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社會關懷

應有簡單易明的最低工資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01/05/2011

有了飯鐘錢卻可能沒有了飯碗!想做良心僱主卻可能因為不知道要計算飯鐘錢和休息日而忽然變了無良僱主。最低工資雖然在五月一日正式實施,但由於政府以及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的勞資雙方代表都失職,造成了今日仍然「手尾長」的局面。

不能沒有夢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06/05/2011

有調查指兩成本港的年青人沒有夢想,比起澳門、台灣和國內都要低,調查又發現內地、香港及澳門青少年的夢想主要與職業有關,台灣青少年的夢想多數是「闖天下」, 到世界各處遊歷。而低學歷和欠缺經濟基礎是不少香港青年認為難以達成夢想的主因。

80後社關人 與弱勢同行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05/2011

新世代社關人常遭質疑,說他們做秀,搞肢體政治,空有眩目的示威畫面,卻欠缺扎實的政策研究。不過,80後的光譜十分之闊,我們雖然未必有完全一致的領受和策略,但有相同的信仰,亦活在同一個香港,更多的溝通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消費」雞蛋仔伯伯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05/2011

今年4月,有一宗「雞蛋仔伯伯」事件。當時有人「揭發」食環署職員「選擇性執法」,一個月內多次拘捕「雞蛋仔伯伯」,充公其生財公具。輿論視之為打壓低下階層,助長貧富懸殊,漠視本土經濟,消滅街頭巿井文化。
 

我們的願景……

沈雅詩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15/05/2011
禧福協會基層事工部主任丁愛娣女士 

我們最希望幫助貧窮人可自食其力,讓他們有工作機會,生活得有尊嚴。亦鼓勵中產在消費時,多光顧社會企業,間接補助貧窮人。與此同時,也希望教會可以想想,慈惠金是否只限於應用在教會的弟兄姊妹身上,還是可用來幫助社區有需要的人士呢?

走入人群 涼水傳情

沈雅詩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
15/05/2011

眼見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日益嚴重,不少基督教團體都積極走到最前線,透過實際的扶貧工作和關懷行動,為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弱勢社群送上一杯涼水。今期《燭光網絡》走訪了四間致力服務基層的福音機構,包括禧福協會(下稱禧福)、新福事工協會(下稱新福)、城市睦福團契(下稱睦福)和工業福音團契(下稱工福),了解她們的事工發展。

活出真社關

——從彌迦書看行公義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5/05/2011

「天上地上一切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要教導他們遵守。這樣,我就常常與你們同在,直到這世代的終結。」(太二十八18-20《新譯本》)。

公義之行 始於足下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15/05/2011

彌迦書6章8節提到行公義,對不少基督徒來說耳熟能詳,就算不是基督徒,亦可能略有所聞,並以此量度身邊一些基督徒的行為。但何謂行公義,有時卻人言人殊,有些基督徒默默耕耘,服侍有需要的人;有基督徒重視政策研究、理性批判和教育;也有基督徒認為敢於衝擊政府、挑戰地產霸權以及所有代表建制的才是真正行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