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知行合一話社關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8/09/2011

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於7月安息主懷,他是1974年《洛桑信約》的主要起草人;而《洛桑信約》最重要的影響,是確立傳福音和社會關懷同樣重要。可惜,香港不少教會雖然知道社會關懷的重要,但在實踐上仍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明光社過去十多年致力的就是推動及協助教會實踐社關。

狗仔隊在看著你?-「狗出沒注意」研討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9/2011

每次見到藝人或知名人士被偷拍的報道時,未知會否令大家想起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1984》中所提及「老大哥在看著你」的社會:人民都身處一個可見可感,常被人監視的社會?其實「狗仔隊」之名是沿自50年代本港CID負責跟蹤查案的「小狗隊」,惟近年這種手法卻被套用在傳媒身上,形成偷拍偷窺文化,甚至有市民加入模仿。
 

沒有拗直,只有扭曲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8/09/2011

近年一些同運團體喜歡攻擊一些協助想改變的同性戀者的機構,並指控他們提供所謂「拗直治療」,其實有關團體只是協助一些對自己性傾向有疑惑的人,為他們提供全人的關懷,而他們一向的態度都是尊重求助者的意願,不會強逼任何人改變自己的性傾向。真相其實不是有人要拗直,而是有人故意扭曲。

唔講你知 你會否心思思?

奇蓮鼓積    |    電影小組組員
18/09/2011

夏天,自然會想起陽光與海灘,本想藉著欣賞一套充滿笑料的法國度假式電影《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來讓自己輕鬆一下,但原來惹笑的場景是帶我們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在看來深厚的友情間,常隱藏一些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小秘密,教人好好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身邊的好友!

一個同性戀者的自白

18/09/2011

我叫阿Gin(化名),是一名青少年工作者,信主逾10年,一向熱心事奉,更是教會的領導階層,但我想告訴你,我是一名同性戀者。
 
打從高小開始,我便發現自己對女性有feel,遇上喜歡的類型便會「眼定定」,繼而腦海無盡幻想……拖手、咀咀。我曾經努力尋找自己愛上同性的緣由:父親太嚴厲?受男同學排斥?爭取家人朋友認同?或是……但始終找不到終極的答案。

親子貧窮體驗之旅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8/09/2011

最近翻開報章,經常都看到有關板間房、劏房、綜援戶的報道,但隔著報紙、電視機、收音機,你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些貧窮家庭所面對的困難和處境嗎?今年暑假,明光社舉辦了「親子貧窮體驗之旅」,讓年青一代親身經驗捱餓拾荒的滋味,又帶他們走訪貧窮戶,與一個個有血有肉、被壓迫得無法喘息的生命直接對話,好讓他們能以同理心的角度明白當下貧窮人的生活。一連兩天的半日之旅,五個家庭六名孩子,各有不同的體會……

抗通脹的「修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9/2011

近月通脹嚴重,至8月尾截稿前剛宣佈的通脹為7.9%。但巿面所見的,卻是大大塊牌寫著「特價」、「抗通脹」、「優惠」等字眼,彷彿巿面很蕭條,要刺激經濟似的。

但心水清者,一望而知,假象居多。通常出現的「花招」包括:

自願新造的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8/09/2011

基督徒與同性戀者同行,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又或者就是要「輔導」那位同性戀者必須要變回異性戀,否則就與「基督」無份。惟在基督教的圈子中,其實有不少關心同性戀者的團體,並非以改變同性戀者性傾向為目的,而是僅以「同行者」的角色,協助這群受傷的人,走出負面情緒,重過恩典與真理並行的人生。

由《慈善組織》諮詢文件說起……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8/09/2011

近年有不少關於慈善組織不當運用善款的新聞,而一些慈善團體當街攔截途人並採用近乎推銷的籌款方式,同樣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有見及此,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就如何更有效監管慈善組織諮詢市民意見。

自殺原因豈可捏造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9/2011

記者的職責是尋求真相,並將事件如實報道。而對於報道自殺個案,因著背後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媒體更須加倍小心,以免對當事人的親友造成更深的傷害,並對公眾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或情緒煽動,甚至引起模仿自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