選」,要知道「格局決定結局,未來發生在今天」。

 
 

譚日新博士

明光社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譚日新博士主講的題目為「恐懼不會沒了期」,他回應現場參加者的提問,指恐懼是可以存在的,只是不要任由恐懼主導自己的決定。在主講時段,譚博士透過闡述人們面對去或留的實際掙扎,讓大家更能了解當事人,尤其是想移民的人將面對的實際挑戰。他指出即使計算完代價,決定移民,恐懼也不一定完全消失。至於那些留下來卻感到恐懼的人,需要整理感受,譚博士分享到楊錫鏘牧師寫的〈我為何留在香港?〉,文中楊牧師提到留下來希望服侍華人教會,並指只有神是他的保障,這激發譚博士去思想在世的日子還有多少?自己的召命是甚麼?最後,譚博士相信當人具備愛和勇氣這兩樣生命質素,恐懼是可以有了期的。他亦指出肉體的居所固然重要,但心靈的家鄉更值得人花心思探索及建立,因這才是人們真正的所繫所依。

 
 

高銘謙教授

明光社

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副教授高銘謙以「離開、留下、回歸各按其時」為主講題目,以傳道書當中既有循環又有直線的時間觀,來與參加者談人生,說移民。高教授指傳道者用太陽、風動、江河等循環不息的自然現象來闡明循環的時間觀(傳一4-11),在循環不息之中「地卻永遠長存」(傳一4下),這又說明地上所有的運作都是一種循環不息及存到永遠的時間觀;然而,人的一生卻又是直線的時間觀:「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傳一4上),面對循環不息的永恆世界,人生是有盡頭,也是有定時的。人類是世界的過客,是寄居者,把一個寄居者放在一個一千年的時段的永恆循環中,便應該有寄居者的心態,即是無論移民到英國或留在香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擁抱「定時」,擁抱某個時刻,接受那刻的好與不好。另外,人類既是地上的過客,真正擁抱的是天上那個家,在永恆之下,一生所做的決定其實微不足道,若然知道到了「定時」,人生又會進入另一個階段,這樣看來,便不必把移民視為一個「返唔到轉頭」的決定。

明光社

逆境.重建.復原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剪影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1/2021

2020年11月6日,研究中心舉辦了「逆境.重建.復原」週年研討會,在此與讀者重溫當天的一些剪影。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李樹甘教授曾在籌備研究之初表示,過去有些傳媒或香港人認為,香港人因為對生活不滿意,才走出來參與社會運動。人們是否真的對生活愈感到不滿意,愈會勇於走出來參加社運呢?若是這樣的話,是否意味著只要改善香港人的生活,便能阻止人們「上街」?基督徒的行動又是否受到他們與神的聯繫及與人的聯繫影響,「香港基督徒心理狀態、信仰生命及社會參與研究」發現,事情並非如此。

李教授透過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採用多個指標去反映潛在變數,估計整個模型因數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當受訪者有既定的政治取態,加上行動的時候(黃的傾向加上積極以符合自己政治立場的方式參與,藍的傾向加上積極以符合自己政治立場的方式參與),同樣會讓受訪者增加他們的同情關懷(情緒),然後,他們會感到與神及與人有更好的連繫,愈發感到有社會支援(來自家人、重要他人及朋友),之後抑鬱焦慮壓力會下降,生活滿意度提高。李教授指出,若要復和,比同情關懷更重要的,是易地而處。因為傾向黃的或會認為自己在關懷弱勢社群,傾向藍的或會認為自己在關心當中有沒有人受傷,兩者都覺得自己同情關懷他人。至於易地而處,則是個人內在的認知層面,它既不會受到政治取態或是政治參與度影響,而且同樣會讓人感到與神及與人有更好的連繫,愈發感到有社會支援(來自家人、重要他人及朋友),之後抑鬱焦慮壓力會下降,生活滿意度提高。簡單而言,只有同情關懷,相同政治傾向的人最終會愈發內聚,而如果人們懂得易地而處則不一樣,他們相信凡事都有兩面,並且願意試著去了解。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在回應「香港基督徒心理狀態、信仰生命及社會參與研究」時,陳永浩博士認為面對社會運動,教會似乎不易受到衝擊,但其實她是受到最多衝擊的。一個人不容易因為老闆的立場而辭職,但卻會因著牧者的政治立場而選擇離開教會。陳博士闡述教會歷史中,基督教某程度上是善於分裂的,從馬丁路德開始,以前教會便會因為神學觀、教義觀不同而分裂,當代教會也可以為到敬拜是用詩班還是用band隊(樂隊)而分開兩堂崇拜,教會從過去分齡牧養,到現在分色牧養,教會一直都用分裂去解決問題,陳博士認為這不涉及對錯,只是教會既然存在著一種「圍爐取暖」的氛圍,牧者便要多加留意。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余達心牧師

余達心牧師在研討會上為大家帶來兩句口號:「一、復和始於聆聽;二、復興始於反省及檢討。」前者指到教會可以搭建一個平台,讓信徒分享他們過去一段時間的感受;後者指到教牧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及責任,與信徒一起掙扎,並且同行。

在論壇時段,擔任主持人的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問道:「教會中有甚麼人可以做中間人,幫助意見不同的雙方可以復和?」余牧師認為若要復和,牧者無法逃避,需要主動認罪悔改,做榜樣,這一份謙和的心非常重要,就如保羅在腓立比書四章5節所說的「讓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和修版》),「謙讓」這字意指在法律上人本來可以「打贏」官司,為了對方的好處而放下自己的權利,然後選擇與對方和解。這正是牧者顯示牧者風範的時候。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何志滌牧師

明光社

何志滌牧師分享了自己講道時被人投訴的故事:他從開始時自己如何生氣,不情願,到神如何安排環境,在靈修中給他話語:「用愛心說誠實話,隨時說造就人的好話。」最後在和諧的氣氛中,他與投訴者對話。何牧師的分享帶出了表達情緒,真誠的溝通非常重要。

在論壇時段,蔡志森先生問道:「現在要政見不同的人一起或有衝突,分色牧養又會否產生其他問題?」何牧師表明一定不會贊成分色牧養,因為《聖經》談的是「一主、一信、一洗」,都是「一」。對於過去教會分齡牧養,何牧師也表示他在反省,因為當一個家庭的老中青所聽的道不同,在信仰上一家人的距離會否變得愈來愈遠?

 

明光社

 

精神科醫生李耀基醫生

明光社

在回應現場參加者的分享時,李耀基醫生確立情緒或壓力會影響生理不適,有些人知道自己有此狀況,這是好的過渡,但有些人接受不到,又或者不知道心理影響生理,不懂得找人幫忙,尋求心理醫治,這樣他們即使多做幾次身體檢查也難以找到生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另外,有些人因著種種原因,未必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同行者只能盡力陪伴當事人,幫助他們找出情緒的來源。對於易地而處,李醫生指出這是復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只是,如果當事人有很多情緒,便難以易地而處,所以最重要還是先處理當事人的情緒。幫助者可以帶頭,在幫助當事人期間,示範如何易地而處,讓他們有模範可以學習。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董事會委員及家庭治療臨床督導郭志英博士

明光社

郭志英博士認為要修補創傷,其實真的要等到事情完結之後才適合進行,如果一邊幫助當事人處理創傷,另一邊他們卻繼續捲入事件中,這是沒有意義的。創傷是指自己同其他人及社會割裂,除了關乎個人,也關乎社會結構問題,如果能思考每個層次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修補會比較全面一些。修補的出發點建基於真理中,使人與神和好,並且人與人之間復和。重要的是教會可以建立安全的平台,讓大家能分享自己的情緒,讓人被聽見及看見,感覺自己的存在。在紛亂的社會,信徒也可能很混亂,信徒需要多祈禱,見證神在自己裡面,聖靈在自己裡面,才可以面對所做的一切。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雷競業教授

明光社

雷競業教授建議大家要開始培養靈命智商(Spiritual Quotient, SQ),自己先開始學習,進而教導下一代。他指這個世界是有患難的,我們不要期待這個世界很平安,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要發生便發生,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我們以前經常講生涯規劃,希望自己可以抓住很多東西,但現在需要培養一種心態,當發生不能控制的事情時,我們能否有一種合乎基督精神的心態去回應。雷教授分享到他很滿意自己的人生,他2000年回港的時候,已預計香港會愈來愈沒有自由,但他指出他的人生是否快樂,與政治無關,而人生最寶貴的便是與神,與摯愛及家人有美好的關係。《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對待家人或不同意見的人,即使不明白,也可以學習接受他們便是如此。在提問時段,雷教授指出牧者沒有辦法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人有基本的情緒,不同政見有不同的追求,中間或有憤怒。他不會理會會眾追求的政見是甚麼,只會幫助會眾處理在追求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做一個他們可以信任的人,陪伴他們渡過。

 

我們非常感謝旺角浸信會於當日借出場地,以及在場同工提供的支援和協助。在疫情下,仍無阻近100位參加者前來參與當日的研討會,一同探索重建及復原之道。重建及復原之路是漫長的,一次的研究會絕對不足以解決參加者的各種困惑或難題,但盼望是次研討會能讓大家對重建及復原仍然有所期待。

電競牧養研討會 Part II花絮(二)

——明光社董事雷競業講電競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2/01/2018

面對電競,未必很多牧者有信心、有異象和有設立事工的想法,明光社董事雷競業博士認為,更多牧者怕的,是電競會打垮教會青年人。不過,他認為不用太擔心,教會只要培養好青少年肢體的「共人性」(Co-humanity),讓他們成為世界的主人,並與人互聯,而非成為電競的奴隸。他說:「我們不需要怕人玩,也不用鼓勵他們玩,即使玩亦不用禁止。」

 

雷博士表示,電競不是全新的東西。他說:「教會以前都冇諗過用電台傳福音,但係依家好多人都用緊。其實依家我哋用一頁一頁的書,相比起耶穌時代來講,都係先進科技。所以教會自古以來都會用先進科技。又例如iPhone,可以播音樂,聽電話,流動上網,個別來說,都唔係新功能,只係iPhone將佢地砌埋一齊。電競都好類似,其實電競英文係eSports,佢集合左視聽效果、團體運動和競爭元素,並可以在任何地方玩。」

 

他更表示,電競是一種商業運動的遊戲競賽,要有科技,同時要有好的營商模式的配合才能成功,這是科技界很多個商業模式的其中一個。他說:「電競遊戲的門檻是低的,只要有簡單的電腦,甚至手機就能進行比賽。電競亦有很多大型聯賽吸引的元素,會引起一個明星效應,成為粉絲團,所以能成為與眾不同的商業營運。」

 

商業運作,當然很想你投入參與,但投入不等於一打機就變沉溺病症,雷博士認為電競只是一個理由令他抽離現實,即使他因此沉溺,也只是病徵,不是病源。他說:「如果人本身有健康的心靈,他不會因為電競而變成宅男。不過,現代社會社群功能化,我們的社會人與人很功能,例如學校就會很注重成績,而不是關係,於是遊戲成為一個吸引他留在家中的工具。」

 

遊戲本身有很多特別的地方,例如即時可見的勝敗,聲光的效果,會令人覺得現實生活不夠刺激,所以他們打電競時很專注,但面對真實生活可能會覺得很沉悶,沒有成功感,連抽象思維也會有困難。雷博士認為,面對電競的挑戰,牧養要強調培育一個健康人性(human person),包括靈性,所以教會不宜只注重律法,教會的牧養不要叫人害怕世界。他說:「唔好將個世界描述得好可怕,又講世界好邪惡,所以年輕人要手潔心清。我地對下一代應該係畀佢地自信去面對世界,我們唔係起防火牆。佢地要建立到一個好的人際關係,能被大家聆聽得到。人生價值唔係在乎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