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尾至開學初,有兩個星期,筆者長時間留在「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作交流(全職工作時間),可謂是深入「協會」,從中了解他們的服侍工作。因為想在這段時間體驗最多的事工,我幾乎每天都塞滿行程,協會不少同工都不約而同地問:「這麼多事工要參與,有時更要在凌晨探訪露宿者,你不感到辛苦嗎?」而分配工作給我的同工更說:「這樣安排會不會對你太嚴苛?」每次筆者總是笑著回答:「是辛苦的,但這些辛苦會有完結的一天。來這裡體驗就像去旅行,將行程塞滿才充實。」雖然這兩星期的確有些疲倦,但收穫卻是非常多,這些服侍無家者的經驗,對於筆者來說,更是十分寶貴。
耶穌親自觸摸痲瘋病人
協會整體的服侍氛圍,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讓我回想起《聖經》中,耶穌遇見痲瘋病人的那個故事:在馬可福音第一章,耶穌親自觸摸那些在當時「不可被觸摸的人」,這些人被社會所撇棄、被視為不潔,故此不會有人主動接觸他們,更何況是觸摸。協會的工作,就如仿效耶穌去接觸痲瘋病人一樣,接觸那些被社會定義為無用之人、一群被撇棄的人,並且親手觸摸他們。
筆者記得第一天到協會服侍的那個晚上,隨同工去探訪「惡劣居所」,即是那些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居住空間。以往在教會和其他機構做服務時,我也曾經探訪過「劏房」戶,以為自己都大概知道是什麼狀況,但這晚的探訪,卻是超出我所想像的。若要具體形容,可說是日本膠囊旅館式的板間房,每個人只有一張床的空間,由於沒有任何可儲物的地方,所以所有佔據空間的物品,只能往上發展。這些居住環境,比起「劏房」或「板間房」更加惡劣。當我看到眼前這些所謂「房間」時,心中頓時感到憤怒:「這根本就是結構性的惡!」
我們此行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替住客維修電視機,期間需要爬入其中一個衛生環境欠佳,甚至有著不少「味道」的「膠囊」去檢查電視天線、電源等有否接駁不良。只見同工二話不說,直接「捐」進去了,這一刻,耶穌遇見痲瘋病人的故事就在筆者腦海浮現出來。當同工表示,無法得知電視為何損壞時,筆者也鼓起勇氣嘗試前往查看原因,這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個寶貴的學習。
被記住的人
除了探訪惡劣居所,筆者亦曾隨同工參與探訪露宿者,以及協會所建立的無牆教會。當中深刻的是,同工們會以各種方式記住每一位老友記的名字與背景,因為老友記需要「被記得」,才願意和探訪者建立關係,同工才有機會把他們帶到神的跟前。
同工在每次探訪前,都會先預備平面圖,當中寫下了每個單位/房間住戶的姓名,那到達時便能說出他們的名字;探訪露宿者時,同工亦會記住老友記們的名字,當遇見新的老友記時,又會寫下他們的名字和出現地點。一個人如何感受到被記住,不是對方能認得出自己的樣貌,而是自己的名字被呼叫,自己的事情也被記住。
協會的地舖「有家」是老友記們的聚會點,經常有不少老友記會來到這裡,他們被認識、被聆聽、有一個分享的空間,這是作為人應有的尊嚴。筆者雖然非常「I」(Introversion,內向),心裡有千萬個不願意主動發起談話,但這個地方,卻令我願意嘗試了解別人,看似我去了解他們,其實也是筆者學習怎樣去作主動的難得機會。事實上,不少老友記亦很願意分享自己的人生,只有進入一個人的故事,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
信仰的連結
筆者觀察到,協會許多探訪活動,都由敬拜開始,所有事工的最終目標,都在於引領老友記歸主並重投社會。我深深感受到,同工們的內心,有著從神而來的火熱,委實少一點熱忱,也難以維持這些服侍。而每次探訪結束後,同工們都會檢討和祈禱,這種對信仰的認真態度,很值得我學習和嚮往。
雖然仍有很多服侍體驗想分享,例如陪診丶維修班、書法班、查經班、崇拜、糖水會等,但礙於篇幅有限,難以一一盡錄。但總的來說,這兩個星期「試工」,讓我認識了許多人和事。最驚訝的是,原本以為投身這類服侍的同工,都是「E」人(Extraversion,外向),卻沒想過,原來很多同工都是「I」人,我相信,如果背後沒有上帝,實在難以成事!
利申︰筆者已加入成為協會週六敬拜隊樂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