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天生不愛動

23/06/2025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譯者:甘錫安
出版地:新北市
出版:鷹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對於那些不愛運動的讀者來說,當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Daniel提到,自古以來,人類便喜歡「逃避不必要身體活動」時,必然會拍手叫好,再看到作者寧願在酒店享受豐富的早午餐,然後小睡片刻,繼而發誓絕不會參加三項鐵人賽一類嚴苛的訓練,必然會感到作者跟自己是同道。

讀者先不要開心得太快,作者其實不是反對運動,也不是不愛動,身為哈佛大學的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探訪過居住在非洲坦桑尼亞乾旱炎熱森林地帶的哈扎人,也深入過盧旺達和烏干達高地的休火山斜坡,觀察山地大猩猩的情況,而與大部份坐在椅子上辦公的現代人相比,作者的活動已經夠多。

作者藉著觀察及研究,發現無論是佩加人、哈扎人、大猩猩,甚或家中的狗狗,都沒有運動的概念,活動對這些人類和動物來說,只為了滿足覓食及嬉戲等需要,可以坐或躺的話,人和動物都不會站,以免浪費自己的精力,也不會整天都在活動。這裡重申,作者並非反對運動,他只是想讀者反思現代人口中的運動,即是「有計劃、有架構、重複性的自主身體活動,旨在維持或改善健康和體能」。他提到其實運動(exercise)源自拉丁文exerceo(工作、訓練或練習)一詞,它最早出現在中世紀,指到耕田等辛苦勞動。Exercise的被動語態是exercised,也是此書的英文書名,它帶有「煩悶、操心或憂慮」的意思。為健康而運動是近代的概念,跑步機也是近代的發明,這部機器最初是用來帶動絞盤抬升重物,到了1818年經William Cubitt改良後,變成防止囚犯偷懶的「刑具」,約有一個世紀的時間,英國的囚犯必須在跑步機上走好幾小時。現今,跑步機已變成了「運動」器材。

只因現今大多數人不再靠勞力工作,加上帶有椅背的椅子使人背肌變得較弱及缺乏耐力,現代人把運動打造成一個商業化、工業化及醫療化的龐大產業,接著,一個又一個有關運動的迷思或互相矛盾的說法相繼出現,例如,人類天生就該運動,一個人必須每週做多少時間及強度多高的運動量才算合格,運動是治療或預防大多數疾病的萬能良方,有專家主張慢跑,也有專家說跑步傷膝蓋又容易造成關節炎等,眾說紛紜的狀況導致很多不愛運動或不擅長運動的人變得焦慮。

作者認為運動不是解決疾病的靈丹妙藥,世上沒有最佳的運動,亦沒必須遵守的規則,但作者還是鼓勵那些不愛運動的人,不必為到不愛做運動而焦慮,他們是正常的,但也可以嘗試動起來,特別是那些不必為到生計而勞動的人,可以選擇最喜歡或從最不討厭的「運動」模式開始,例如跳舞,又或是一邊享受漂亮的戶外風光,一邊動起來。

相關文章

親子歷奇,讓孩子攀得更高

梁鈞陶 | 明光社事工統籌
12/03/2025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在基金項目的贊助下,明光社在馬灣活動中心舉辦了四場親子戶外探索活動,並邀請了香港基督少年軍臻訓中心的教練,帶領基層家庭成員參與親子歷奇及繩網活動,有近40組家庭參與活動,每組由親子二人組成,讓他們一起接受挑戰。

明光社

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熱身小挑戰。教練安排了一系列任務,讓各組家長和孩子們體會親子間的互動。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互相合作,彼此觀察,並學習尊重和欣賞對方。

明光社

活動第二部份是高空繩網大挑戰,親子二人需同心合力才能攀上繩網的高處。在教練指示下,各參加者嘗試突破自己,也學習支持和鼓勵身邊的家人。完成挑戰後,各人都由衷地欣賞家人的堅毅和勇敢,也為共同創造這次難忘經歷而感到非常滿足。

明光社

在場有位媽媽起初遙望繩網時已十分害怕,但當開始攀爬繩網時,兒子的膽怯反而激發了她的決心,她願意為兒子克服恐懼,成為他的示範和保護,引領他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又有位10歲的男生,在家人的扶持下,勇敢地爬到繩網的最高點。完成後他感到手很痛,但能看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令他感到非常驚喜和值得。另外,有位個子不高的女孩,最初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不高的目標,但當她到達了目標位置,發現只要爸爸在身邊,她就有勇氣在繩網上爬得更高,結果她跟爸爸再往上進發。

明光社

家人的欣賞和支持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在面對困難時它們能給予孩子力量,叫他們敢於克服恐懼、勇往直前。是次活動是個難得的同行經歷,提升了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抗逆力,也鼓勵家長們繼續努力,以愛去建立孩子。

 

放假做運動——讓運動融入生活的文化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8/11/2024

當今香港,每逢週末或是公眾假期,不少人都在談論如何「北上消費」,或是「返鄉下」外遊一下。當香港人將「放假攻略」掛在口邊,鑽研各種方法「告多日假,製造長假」,去旅行要去到盡時,日本卻將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訂立了一個大家都想像不到的公眾假期:運動之日(スポーツの日)。[1]

說到體育,大家一定想到今年的巴黎奧運會了。而亞洲首個舉辦奧運會的地方,正是日本東京,1964年的東京奧運完結後,日本政府在兩年後將10月10日,也就是之前奧運會開幕日,訂立為「體育之日」公眾假期,讓市民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藉以培養「享受運動,並培養尊重他人的運動家精神」![2]

在這個日本假期,全日本的體育館和運動場所都會舉行不同體育活動。很多學校跟相關團體,也會選擇在這個季節舉辦運動會。例如在日本首都的東京體育館,就會與地方團體及商店街舉辦合家大小,和身心障礙人士都能輕鬆參加的運動項目。而在日本著名的東京武道館(地位有如香港紅館一樣)等場所,則有為「初心者」(初學者)舉辦柔道特別「稽古」(練習、排演)或是攀岩等體育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與。此外,自戰後復辦,前身為百年歷史的明治神宮競技大會的「日本國民運動大會」,也在差不多時間進行,不同的都道府縣代表會齊集一起,競逐「天皇杯」、「皇后杯」兩大冠軍獎項。有別於大家熟悉的奧運會項目,運動大會有著很多別開生面的項目,旨在令更多人、甚至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比賽,如「口吹射箭」(スポーツウエルネス吹矢),使用彩球(ball)、彩鈴(bell)和彩帶(belter)的3B體操,以及由小學一年級生到90歲長者都能玩的「擲豆袋」(バッゴー),這些項目,不論男女老少,殘障人士,皆能參與其中。[3] 今年的體育大會於九州佐賀舉行,連日本皇室有「最美公主」之稱的佳子公主,也到了當地觀看賽事,出席了運動會的閉幕禮。[4]

其實除了舉辦賽事,日本政府對於設立運動日也頗有心思,在2000年,政府便該將該假期由每年的10月10日改為10月第二個星期一,從而變成了「三連休」長假期(日本假期比香港少,這樣的長假也同時營造了當地旅行消費的風氣)。而這個原本名為「體育之日」的假期,後來被改名為「運動之日」,並在2020年當東京再次主辦奧運時實施。為何要將沿用了50年以上的「體育之日」改名為「運動之日」?可能因為「體育」較為狹義,也較有競賽含意,而「運動」(Sports)則包含輕鬆、休閒活動,不為爭高下,而為自發和與人有更多交流的意思,並且可促進身體的健全發展,培養運動能力和健康生活的態度。[5]

相對於香港,甚或中國,日本的體育發展的確比較全面,不同於只著眼在那些耀眼的「奧運金牌項目」,日本不同職業運動發展成熟,由傳統的相撲大賽,著重鍛煉體能與意志的弓道(きゅうどう)與流鏑馬(やぶさめ,日本的傳統弓馬武術),到由西方社會傳入,現已成為既普及又專業的棒球(有中學生參與的甲子園,也有專業發展的職業棒球〔プロ野球〕),日本市民的運動意識,似乎比不少體育大國有更高的水平。

然而,這只是日本才獨有的文化嗎?其實不論在中西文化中,都有著對體格的鍛煉與健美的追求。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六藝」為例,當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不論是《周禮》的古六藝,或是孔子提出春秋後的六藝,都是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即:禮教、音樂/作詩、射箭、駕駛馬車、書法、數學)。當中的「射」,就有著很高的運動元素,射箭技術中,包括了五種射技——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6]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發矢準確而有力,箭速既快又準。
  •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連發連中。
  • 剡注: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發且即中。
  • 襄尺:君臣一同射箭,臣不與君並立,向後退一尺,強調君主的尊崇地位。
  • 井儀:由遠而近的四處依序射擊四矢,四矢於同一時間到達,皆正中目標。

從以上五種射技已可看出,這不單是純粹的體育活動,更講求體力,意志的鍛煉,除了要精神集中,還要有冷靜計算,以表現君子風範的一種素養。孟子說,當箭無法正中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要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這種「反求諸己」的表現,與孔子所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遙相呼應。[7]

而在西方,則有「五育」(Five Ways of Life)的教育傳統。其實這五種教育價值觀,在港澳台一般稱為「德、智、體、群、美」的五個學習目標。五育的精神,德育方面,在於學生能透過判斷力,去帶領自己過有意義的生活和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擁有智育的學生有能力學習知識,技能和態度,並會以反思和批判的思考來解決及處理難題。擁有體育的人有能力增強自己的健康,包括健康地練習和以積極的生活模式實現理想的健康,以充實人生。學生具備群育,有助溝通及促進人際間的和諧。而美育則可使人的生活更豐富。美國國家運動及體育總會曾為「體育人」作出定義。「體育人」即為經歷過健康及有體育活動的好處的人。他們能掌握到參與多類型體力活動之技能;明瞭體力活動及體適能的好處及啟示;恆常參與體育活動;令自己的身體健康;和評鑑體力活動對健康生活模式的貢獻。[8]

運動的好處和道理,我們都看得明白了。但實際情況是怎樣呢?雖然大家都明白多做運動,對保持身體健康,陶冶性情的益處和重要性,但當香港運動員,可能連生計都成問題時,學生若對運動項目有興趣,但在補習和練習之間,家長會怎樣取捨?這實在心裡有數了。

站在信仰立場,我們理應顧惜身體,因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但也有人(其實正是筆者在下)或會想到:操練身體益處還少,唯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提前四8)。想找藉口不去做運動,不去愛惜自己的身體,實在罪過了。


[1] 〈「国民の祝日」について〉,「內閣付」,網站:https://www8.cao.go.jp/chosei/shukujitsu/gaiyou.html

[2] 〈「運動之日」提倡全民運動的國定假日!其由來及歷史是什麼?〉,「永漢日語」,網站:https://www.eikan.com.tw/e_news.php?id=1668

[3] 〈SAGA2024 国スポ・全障スポ〉,saga2024,網站:https://saga2024.com/

[4] 〈【スポーツの日】佳子さまが国スポを観戦 家族で様々なスポーツを体験 皿回しの全国大会に各地から「オサラー」が 福岡・佐賀〉,Yahoo! Japan,2024年10月14日,網站: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885ffc6b8c2574a7e46d2f588b1f6fd9e63dd19f

[5] 〈全民運動日!日本「體育之日」的由來和歷史〉,「小明の日語生活」,2024年6月3日,網站:https://japanese123.tw/blog/culture/257

[6] 〈六藝〉,「維基百科 - 自由的百科全書」,2023年9月7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六艺

[7] 同上。而除了射術外,古代中國也有「御」的訓練,即是駕駛馬車的技術,其中就有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以及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這都是體力、耐力與智力的結合。

[8] 〈主題及目標〉,「香港教育學院」,網站:https://www.eduhk.hk/pesummerschool/Website2010/theme_c.html

當運動變成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4/09/2024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終於落幕了。當人們以為,對比上一屆東京奧運,今次巴黎奧運因時差問題,大部份比賽都是在深夜進行,吸引度自然會被比下去時,原來大家還是很著緊香港運動員的表現,更會為得到獎牌的運動員歡呼喝彩——不過,今屆奧運會除了是運動員、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比拼外,還多了開幕禮中的爭議,以及男女運動員應該如何辨別,甚至連應不應為一個持不同政見的運動員打氣,也會成為大問題,這些爭議會否令運動項目變質?運動本身其實又變成了甚麼?

還記得上一屆東京奧運時,與大家分享了有關奧運會的起源和背後的故事。[1] 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之間,每四年一度,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會,其實更像是一個祭神活動:由希臘眾神之首宙斯到諸神的慶典,都是活動的重頭戲,而在當時的奧運會中,除了各項運動比賽外,也有詩歌、舞蹈、朗誦等「文藝」比賽項目。現代奧運會開幕禮及閉幕禮上,升降奧林匹克會旗時演奏的奧林匹克會歌(Olympic Anthem),其實也是以歌頌希臘諸神為題。[2] 無怪乎今屆巴黎奧運開幕禮上,出現了戲仿「耶穌的最後晚餐」的一幕而引起批評時,主辦方也將之說成是模仿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的盛宴」了。[3] 但無可否認,這樣推說大家誤會了是頗為不負責任的,對觀眾來說,憑第一眼看見的印象,該場景的確是會令人聯想到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的場景。

現代奧運會標榜仿效古代奧運會精神,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在2021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將 “Communiter”(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成為第四個元素,使格言由原來三個字的拉丁文 “Citius, Altius, Fortius”變成了四個字的新口號,即英語的“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4] 而在今屆奧運會上,也有很多運動員的感人故事。

自上屆奧運會首次將滑板項目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後,今屆奧運的滑板賽事仍然帶給大家驚喜:年紀輕輕就成為奧運金牌得主——14歲日本女選手吉澤戀,玩滑板也只是跟哥哥去玩,後來更培養出興趣來,既沒有贊助商、沒有專業培訓資源,自己也沒有使用手機的習慣(在人人手機的時代,這實在很罕見呢!),令她不了解自己已達國際賽的水平。直至上屆東京奧運看到滑板賽事,她才意外發現自己原來有參賽的實力。如是者,她「由無到有」,變成了金牌選手,就此成就了傳奇。[5] 但更傳奇的不只在爭奪獎牌,而是「志在參與」:在男子滑板公園賽賽事中,金牌由澳洲選手Keegan Palmer成功衛冕,但觀眾更想向一位「老人家」致敬:51歲滑板界傳奇人物,有份創立美國滑板協會,並於90年代起稱霸滑板運動,在極限運動會(X Games)23次奪得金牌的英國運動員Andy MacDonald,為了圓夢而出戰今屆奧運。他雖然在初賽已止步,但卻獲得全場觀眾致敬,他亦笑言:目標早已不是爭取金牌,而是「享受比賽的每分每秒」。[6]

而在乒乓球賽上,也有第六次征戰奧運的「開心嫲嫲」倪夏蓮,在女子單打比賽中,與中國運動員23歲的「世界一姐」孫穎莎上演「嫲孫大戰」。在比賽中,這位61歲的「不老傳奇」不只投入賽事,更是樂在其中:比賽中以花式轉身救球,休息時「飲啖可樂」(這在「斤斤計較」飲食營養成份專業運動員中實在不可思議),完賽時更與身為教練的老公情深一吻,讓這場比賽展現非一般的體育精神。比賽結果,當然是後輩勝出,但倪夏蓮卻分享到:「我第一個夢想是來(巴黎)奧運,第二個夢想是贏一場球,第三個夢想是跟孫穎莎打,我都圓夢了!開心!好開心呀……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我們不要放棄夢想,不要覺得老了就不行,我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7]

除了年齡不是追求夢想的障礙,就算失敗了,只要再起身,也可以再次帶著超越勝負的身段逐夢。貴為美國體操天后的Simone Biles就是其中的例子,[8] 身為美國全非裔運動員及個人全能體操金牌得主,她在上一屆東京奧運比賽時,因為「空中失感」問題(體操選手們在進行空中動作時失去了方向感,喪失對身體掌握的能力)而表現失準,她甚至要在自己的強項個人全能賽事中退賽,背負了「臨陣退縮」的污名。但經歷過失敗,克服了障礙,從巴黎奧運中再次躍起的她,可謂脫胎換骨,不只寫下三金一銀的佳績,更跨過了勝利得失,她先在巴黎奧運平衡木項目中失手,只能以第五名完成賽事,後在自由體操賽事中,以0.033分之差輸給巴西名將Rebeca Andrade,但她識「英雌重英雌」,視Andrade是勁敵更是好友。在頒獎禮上,Andrade上台的一刻,作為銀牌得主Biles與銅獎得主Jordan Chiles,一起向她「跪拜」,場面有趣之餘,更體現了超越勝敗的體育精神。[9] 同樣的感人場面,也發生在台灣羽毛球前「一姐」戴資穎身上,備受傷患困擾的她,在分組賽最後一戰中,被她多年的「宿敵兼好友」泰國選手依瑟儂擊敗。比賽之後,因知道這是戴的奧運告別賽,依瑟儂抱著戴資穎,相擁而泣,再一次感動了在場的球迷,留下經典的一幕。[10]

可惜的是,美麗的風景線始終有限,在現代奧運會復辦的數十年間,賽事本身已成為各國展現國力的場所,不少國家為著展現「運動強國」的「軟實力」,對於獎牌榜成績十分在意。而不少國民亦十分重視勝敗,當自己國家的選手勝出時沾沾自喜,到失利時則推卸責任,甚至使出了咒詛對手的手段。不禁令人想起羅家倫先生寫的一篇經典課文——〈運動家的風度〉,他提到運動所重,乃在運動的精神:古代希臘人以為「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而運動的精義,除了強身健體外,更有道德的意義,就是在運動場上養成人生的正大態度、政治的光明修養,以陶鑄優良的民族性。他由體育引申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做人要有服輸的精神,要成為有風度的運動家,要有超越勝敗的心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正是重要的運動精神之一,否則就要變成「悻悻然」的小人了。有風度的運動家能夠表現出「言必信,行必果」、「任重而道遠」和「貫徹始終」。一個世紀前的呼聲,「君子之爭」何時才能達成?[11]

奧運會本旨是高舉運動,崇尚超越一切政治,但其實運動從來都不能離開政治。一些國家和地區除了因戰亂而不能參賽或被制裁外,有些地區勝出了賽事,原來連「提也不可」。有網民留言直指「審查厲害,金牌唔報,報銀牌」,更有人譏諷這是「不能說的金牌」。[12] 而今屆香港「劍后」奪得第一金,由最初的萬人慶賀,體現香港精神,到後來被揭發她於攻讀法律碩士時,提交具相當政治立場的論文,一下子又惹來很多負評,她亦宣佈退役,更極速到馬會任職。使人感嘆,就是最純粹的運動競賽,原來都是政治掛帥。[13] 在香港從事運動員的第一天,就要進入體制,由運動項目是否得到認可,到教練、資源安排,以致能拿到何等級數的生活補助(當有人說「香港運動員好幸運」的同時,很難想像在今日香港,金牌運動員可能收到全球最高獎金的同時,亦有職業運動員因項目不被政府認可,以致是零收入的),都是由官方相關的體制架構定奪,這種狀況實在令人無可奈何。[14]

而今屆奧運比賽中的爭議,還包括了性別議題、公平的問題上。本為女兒身,被國際奧委會認可參賽資格,但之前卻未能通過國際拳擊總會(IBA)性別測試的阿爾及利亞拳手哈莉芙和中華台北選手林郁婷,分別在女子66公斤級及57公斤級拳擊比賽中奪得金牌,但比賽期間卻受到多方質疑。有人認為她們只是體質「天賦異稟」,也有人認為讓她們作賽對其他女性選手不公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也難以定奪。[15] 大家如有興趣,可參看9月號《燭光》的一篇文章〈奧運性別爭議的背後〉,當中有探討相關議題,希望能提供一些參考。


[1] 陳永浩:〈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生命倫理》,第71期(2021年9月):頁6–7,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

[2] “Olympic Anthem - Official Olympic Games Hymn, Music & Lyric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ttps://olympics.com/ioc/olympic-anthem.

[3] 阿曼亭:〈2024巴黎奧運會:天主教會混淆了眾神宴和最後的晚餐〉,RFI,2024年7月30日,網站:https://www.rfi.fr/tw/專欄檢索/法國世界報/20240729-2024巴黎奧運會-天主教會混淆了眾神宴和最後的晚餐

[4] “‘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 IOC Session approves historic change in Olympic motto,”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0, 2021, https://olympics.com/ioc/news/-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ioc-session-approves-historic-change-in-olympic-motto.

[5] Barbie Shum:〈吉澤戀 COCO 首征奧運即奪金牌!了解 14 歲日本「零資源」滑板女孩故事、背景、父母〉,Harper's BAZAAR,2024年8月3日,網站: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celebrity/Yoshizawa-Coco-story

[6] Chloe Merrell, “51-YEAR-OLD ANDY MACDONALD ROCKS OLYMPIC PARK CONTEST: ‘IT’S JUST BEEN THE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Paris 2024, August 8, 2024, https://olympics.com/en/news/51-year-old-andy-macdonald-rocks-olympic-park-contest-it-s-just-been-the-experience-of-a-lifetime.

[7] 〈巴黎奧運|「開心嫲嫲」倪夏蓮 一屆奧運三次圓夢〉,「Yahoo!體育」,2024年7月31日,網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巴黎奧運-開心嫲嫲-倪夏蓮-屆奧運三次圓夢-135758666.html

[8] 〈體操天后Simone Biles再戰奧運〉,Netflix,網站:https://www.netflix.com/hk/title/81700902

[9] Nick McCarvel, “REBECA ANDRADE'S FLOOR GOLD MEDAL EARNED HER HISTORY IN BRAZIL - AND BOWS FROM SIMONE BILES AND JORDAN CHILES,”Paris 2024, August 6, 2024, https://olympics.com/en/news/rebeca-andrade-floor-gold-medal-earned-history-brazil-bows-simone-biles-jordan-chiles.

[10] 〈2024巴黎奧運最暖心感動瞬間!戴資穎、依瑟儂擁抱,何冰嬌致敬瑪琳,Simone Biles恭迎金牌〉,Cosmopolitan,2024年8月9日,網站: https://www.cosmopolitan.com/tw/entertainment/celebrity-gossip/g61810926/2024-olympic-best-moment/

[11] 〈「六C策略」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以〈運動家的風度〉一文為例〉,「新北市教育電子報」,2012年10月5日,網站: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21005103911EHQ&e=EPA201210041638062OB

[12] 〈羽球男雙〡《Now》《港台》只報中國摘銀 避提台灣奪金 網民譏:不能說的金牌?〉,「光傳媒」,2024年8月5日,網站:https://photonmedia.net/taiwan20240805/

[13] 〈香港奧運劍后江旻憓論文抨擊傘運 陷政治爭議〉,「聯合新聞網」,2024年8月9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7331/8151710

[14] 吳嘉羚:〈獎版過後 運動員前路顛簸〉,《新報人》,卷42,第1期(2011年9月),頁16—17,網站: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details.php?lang=eng&did=bujspa0005704&syr=1969&eyr=2017&tab1=pdf&tab2=article

[15] 〈奧運性別爭議:染色體不是一切?一文解答運動賽事中的「性別認定」有多複雜〉,「換日線」,2024年8月5日,網站: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133

夢想豈能以裸露身體來交換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22/08/2024
巴黎奧運落幕,一眾運動員回到自己的世界,面對的還是生活的種種困難,特別是經濟困難。香港有運動員揚言自己在香港做運動員很幸福,但原來早就準備幾條可走的後路,有些專注運動事業的運動員就承認自己每月的津貼只得幾千元,不夠生活。運動員若不是另找「外快」,參與其他比較能賺錢的項目,生活往往不容易。今年奧運更有傳媒指出,有不少今屆奧運會的選手在色情社交平台開設收費賬號,為的就是透過他們的照片和影片賺取收入,來維持生活和訓練。

這些運動員,有男有女,有跳水的,有田徑的。德國跳水運動員Timo Barthel也有開設賬號,他解釋到:「在運動中你就只穿著Speedo緊身泳褲,所以本來就幾乎是赤身裸體。」

 
運動員權益組織Global Athlete批評過國際奧委會,因為他們每年有超過17億美元的收入,但就拒絕向參與奧運的選手提供資助,甚至要求運動員在比賽中放棄自己的肖像權。組織的總幹事質疑國際奧委會、各國奧委會和體育協會的員工可以有超過六位數字的數入,但運動員卻連房租也付不起,在某程度上,他們就像現代奴隸。
 
不過也有運動員認為這是「尋回自主」的過程,撐竿跳銅牌得主、30歲加拿大選手Alysha Newman在獲獎後大跳「電臀舞」慶祝,有人質疑她是藉此宣傳自己在色情平台上的賬號。她承認自己從色情平台中賺取的金錢購買了房產並累積了財富。她說:「無論我喜不喜歡,我在這項運動裡本來就自然而然因為穿著和漂亮模樣而被性化。如果我穿著緊身褲和運動衣出現,人們就會認為我性感,這情況永遠不會停止。當我決定開賬號,就可以部份控制這種情況,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運動項目因著商業化,希望更多人觀看,從而不論在運動員的服裝,甚至比賽的方式都作了大幅修改,以「配合直播畫面」,這成為了大勢所趨。諷刺的是運動員專業地投身在行業中卻難以維生,反而靠賣弄身體的美態來吸引觀眾則能殺出一條血路,這種以身體換錢來追尋運動夢想的說法,如果能在社會站得住腳,哪會給世人一個怎樣的價值觀?
 

參考資料
奧運選手可以開OnlyFans賺錢嗎?運動員的經濟收入問題〉。轉角國際 udn Global。2024年8月15日。網站: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8163730

陳旭暉。〈巴黎奧運|運動員收入不足 開設OnlyFans「賣相」情況或成常態〉。2024年8月11。《香港01》。網站: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9%AB%94%E8%82%B2/1046668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3/05/2024

你好嗎?

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這些年,很多人都關心香港發展會不會是「到此遺址」,還是就此由亂入治,再由治及興,大有前途。當然,在今時今日,香港這個大城市如何發展下去,實在由不得筆者這樣的「小人物」去說三道四。在「大城」之下,我們這幾年不斷的講述「小理」,在社交平台發放的「大城小理」節目,原來已有三年多的光景。但正正在大道理頻頻出現時,我們見到的,更多的是不少人的徬徨、失意、傷心,就是一句:「這城市變了,而I’m NOT OK」。

或許,在關心這城的股市能否收復失地,經濟能否追上疫前光景,樓市會否再度暢旺,香港是否能成為盛事之都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真心問一下自己:你還好嗎?

香港人真的「NOT OK

在此,請各位讀者原諒筆者在這裡「持續放負」。你或許以為是筆者太悲觀了,「睇唔到由治及興帶來嘅好處」,但實情就是,不少香港人在這些年間,活得並不快樂。在2023年9月,有社會企業與東華學院發佈了一項名為「香港整體開心指數」調查的結果,在向受訪者了解他們的個人快樂感、心理資本、價值觀、社會幸福感、外在環境因素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態、抑鬱情緒症狀及個人特徵八大範疇情況後,歸納出「香港整體開心指數」,指數以10分為滿分,2023年只有5.88分,是自2018年以來最差,創五年來的新低,也是首次跌破6分。[1] 細看調查結果,就會感到問題嚴重:在調查中發現,有24%受訪者自覺「不開心」,比2022年上升達一成;每10個受訪者中就有一個人幾乎每天都出現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的情況;有12.8%的受訪者則幾乎每天出現入睡困難、睡不安穩或睡眠過多的困擾;16.8%受訪者經常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10.9%受訪者幾乎每天做事都提不起勁或無樂趣。而最叫人憂心的是:認為自己精神不健康的受訪者,由2022年的16.7%,增加到2023年的29.7%。[2]  

很多人以為香港人唔開心,多是因為「經濟不景、生意唔好、商店執笠」。如果經濟好起來,人人有錢,香港人就會開心了,就會無事了,不過情況剛好相反:有調查指出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愈高的地區,快樂指數往往會愈低;愈年輕的受訪者,快樂指數也愈低。年輕人的快樂指數偏低,箇中原因或許與他們對前景悲觀、難以向上流等因素有關(這些原因在本文不會再探究了,你懂的)。[3]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經歷了大城市這些年的高山低谷,經歷過大城市風光的日子,香港恍若自高下滑,風光不再,被鄰近城市超前趕上,看來更是前景無望。在面對不明所以的前路時,人們當然會感到沮喪,但也得繼續過日子。或許,我們都要學習一下:IT'S OKAY TO NOT BE OKAY。可能你從網上韓劇中看過這標題,但本文並不是想探討這套韓國神劇如何成為收視冠軍,或是討論劇中主角如何與精神病患者同行,而只是想說單單一句原話:你作為你,就已經夠好了——唔OK,其實也是OK。

要將IT'S OKAY TO NOT BE OKAY「強行翻譯」,真是很為難。香港人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環境中生活,早就可以雙語並用,並可帶出比原話更好的詮釋:「得唔得都得,就算『唔掂』都唔係問題!」有人可能覺得這句「唔得都得」是一句「偽正能量」的說話,但相比那些「你一定掂㗎!」,甚或「你唔可以唔掂!」的「正能量」口號,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意識,人生成功只能是winner,否則就是loser的想法,這才叫人窒息。

其實,你和我都只是正常不過的凡人,不論在工作上、或在生活中,問題天天都多,負面情緒一定會不斷累積,這是OK的!有時候,容讓自己嘆一下氣(聖靈不也是會用說不出來的嘆息來為我們禱告嗎?)負面少少,放負少少,其實也是OK的,因為我們總要有個出路,去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正如以弗所書四章26至27節對信徒的勸導,當中要留意的是:保羅不是說不可以生氣,他甚至沒有提及人們生氣的原因,或是評論誰對誰錯,該不該生氣等問題,而是勸信徒「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帶著正面而堅韌的態度,去明白生命中總有些NOT OK的事情,其實這才是叫人成長,成為羅馬書五章3至5節所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那樣,我們可以怎樣面對NOT OK呢?有人建議吃一頓美味的飯和睡一個美滿的覺,滿足一下自己;或是阿Q一點,用「逆思維」的精神去消化和面對難題;正面一點的,就是從負面情況中學習,作出反省,總結經驗,再提醒自己以後如何做得更好。[4] 由此再想,筆者想到的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在不OK的社會中,我們雖然未必有能力變天,但至少可以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時不去做一個幫兇,而做一個對得住天地的好人,如那七千未有跪拜巴力的人一樣(王上十九),其實已經很OK了。

人生是否OK不在於成就

不期然想起近期上畫的一部電影《奇蹟列車》(英文片名是:One Life)。這部劇情片根據英國人道主義救援者尼古拉斯.溫頓爵士(Sir Nicholas Winton)的真實故事改編,而其實溫頓先生自己也經歷了一段NOT OKAY的人生故事,1938年二戰開始之前,當年29歲,於倫敦股票行任職經紀,從來與政治及戰爭沾不上邊的溫頓,本來計劃到瑞士滑雪度假,但臨時收到他在捷克工作的朋友邀請便改變了行程。歐洲幾個國家原以為《慕尼黑協定》讓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德國就會滿足了,然而希特拉其實已盤算更大規模的入侵計劃。在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捷克,大批猶太人家庭被追捕,生活條件惡劣,無法逃離捷克。溫頓在了解當下的形勢後,決意展開計劃拯救當地的猶太兒童。當時英國政府容許這些面臨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孩子到英國居住,但官僚列出的條件相當嚴格苛刻:他們既要為孩子尋找寄養的家庭,配對之後,還要安排交通,讓他們坐火車由捷克到英國,並要為每個孩子籌集高達50英鎊的費用!在溫頓與他的家人和朋友的努力下,他們最後安排了八次營救行動,總共救出了669位猶太兒童到英國。可惜的是在最後一次行動原本可以營救最大一批兒童,但因為出發時遇上德軍入侵波蘭令二戰爆發而不能成行,令250位兒童大部份都未能逃脫。溫頓為此終身抱憾,也從不向他人透露有關營救行動。

而在50年後的1988年,當溫頓在清理辦公室的雜物時,其妻子發現了大量當日拯救行動的文件,當中更包括記錄了所有的兒童名單。他的妻子將這些文件交給傳媒機構,最後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成紀錄片《這就是生活》(That’s Life),當中講述了整個故事。不知情的溫頓被邀請參加演出並被安排坐在觀眾席的第一行,同時也邀請了一批他協助拯救的兒童到節目與他見面,場面十分感人。溫頓先生後來除了被捷克和英國表揚,更被以色列稱揚為「國際義人」。

人的一生是否OK,有時其實不在於實現目標,成為勝利者,而在於有沒有好好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奮鬥過。當我們堅持過,努力過,無悔無怨,無愧於心,其實已經很OK了。


[1] Kennis Wong:〈10.10世界心理健康日!港人開心指數跌破5年新低!點解照顧者精神狀況最差?5大改善心理健康建議〉,「etnet健康大晒」,2023年1月10日,網站: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105649/10.10世界心理健康日!港人開心指數跌破5年新低!點解照顧者精神狀況最差?5大改善心理健康建議

[2] 香港開心D:〈【2023年度香港整體開心指數調查】出爐啦〉,「facebook」,2023年9月28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05284594969874&id=100064650198010&paipv=0&eav=AfYuT-RAYvokBPIp7hIBlLiWEtdn5oXklWTKniDlxhhakceUOVYCXaLl9YaWAFPIJGk&_rdr

[3] 〈【快樂指數】港人快樂指數亞太區包尾,越年輕越不快樂〉,「Business Digest Editorial、yahoo!財經」,2023年1月11日,網站: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快樂指數-港人快樂指數亞太區包尾-越年輕越不快樂-043514879.html

[4] Chit-Chat和你傾:〈喜歡這句說話:It’s OK to be NOT OK!正常人是需要間放負的!分享3個我放負後回復正面的方法。〉,「Amy be Career」,2021年5月30日,網站:https://amybecareer.com/2021/05/30/ok-to-be-not-ok/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23 (LGBT+ Agenda, Global 2023)

18/04/2024

信仰團隊為同性婚姻祝福

2023年11月8日,梵蒂岡發聲明表示跨性別者可接受洗禮、成為教父母及擔任教堂婚禮的見證人,但前提是在信徒中不會「引起公眾醜聞或在忠誠上有迷失的風險」。此外,梵蒂岡在12月18日宣佈,教宗方濟各正式批准天主教神父祝福同性伴侶,但同時維持對同性婚姻的嚴格禁令,重申婚姻是男女間終生結合,神父對同性伴侶的祝福不得與宗教儀式或民事結合掛鈎。[1]


2023年11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聖公會主教會議,投票贊成了以「愛與信仰的祈禱」文本為同性伴侶祈禱。[2]


同性婚姻及同性領養

2023年6月20日,愛沙尼亞國會以55票對34票,通過了該國《家庭法》的修正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同性伴侶亦可以領養孩子,法案於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3]


尼泊爾的最高法院,在2023年6月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同性伴侶在最終判決之前登記婚姻。11月29日,首對同性伴侶,一位法定性別仍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與另一位男性,在尼泊爾的一個村莊登記結婚。[4]


台灣內政部於2023年1月19日同意開放跨地區同性婚姻,並發函台北市政府督導戶政事務所辦理。在新的措施下,其他地方的人如想與台灣的同性伴侶結婚,即使其國家或地區沒有允許同性婚姻,都可以在台灣登記結婚,包括港澳地區居民都在這次函釋中,但內地的居民則不包括在其中。[5]


2023年5月16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修正案」,當同性婚姻當事人的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包括領養子女)或共同收養時,允許引用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打破原本的血緣限制,令台灣的同性伴侶能作出無血緣關係的收養,也令台灣在這方面成為亞洲中最寬鬆的地區。[6]


日本福岡地方法院於2023年6月8日裁定,日本禁止同性婚姻是「處於違憲狀態」。[7]


跨性別

蘇格蘭
因為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希望入住女子監獄而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遷往女子監獄的個案。Bryson在變性前,因強姦兩名女子被判罪成。蘇格蘭政府在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2023年12月,有媒體報道指,蘇格蘭懲教部門推出新政策,跨性別女子如有任何傷害、恐嚇女性的紀錄,即使相關案件仍在審訊之中,他們都不可以還押女子懲教設施,除非有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他們不會對女性囚犯構成危害。新的政策於2024年2月實施。[8]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允許申請人不用通過性別認同障礙的醫學診斷,只須以新的性別生活三至六個月,便可以申請轉變性別,法案更將申請年齡從18歲降低至16歲,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9]


2023年10月3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行的保守黨大會上,時任內政大臣Suella Braverman揭示了新的計劃,一旦立法成功,任何性罪犯將徹底被禁止改變他們的姓名或性別,新法可以修補現時的法律漏洞,令有關罪犯無法逃避有關性罪行的登記。[10]


2023年2月16日,西班牙國會議員最終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需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這法案甚至擴大了更改性別的範圍,容許14至15歲的兒童在其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進行相關申請,至於12至13歲的兒童如想轉換性別,則須獲法院的允許。[11]


就更改性別的政策上,德國政府草擬了自主決定法案,有意取消目前法例要求申請更改性別人士須提交兩位專家的評估報告和法院命令才可更改法定性別。14歲至18歲之間的未成年人需要獲得父母的批准或家庭法院的許可判決,而14歲以下的兒童則需要父母代為申請及提交相關文件。除非特殊情況,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透露或調查一個人過去的性別將被處以罰款。德國聯邦內閣於2023年8月23日通過了有關法案,該法案尚待國會審批。[12]


2023年3月3日,芬蘭總統簽署了一項新法,讓18歲及以上的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13]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一名女跨男跨性別人士Zahad,她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14]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2023年5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的法案,其中包括實施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治療的法例。成年跨性別者如要接受變性治療,則要在首次登記時需要親身到醫療中心填寫同意書,並要在有醫生的情況下才可以接受治療。另外,對允許兒童參加「露骨」變裝表演活動的企業處以罰款,以及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八年級(約香港的中二)之前向學童教授性傾向和性別認同。[15] 有關禁止兒童參加涉及性或猥褻行為「成人現場表演」的法例,由於在該州有餐廳提出訴訟,指該法例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同年7月有聯邦法官暫時阻止該法例生效,佛州政府曾要求美國最高法院將禁令的範圍收窄,只適用於涉及訴訟的餐廳,即該法例對其他廳室或酒吧仍然有效,但在11月16日遭法院拒絕了要求。[16]


2021年,美國西維珍尼亞州通過了法案,只有出生時符合生殖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女性,才能參加公立學校女子組別的運動隊伍,這包括大學在內等公立學校的運動隊。有男跨女學生入稟法院,指有關法例作出了基於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歧視行為,違法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的平等法律保障,訴訟令法院頒佈禁令,令該州無法執行新法。州政府曾要求法院撤銷臨時禁令,但在2023年4月,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州政府的要求,令禁令仍然有效。[17]


在2023年10月有報道指,美國愛達荷州通過了一項新法,有關法例禁止跨性別學生在公立學校,依照其性別認同使用衛生間和更衣室,並且允許其他學生一旦遇到跨性別學生使用有別於他們生理性別的浴室時,可以向學校提出訴訟。[18] 有跨性別學生及組織為新法提出訴訟,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在2023年10月26日發出禁令,令新法尚未生效。[19]


2023年10月12日,美國威斯康辛州州政府的眾議院通過了兩項法案,限制跨性別青少年依照其性別認同參與運動隊,並禁止未成年人士進行性別確認手術。[20] 就禁止未成年人進行性別確認治療的法案,在同年12月6日,已遭威斯康辛州州長Tony Evers否決。[21]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州長Kevin Stitt在2023年5月1日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為18歲以下人士提供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如有衛生保健工作者向兒童提供青春期阻斷藥物和激素等治療將被判重罪。跨性別倡議者和跨性別兒童的父母表示,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至為重要。新法尚實施已迎來訴訟,幾個公民自由組織曾承諾「採取任何必要的法律行動」以阻止該法例生效。根據原告與俄克拉荷馬州州檢察長Gentner Drummond之間的協定,有關法例尚未正式實施。不過,這局面被一名聯邦法官打破,2023年10月5日,John Heil III拒絕了一群醫療服務提供者和跨性別兒童家庭暫緩新法推行的請求,Heil III裁定禁止此類護理是「與合法的國家利益合理相關」,他的裁決令法例得以生效。[22]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蒙大拿州,就針對跨性別者的州法例,引起愈來愈多挑戰有關法例的訴訟。2023年10月11日,北卡羅萊納州的地方法院再有訴訟,提訴者指北卡羅萊納州的新法例違反了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拒絕為跨性別青年提供治療,並削弱了父母為孩子做出醫療決定的權利。而在蒙大拿州法院,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人士、雙性人和其他人士亦提訴,挑戰州法例,他們認為有關法例將「性別」一詞定義為僅指男性或女性,令非常規性別人士不獲法律承認和保護。[23]


美國蒙哥馬利郡公立學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在2023年1月份宣佈學校推出補充課程,增加了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書籍,當中大部份涉及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的內容,並且不容許學生退出。[24]


精神科醫生Susan Bradley於197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了兒童和青少年性別認同診所,大概自2000年開始向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開出處方藥物青春期阻斷劑,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她最近卻為此表示遺憾並承認錯誤,她現在相信這種療法強化了孩子的困惑感,而藥物也會帶來副作用。[25]


日本,跨性別者只可以在進行變性手術後才能合法改變戶籍上的性別,一名男跨女人士因健康理由而無法接受手術,但他有接受荷爾蒙治療。2010年,這名男跨女人士以女性身份到政府的經濟產業省上班,但他被限制不得使用辦公室樓層及上下一層的女廁,當事人提出訴訟,通過三輪在不同法院的訴訟,在2023年7月11日裁定政府機關敗訴。[26]


逆向歧視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蛋糕店店主及糕點師Jack Phillips因拒絕為男跨女人士Autumn Scardina製作慶祝性別轉變的蛋糕而被指觸犯歧視法,科羅拉多上訴法院於2023年1月26日裁定Phillips敗訴,Phillips計劃提出上訴,2023年10月3日,科羅拉多最高法院聽取Philips的案例。[27]


匈牙利訂立了法例,禁止學校向學生提供促進同性戀和性別轉變的教學材料,歐盟委員會認為該法例違反了歐盟內部市場規則、個人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並為此於2022年年中將匈牙利提交給歐盟法院。2023年4月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加入歐盟委員會這次針對匈牙利的訴訟。繼德法加入後,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有關訴訟。[28]


Johnson Varkey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社區大學St. Philip’s College任教生物學20年,他在2022年11月28日的生物課堂中討論到人類生殖系統,教授有關X和Y染色體如何決定的生理性別, 2023年1月,校方稱收到投訴,指控Varkey曾於課堂中作「宗教說教」及歧視言論,並將他解僱。2023年6月,代表Varkey的非牟利基督教保守派律師事務所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致函學校,要求恢復他的職位。[29] (最新發展:2024年2月20日,The First Liberty Institute發新聞稿宣佈Varkey已復職,可返回St. Philip’s College任教。[30]


小結

當同性婚姻在美國及歐洲的主要國家被接納後,爭取跨性別權益成為同運份子另一項重要工作。當歐盟幾個大國都降低更改性別的門檻,反觀美國一些較為保守的州份如佛羅里達州等,則逐漸收緊關於跨性別者的權益,如禁止未成年人士進行性別確認手術。


當初,同運人士花了不少氣力,推進歐美等大國走上性別自由之路,今天,歐盟成員國匈牙利卻不願意推廣同性戀或鼓吹轉變性別的價值觀,一些美國的州政府也想走回頭路,如禁止18歲以下人士接受性別肯定的醫療服務,又或是有大學教授想按照人類生殖系統,教導有關兩性的生理性別,也遭到了挑戰或攻擊,這都反映這場意識形態之戰會繼續,維護家庭價值的人士,與支持同志運動的人士,會就不同政策,表達他們的意見,以及努力爭取各方的支持。



[1] C. Mandler, “Vatican says transgender people can be baptized and become godparents – but with caveats.” CBS News. November 9, 2023, https://www.cbsnews.com/news/vatican-says-transgender-people-can-be-baptized-become-godparents-but-with-caveats-pope-francis/; Nicole Winfield and David Crary, “Pope approves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that must not resemble marriage.” AP. December 1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lgbtq-pope-bfa5b71fa79055626e362936e739d1d8.


[2] “Synod backs trial of special services asking for God’s blessing for same-sex couples.” The Church of England, Nov 15, 2023, https://www.churchofengland.org/media-and-news/press-releases/synod-backs-trial-special-services-asking-gods-blessing-same-sex.



[4] “Nepal registers its firs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CNN, November 30,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11/30/asia/nepal-registers-its-first-same-sex-marriage-intl-scli/index.html.



[6] 〈同性婚姻者可共同收養子女〉,《自由時報》,2023年5月16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4edi039/


[7] 〈日本福岡法院裁定 禁止同性婚姻屬違憲狀態〉,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6月8日,網站: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0149;Chad de Guzman, “Courts in Japan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But Lawmakers Are Reluctant to Legalize It. Here’s Why,” Time, June 9, 2023, https://time.com/6286070/japan-same-sex-marriage-ruling-unconstitutional/


[8]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男姦犯變性囚女獄 蘇格蘭急叫停〉,《東方日報》,2023年2月1日,網站:


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85%A9%E5%B2%B8%E5%9C%8B%E9%9A%9B/odn-20230201-0201_00180_041/%E7%94%B7%E5%A7%A6%E7%8A%AF%E8%AE%8A%E6%80%A7%E5%9B%9A%E5%A5%B3%E7%8D%84--%E8%98%87%E6%A0%BC%E8%98%AD%E6%80%A5%E5%8F%AB%E5%81%9C(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2月14日);“Trans women inmates who hurt females to go to male prison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67613441; Libby Brooks, “Trans inmates with history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to be mostly kept out of female Scottish jails,” The Guardian , last modified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3/dec/05/trans-inmates-with-history-of-violence-against-women-to-be-mostly-kept-out-of-female-scottish-jails.


[9]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英國政府阻止蘇格蘭性別改革法案 施雅晴稱受正面攻撃〉,香港電台網站,2023年1月17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84241-20230117.htm(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2月14日)。


[10] Imogen Howse, “Sex offenders to be banned from changing name and gender in bid to close loophole, Suella Braverman announces.” National world, October 4, 2023,  https://uk.news.yahoo.com/sex-offenders-banned-changing-name-164009906.html?guccounter=1.


[11]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Euronews with AFP, AP, “Spain passes Law allowing people to freely change gender from age 16,”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16/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to-freely-change-gender-from-age-16;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6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https://uk.news.yahoo.com/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13424670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HLhDFv5_d8Y22DCTg8W48n7BtoHfmPYYjdh8zIRXVZNywfc8OwMDxCGhCExtgmXuv6BIYEI6uvEPQxBNQg_hdk8dBXCH7IwaaNDcqsSG8BodXXDQAzjMTbM1APdPdpyiEYqfEPLHihKahIBUAHq5PndmwfwsbrPqROEKGhYOK0Y.


[12] Geir Moulson, “The German Cabinet has approved a plan to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legally change name, gender,” AP, August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germany-transgender-legal-registry-changes-16abda63c22f7ac800ee126e6f51d856; “German government approves law to make legal gender change easier for trans, intersex, non-binar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23 August,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8/23/german-government-approves-law-to-make-legal-gender-change-easier-for-trans-intersex-non-b;


https://www.dw.com/en/german-public-divided-on-proposed-gender-change-law-survey-shows/a-62577683;Kjeld Neubert, “German government OKs simplifying gender change,” EURACTIV, last modified August 24, 2023,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olitics/news/german-government-oks-simplifying-gender-change/; https://www.christian.org.uk/news/14-yr-olds-could-self-declare-legal-sex-under-proposed-german-law/


[13] David Mac Dougall &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Finland to allow gender reassignment without sterilisation, ”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allow-gender-reassignment-without-sterilisation-2023-03-03/.


[14]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0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15] Brad Brooks and Daniel Trotta, “Florida laws targeting LGBT community stoke Pride energy, organizers say.” Reuters. May 2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florida-laws-targeting-lgbt-community-stoke-pride-energy-organizers-say-2023-05-25/;“Florida law restricting transgender adult care can be enforced while challenged in court,” AP, September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florida-transgender-lgbtq-desantis-459f6664ee6b18780541b6f1aefed260; Nathaniel Weixel and Brooke Migdon, “Trans adults scramble for care under new Florida Law.” The Hill. June 15, 2023. https://thehill.com/policy/healthcare/4050524-trans-adults-scramble-for-care-under-new-florida-law/; Kathryn Varn, “Tampa Bay man joins lawsuit against transgender health restrictions.” Axios Tampa Bay, July 26, 2023, https://www.axios.com/local/tampa-bay/2023/07/26/tampa-bay-man-joins-lawsuit-trans-health-care-restrictions; https://health.wusf.usf.edu/health-news-florida/2023-09-04/a-federal-judge-wont-block-a-florida-transgender-treatment-law.




[18] “Law restricting bathroom use for Idaho transgender students to go into effect as challenge continues.” AP. October 14,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bathroom-law-idaho-454f58a285cf31d194546e7669804d0b.



[20] Todd Richmond, “Wisconsin Assembly approves transgender sports restrictions,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ban.” AP, October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sports-surgery-wisconsin-republicans-ban-a4e146169986fc6e0493d25850baf019; https://www.fox6now.com/news/wisconsin-transgender-sports-restrictions-surgery-ban.




[23] Hannah Schoenbaum and Amy Beth Hanson, “Transgender residents of North Carolina and Montana added Wednesday to a growing list of lawsuits challenging the recent onslaught of Republican state laws aimed at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AP, October 12, 2023. https://www.wivb.com/health/ap-transgender-north-carolinians-file-federal-lawsuit-challenging-gender-affirming-care-ban-for-minors/; https://www.wral.com/story/a-transgender-9-year-old-is-suing-north-carolina-for-access-to-gender-affirming-medical-care/21091952/.


[24] Nicole Asbury, “Families sue Montgomery County schools over LGBTQ-inclusive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6, 202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5/25/lgbtq-montgomery-books-lawsuit-opt-out/; https://www.fox5dc.com/news/3-montgomery-county-families-sue-mcps-over-lbtq-books.


[25] “’We Were Wrong’: Pioneer In Child Gender Dysphoria Treatment Says Trans Medical Industry Is Harming Kids.” Daily Caller. March 11, 2023. https://dailycaller.com/2023/03/11/pioneer-in-child-gender-dysphoria-treatment-says-trans-medical-industry-is-harming-kids/; News Desk, “Canadian doctor says puberty blockers not ‘safe’ or ‘reversible’,” Blitz, March 18, 2023. https://www.weeklyblitz.net/health/canadian-doctor-says-puberty-blockers-not-safe-or-reversible/.


[26] “Toilet limits for transgender woman are ‘unacceptable,’ Japan’s top court rules


The ruling, the court’s first on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LGBTQ people, comes in the wake of mostly positive regional court rulings about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July 12,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ews/world/japan-court-ruling-transgender-toilet-limits-rcna93805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Society/Japan-top-court-rules-against-ministry-s-transgender-toilet-rules;〈日本最高法院歷史性判決 限制跨性別員工使用廁所違法〉,《自由時報》,2023年8月1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36070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3日)。


[27] Nate Raymond,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refusal to make gender transition cak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lorado-baker-loses-appeal-over-refusal-make-gender-transition-cake-2023-01-26/; Associated Press,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transgender birthday cake,”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colorado-baker-loses-appeal-transgender-birthday-cake-rcna67833; 關啟文:〈宗教自由的初步勝利 「反同」蛋糕師傅的平反──美國最高法院就著Jack Phillips的判案〉,香港性文化學會,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8/06/11/%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7%9A%84%E5%88%9D%E6%AD%A5%E5%8B%9D%E5%88%A9-%E5%8F%8D%E5%90%8C%E8%9B%8B%E7%B3%95%E5%B8%AB%E5%82%85%E7%9A%84%E5%B9%B3%E5%8F%8D/;陳婉珊:〈烽煙再起:美國蛋糕師傅Jack Phillips拒賣慶祝變性蛋糕 罪成罰款〉,香港性文化學會,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1/06/19/%E7%83%BD%E7%85%99%E5%86%8D%E8%B5%B7-%E7%BE%8E%E5%9C%8B%E8%9B%8B%E7%B3%95%E5%B8%AB%E5%82%85jack-phillips%E6%8B%92%E8%B3%A3%E6%85%B6%E7%A5%9D%E8%AE%8A%E6%80%A7%E8%9B%8B-%E9%99%B3%E5%A9%89%E7%8F%8A/(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Brooke Migdon, “Colorado Supreme Court to hear case against Christian baker who refused again to make LGBTQ cake.” The Hill. Oct 3, 2023. https://thehill.com/regulation/court-battles/4236581-colorado-supreme-court-to-hear-case-against-christian-baker-who-refused-again-to-make-lgbtq-cake/.


[28] “Germany, France join EU proceedings against Hungary over anti-LGBT law.” Reuters. April 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rance-join-eu-proceedings-against-hungary-over-anti-lgbt-law-2023-04-06/.


[29] Yaron Steinbuch, “Biology professor says he was fired for teaching sex is determined by X, Y chromosomes,” New York Post, June 27, 2023, https://nypost.com/2023/06/27/professor-says-he-was-fired-for-teaching-that-sex-is-determined-by-chromosomes/.


不公平的競賽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4/2024

最近網上串流平台有一套韓國團隊製作的體能競技真人騷上架,參加者進行了不同項目的體能競技,以爭奪三億韓圜的冠軍獎金。參加者全都擁有壯碩身材及超強體能,當中不乏韓國現役及退役的國家隊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格鬥比賽冠軍、紀律部隊成員等。因不限性別,參加者當中有男有女,但男女同場參加體能方面的比賽又豈會是公平的競技?雖然女參加者之中也有頂尖的運動員,但就算她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只落得遭到淘汰的下場,這不是因為她們體能差,而是節目以體能作競技的設定,讓男性擁有絕對的優勢,而女參加者拼盡全力的表現只能贏得所有參加者的尊敬。

在過去幾年出現的跨性別運動員爭議中,不少體育協會都相繼選擇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以保障女性運動員的權益。但在一些學界賽事中,仍有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同場比賽的情況出現。美國俄勒岡州學界的運動政策容許學生依據性別認同來進行比賽,這意味著有生理男性參加女子賽事的情況出現。在本月13日於俄勒岡州舉行的高中田徑比賽中,一位生理男性的跨性別運動員在200米女子賽事中大幅領先其他對手,並以25.49秒的成績衝線,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雖然最後有女跑手跑出更快的成績,令該跨性別運動員「屈居」第二,但如果這名跨性別運動員須依據生理性別去參賽的話,其成績只在男子組排61名。

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項目,只會令競賽變得不公平,最終受害的是一眾刻苦練習的女性運動員。

 

參考資料:
“‘Insane’: Transgender high school athlete blitzing race sparks US outrage,” Fox Sports, last modified April 17, 2024, https://www.foxsports.com.au/more-sports/insane-transgender-high-school-athlete-blitzing-race-sparks-us-outrage/news-story/7f1828cf0d957798541b59a211c404b6.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1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1/2024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3年11月8日,梵蒂岡以葡萄牙語撰寫聲明,以回應一位巴西主教向梵蒂岡詢問教會對跨性別者的立場,聲明表示跨性別者包括那些接受過荷爾蒙替代療法或變性手術的人,他們可以「在與其他信徒相同的條件下」接受洗禮、成為教父母及擔任教堂婚禮的見證人,但前提是在信徒中不會「引起公眾醜聞或在忠誠上有迷失的風險」,但該項聲明並未清楚說明公開醜聞涉及甚麼事情。有關聲明沒有提供具體細節,一切還是取決於教牧以謹慎的態度去回應,並澄清在教會眼中「這樣的職能並不構成權利」。[1]

梵蒂岡在2023年12月18日宣佈,教宗方濟各正式批准,讓天主教神父祝福同性伴侶,這是政策的徹底轉變,使教會更具「包容性」,但天主教教會仍維持對同性婚姻的嚴格禁令。有關文件重申婚姻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終生結合,強調對同性伴侶的祝福不得與任何特定的天主教慶祝活動或宗教儀式掛鈎,也不應作為授予民事結合的儀式。而且,有關的祝福不能成為特定的儀式,甚至不能涉及婚禮中應有的服裝和象徵性的行動。[2]

2023年11月上半旬,在英國倫敦舉行了聖公會主教會議,投票贊成了一項由牛津主教Steven Croft提出的修正案,Croft動議以「愛與信仰的祈禱」文本為同性伴侶祈禱。「愛與信仰的祈禱」包含了集合了一系列祈禱、閱讀和其他資源,透過有關內容為彼此相愛的同性伴侶祈禱,也讓希望在上帝面前憑著信心感謝並標記這種愛的同性伴侶,透過有關內容去祈禱。在10月份時,其實主教院已大致同意在一些現有的教會服侍中使用「愛與信仰的祈禱」。總主教會議同意Croft的動議,代表聖公會很快在試行的基礎上推出為同性伴侶祈求上帝保守的特殊祈禱和奉獻儀式。[3]

繼游泳、單車、田徑、橄欖球的國際或部份國家內的賽事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以後,國際板球理事會亦在2023年11月21日宣佈,依據該會新的規定,經歷過男性青春期的跨性別運動員將不符合參加國際女子板球比賽的資格。[4]

2023年10月27日,聯邦上訴法院小組似乎會允許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的一名跨性別中學生參加女子田徑比賽,這名男跨女人士名為Pepper-Jackson,為一名八年級生(大概相當於香港的中二),儘管州法例試圖禁止跨性別女學生參與公立學校的女子運動隊。2023年2月,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曾一度發出的臨時禁令,阻止法例實施,這令Pepper-Jackson可以繼續參加女子組賽事,州政府亦曾在這宗案件審訊期間,要求最高法院解除臨時禁令,但在4月時遭法院拒絕。代表Pepper-Jackson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及機構Lambda Legal,認為州法例禁止跨性別學生加女子組賽事屬歧視行為,亦違反了「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仍在審理這宗案件。媒體推測,這宗案件很有可能將由最高法院作最終裁決。[5]

美國佛蒙特州基督教學校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 of Quechee放棄了參加2023年2月21日女子籃球比賽,稱對手隊伍的跨性別球員危及了「比賽的公平性和我們球員的安全」。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和活動的組織、佛蒙特州校長協會執行委員會在3月時裁定,Mid Vermont Christian School違反了該委員會關於種族、性別和殘疾意識的政策,因此沒有資格參加未來的錦標賽,該校在11月21日向聯邦法院提出訴訟,稱佛蒙特州教育局拒絕讓該基督教學校及其學生參與州級別的教育活動及運動聯盟,是對學校構成宗教歧視。[6]

2023年11月1日,代表美國田納西州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人的律師,入稟美國最高法院,要求法院廢除禁止醫療機構對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禁令。自2021年以來,已有20多個州頒佈了禁止或限制此類治療的法例,有報道稱,這些治療在美國已經存在了10多年,也有主要醫學協會的認可。代表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員、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律師聲稱,有關法例剝奪了有這些家庭的尊嚴,並給予孩子訊息,令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自由生活得更健康和快樂。[7]

美國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在2023年8月28日宣佈,不再對未成年人提供用於轉變性別的青春期阻斷劑和荷爾蒙。該決定是基於一項新法例——禁止該州的跨性別未成年人士開始性別肯定治療。雖然該法例允許曾接受治療的人繼續接受治療,但一些有提供這類治療的機構完全停止供應相關治療,因為他們擔心新法例中的條款會讓他們承擔法律責任。華盛頓大學跟密蘇里大學健康中心一樣,停止為未成年人提供性別肯定的治療,此行動迎來反對的聲音,兩名跨性別男孩在2023年11月16日提出聯邦訴訟,尋求推翻密蘇里大學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性別確認治療的決定。[8]

2023年11月28日,位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州的君主高中(Monarch High School)出現示威活動,有數十名學生罷課。事緣在11月27日,有官員調查一名跨性別學生被允許參加女子排球隊的事件,該校的校長,以及其相關工作人員因違反州法例而被撤職及接受調查。學生參與示威活動,以表達對跨性別同學參加女子運動隊的支持。[9]

2023年12月1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三名教師入稟法院,指控該州禁止教師在學校內使用自己喜歡的代名詞,原告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憲法權利。有關法例在2023年7月時在佛羅里達州生效,該法禁止學校員工要求學生用他們喜歡的代名詞來稱呼他們,如果該代名詞有別於他們的生理性別。[10]

資深戲劇愛好者、女跨男學生Max Hightower原本在學校的音樂劇Oklahoma!擔任一個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獨唱部份。Hightower一直興奮地準備扮演小販的角色,但在正式公演前,校長告訴他的家人,根據一項新政策「只有男性才能扮演男性,只有女性才能扮演女性」,她失去表演機會,並感到非常震驚,不單只她,其他女生也無法反串演出男性的角色。學校的舉動惹來非議。2023年11月13日,美國德州謝爾曼獨立學區的董事為此進行投票,一致決定維持音樂劇的原班人馬,而Hightower可以演回原來的角色。[11]

2018年,美國華盛頓州推出法例,禁止持有執照的專業治療師「對18歲以下的病人進行更正治療(有關治療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混亂)」,包括禁止宗教團體、教會或宗教組織進行類似的諮詢和治療。Brian Tingley是一位基督徒治療師,他認為該法侵犯了他的言論自由和自由實踐宗教的權利,於是在2021年起訴州政府,同年8月,華盛頓西區聯邦地方法院撤銷了Tingley的案件,他提出上訴,2022年9月,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維持了下級法院的裁決,認為憲法允許各州制定法例,保護青少年免受持證治療師進行更正治療的傷害,Tingley再次上訴,結果美國最高法院在2023年12月11日拒絕聆訊此案。[12]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2023年5月簽署了《兒童保護法》,禁止「兒童」參加任何涉及性或猥褻行為的「成人現場表演」,違反法規的餐廳或其他場所可能被吊銷執照,甚至被刑事檢控。雖然該法例沒有明確提到變裝表演,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是針對變裝表演,該法例已在5月生效。位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Hamburger Mary's Restaurant and Bar為該法提出法律訴訟,認為法例侵犯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餐廳經常舉辦變裝表演、喜劇小品和舞蹈。7月,佛羅里達州的一名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該法例生效,其後,佛羅里達州要求最高法院恢復該法例,但在11月1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州政府的要求。[13]

明光社

為了騰出學校圖書館書架的空間,多增加反映社區既豐富又「多元」的書籍,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曾在2023年發出指令,要求學校圖書館管理員「重點審查2008年或以前出版的書籍」。結果是,有些學校並沒有承擔責任實際審查書籍、根據一系列標準(儘管這些標準可能有問題)來策劃剔除書籍的艱巨任務,而是簡單地將2008年之前出版的所有書籍下架。被移走的書籍包括了J. R. R. Tolkien的《魔戒》、George Orwell的1984,還有《聖經》等。有關注這情況的人士提出,以多元、平等和包容為口號,其實背後反映了對同性戀、跨性別主義等意識形態的認同。對於大量書籍在學校圖書館消失,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結果安大略省教育部長在2023年9月13日公開表示,已向相關的學區發出信件,要求停止清除舊書籍行動。[14]

歐洲人權法院2023年5月裁定羅馬尼亞未能承認同性伴侶關係,沒有確立他們的擁有的權利,有關裁決是強迫該國的執政者擴大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群體的保護。總理丘克(Marcel Ciolacu)在11月23日表示,羅馬尼亞社會還沒準備好維護LGBT的權利。[15]

羅馬尼亞的法院在2023年12月14日裁定,摩爾多瓦國防部和另一個軍事單位必須向前士兵Marin Pavlescu支付120,000列伊(約21萬港元),以作為對Pavlescu的賠償,他因為其同性戀傾向而在軍隊中遭到毆打和嘲笑。[16]

2023年12月4日,美國政府擴大了對烏干達官員的簽證限制政策,認為烏干達政府及官員要對鎮壓包括LGBT社群在內等邊緣群體負上責任,美國同時也宣佈對另一非洲國家津巴布韋的官員,實施新的簽證限制政策。[17]

2023年6月,尼泊爾最高法院頒佈了一項臨時命令,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婚姻。大概五個月後,第一對同性伴侶在11月29日登記結婚,一對新人分別為35歲的男跨女跨性別人士Maya Gurung,他的法定性別仍然是男性,另一位則是27歲的男性Surendra Pandey。[18]

2023年11月21日,泰國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表示,內閣已批准一項婚姻平等法草案提交國會,法案的一讀已在12月21日獲國會眾議院通過。總理府副發言人Karom Polpornklang曾向美聯社透露,「民事和商事法」修正案將法律用詞「男人和女人」改為「個人」,將「丈夫和妻子」改為「婚姻伴侶」,這將使同性伴侶在法律上獲得與異性伴侶相同的權利。草案如獲眾議院三讀通過、參議院通過及泰王的同意,將令同性婚姻在泰國合法化。[19]

一位研究公共衛生研究員,聯同心理治療師、性學專家及一名「逆轉變(曾轉變性別但後來回復原生性別)」人士,在2023年12月出版的學術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中,發表了一篇名為〈昔日以跨性別為身份的青年中的逆轉變和停止〉“Detransition and Desistance Among Previously Trans-Identified Young Adults”的文章,當中提及一項針對年輕跨性別者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群平均花了近五年的時間來確定自己跨性別身份的青年,結果發現,在他們停止接受醫學治療或停止以異性作為身份後,他們的幸福感提升了,性別焦躁的情況亦緩和了。[20]

本地

現時公屋及居屋計劃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伴侶,Nick Infinger、吳翰林及其伴侶李亦豪分別先後入稟法院挑戰有關政策,高等法院原訟庭判房委會敗訴,2023年10月,上訴庭亦駁回房委會的上訴。房委會在2023年11月表示,決定向終審法院提出上訴。房委會表示,判決涉及若干重要法律原則,對政策影響深遠,在研究判詞及徵詢法律意見後決定上訴。[21]

2023年香港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已在11月3至11日舉行。2017年,世界同性戀運動聯合會(Federation of Gay Games,FGG)宣佈香港主辦2022年的同樂運動會,但不到兩年後,因社會運動、疫情來襲,令賽事延至2023年舉行,活動亦多了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越洋合辦。[22]

(資料截至2023年12月22日)


[1] C. Mandler, “Vatican says transgender people can be baptized and become godparents – but with caveats.” CBS News. November 9, 2023, https://www.cbsnews.com/news/vatican-says-transgender-people-can-be-baptized-become-godparents-but-with-caveats-pope-francis/.

[2] Nicole Winfield and David Crary, “Pope approves blessings for same-sex couples that must not resemble marriage.” AP. December 1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vatican-lgbtq-pope-bfa5b71fa79055626e362936e739d1d8.

[3] “Synod backs trial of special services asking for God’s blessing for same-sex couples.” The Church of England, Nov 15, 2023, https://www.churchofengland.org/media-and-news/press-releases/synod-backs-trial-special-services-asking-gods-blessing-same-sex.

[4] Pa Sport Staff,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playing international cricket by ICC,” Independent, November 21, 20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sport/cricket/cricket-transgender-women-ban-icc-b2451178.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3/11/22/sport/cricket-trans-women-rules-intl-spt/index.html.

[6] Lisa Rathke, “Christian school that objected to transgender athlete sues Vermont after it’s banned from competing.” AP, November 2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christian-school-lawsuit-transgender-game-vermont-370d7a580fe4ef19a2dcd8cbe54539ddhttps://adfmedia.org/case/mid-vermont-christian-school-v-bouchey.

[7] Kimberlee Kruesi, “ACLU and families of trans teens ask Supreme Court to block Tennessee ban on gender-affirming care.” AP. November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ennessee-transgender-gender-affirming-care-ban-f58714b70298e2eb65ce833c2d4ae3b9.

[8] Annelise Hanshaw, “Transgender minors su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for refusing puberty blockers, hormones,” Missouri Independent. November 16, 2023, https://missouriindependent.com/2023/11/16/transgender-minors-sue-university-of-missouri-for-refusing-puberty-blockers-hormones/.

[9] “Staff reassigned at Florida school after allegations that transgender student played on girls’ team,” 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29,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athlete-florida-4b7a7768731b0d34c9fe04ed5149c31d.

[12] “The Supreme Court rejects an appeal over bans on conversion therapy for LGBTQ+ children.” AP. December 1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supreme-court-lgbtq-conversion-therapy-ban-af3539f21f8618218b5029236182395d; Ian Millhiser, “The Supreme Court hands down a small but unexpected victory for LGBTQ people.” Vox. December 11, 2023. https://www.vox.com/scotus/2023/12/11/23889129/supreme-court-conversion-therapy-washington-lgbtq-tingley-ferguson; https://adflegal.org/article/counselor-challenged-washington-state-law-threatens-free-speech-harms-clients.

[13] Nina Totenberg and Annie Gersh, “Florida drag shows win temporary victory in Supreme Court,” npr, November 16, 2023, https://www.npr.org/2023/11/16/1208570685/supreme-court-florida-anti-drag-law;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3/1438.

[14] Clare Walker, “Pre-2008 Books Destroyed to Enforce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2, 2023. https://www.ncregister.com/blog/ontario-schools-destroy-pre-2008-books; Nicole Brockbank, Angelina King, “'Empty shelves with absolutely no books': Students, parents question school board's library weeding process.” CBC Investigates. September 13, 2023.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peel-school-board-library-book-weeding-1.6964332; https://toronto.ctvnews.ca/ontario-education-minister-asks-school-board-to-halt-library-book-removal-process-1.6560526.

[15] Reuters, “Romania is not ready to uphold same-sex couples’ rights – PM.” The Times of India, Nov 24,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world/europe/romania-is-not-ready-to-uphold-same-sex-couples-rights-pm/articleshow/105457463.cms?from=mdr.

[16] Madalin Necsutu, “Gay Soldier wins Harassment Lawsuit in Moldova.” BalkanInsight. December 15, 2023. https://balkaninsight.com/2023/12/15/gay-soldier-wins-harassment-lawsuit-in-moldova/.

[17] Kanishka Singh, “US restricts visas for Uganda, Zimbabwe officials, citing repression.” Reuters. December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restricts-visas-uganda-zimbabwe-officials-citing-repression-2023-12-04/.

[18] 〈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信報財經新聞》,2023年12月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3625978/尼泊爾首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Nicholas Yong and BBC Nepali, “Nepal registers first same-sex marriage hailed as win for LGBT rights,” BBC News, December 1,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7574710https://www.am730.com.hk/國際/尼泊爾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對登記同性伴侶開心稱-我們做到了-/414831(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19] 〈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無綫新聞,2023年12月22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world/6584e8ab60d467442795c6a9/國際-泰國眾議院首讀通過同性婚姻草案(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Sebastian Strangio, “Thai Cabinet Approves Draft Law on Marriage Equality.” The Diplomat. November 22, 2023, https://thediplomat.com/2023/11/thai-cabinet-approves-draft-law-on-marriage-equality/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974273/泰國同性婚姻草案-國會下議院首讀通過(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0] Bernard Lane, “Better, after.” Gender Clinic News. December 8, 2023. https://www.genderclinicnews.com/p/better-after;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08-023-02716-1.

[21] 〈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 房委會上訴至終院〉,無綫新聞,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news.tvb.com/tc/parliament/654b0b45c2017685fac429b3/法庭-高院裁定公屋及居屋配偶政策違憲及構非法歧視-房委會上訴至終院(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同志公屋居屋平權案 房署上訴終院〉,《明報》,2023年11月8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1108/HK-ghc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22]李峻嶸:〈世紀.五無閒話:有關同樂運動會的二三事〉,明報新聞網,2023年11月17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columnist/20231117/s00184/1700153626925(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月25日)。

維他命——維持生命的要素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3/08/2023

維他命有幾重要?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細胞功能、生長和發育正常的必需物質。人若要維持身體正常,不出現毛病,以下13種維他命是人體不能缺乏的:A、C、D、E、K、B1、B2(核黃素)、B3(菸酸)、B6(吡哆素)、B12(氰鈷胺)、B5(泛酸)、B7(生物素)、B9(葉酸鹽)。其中維他命A、D、E及K屬於脂溶性維他命,它們會儲存在人體的肝臟、脂肪組織和肌肉中。維他命C及B群則屬於水溶性維他命,它們不會儲存在體內,一有剩餘或過量,都會通過尿液排出身體外,所以必須定期食用,以防止身體一旦缺乏便出現問題。B群中唯一例外的是維他命B12,它可以在肝臟中儲存多年。[1]

「維他命」又被稱作「維生素」,對現代人來說,這都是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它其實是近百年才出現的一個詞彙,由科學家意識到有「維他命」這一概念的存在,到波蘭生物化學家Casimir Funk正式為維他命命名,中間實際上跨越了好幾個世紀。[2] Funk在1911年創造了維他命一詞,這個詞在1912年被科學界接受。維他命的英文vitamin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vita代表生命,amine指到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3] 簡言之,這便是指人類需要一些物質維持生命。Funk不但創造了新詞彙,也被視為維他命治療之父,因他提出了膳食中若然缺乏某一數量的某種物質,便會引發缺乏症,如腳氣病、壞血病、佝僂病和糙皮病。[4]

其實科學家還未開始研究食物中有一些人體必需的維生要素時,遠古的人類早已察覺到疾病與飲食習慣有關,通過不同的反覆試驗,他們漸漸認識到某些食物可以讓人們生病,卻又有一些食物可以預防人們生病,甚至還能醫治疾病。[5] 例如在主前1500年至1600年,記載埃及草藥及醫學知識的埃伯斯蒲草紙(Ebers Papyrus)如何治療夜盲症或乾眼症,方法便是進食烤牛肝或黑公雞的肝臟。主前5世紀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也推薦以肝臟作為醫治乾眼症及夜盲症的食物。古代的中國採用了現今被視為含有豐富維他命A的食物來對付夜盲症,中國甚至早在主前2697年,已經有典籍記載腳氣病是一種缺乏症。除了上述疾病,其他缺乏症如壞血病、佝僂病和糙皮病,也被認為可以藉著進食某類食物來預防及醫治。[6]

既然古時候可以通過食物來預防及醫治疾病,那麼,今天人們是否也可以藉著某些飲食而令自己不藥而癒?答案是可以,也是不可以。飲食對健康必然有所影響,中醫主張「是藥三分毒,藥療不如食療」,西方亦有不少人,包括醫生,相信食物即是醫藥,[7] 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通過飲食來治療,例如遺傳病會削弱免疫系統,呈缺陷的免疫系統便無法藉著飲食得以復原。[8] 另外,現今食物本身的營養已經大不如前,暫不討論加工食品或農藥的使用,即使是天然、零添加的食物如蔬菜或水果,它們所含的維他命或礦物質亦已大幅下降。

既然如此,人們是否可以透過服食各類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9] 攝取額外的維他命及礦物質等,以此彌補天然食物的不足之處?反正,現今市場上的膳食補充劑,有多不勝數的種類供人選擇,而人們亦漸漸建立了服食膳食補充劑的習慣。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數據顯示,單在2017年至2018年,便有57.6%的美國成年人服用膳食補充劑。[10] 有市場研究公司預測,未來全球將有更多人食用膳食補充劑。[11]

理論上,膳食補充劑可以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維他命,問題是,從膳食補充劑攝取維他命,是否真的是上乘之選?雖然有些國家如歐盟,有指令規定膳食補充劑若以健康療效的名義販售,必須證明其產品安全及有效才能獲得相關許可,之後生產商也不能在產品標示或在廣告中展示不實的健康聲明,[12] 但在其他國家如美國,所謂的「監管」其實並不完善。

美國在2011年訂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賦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強制召回權,將摻假、不符標準的食品(包括膳食補充劑)和含有未公開過敏原的食品回收。但這些監管還是有限度的,FDA視膳食補充劑為「食物」,而不是藥物,「膳食補充劑上市前不需要經過安全審查」,美國的法例亦「沒有強制性規定膳食補充劑製造商必須通過報告機制註冊其產品。」[13] 根據一項在2015年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美國每年有近23,000個到急症室求診的個案都是與膳食補充劑有關。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每八個受訪美國成年人之中便有一個,他們或其直系親屬曾因服用膳食補充劑而出現了極端副作用,例如心跳率加快、高血壓、腎臟問題或肝臟受損。[14] 在2021年,FDA收到了2,400多份與膳食補充劑相關的不良事故報告,由於相信有明顯漏報的情況,FDA估計每年實際發生的不良事故多達50,000宗。[15] 為了加強膳食補充劑的透明度,美國國會參議院曾對「2022年膳食補充劑上市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Listing Act of 2022)進行審理,可惜法案之後只被轉介到有關的委員會跟進,最終不了了之。[16]

雖然上述有關膳食補充劑的醫療事故,並不完全是關乎服用維他命補充劑,還涉及其他膳食補充劑,但以補充劑形式銷售維他命的商人,是否真的按著人體的需要來教導消費者如何服用?以維他命C為例,不少膳食補充劑製造商生產一粒含有1000mg維他命C的藥丸,雖然不少人包括營養師都相信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取100mg至2000mg的維他命C,是符合安全標準,[17] 但這種高劑量的維他命C真的是人體所需要的嗎?要知道,一粒維他命C補充劑相等於進食約七至八個小型哈密瓜、或五個番石榴、又或是一公斤西蘭花的份量,[18]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建議,一個成年男士每天才需要90mg、女士則為75mg的維他命C,可以說,即使現代食物的營養嚴重流失,大不如前,但一個番石榴或100克西蘭花還是足以提供每人每天所需的維他命C。從膳食補充劑攝取維他命C並非如想像中無害,一旦服食過量,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胃灼熱、胃(腹部)痙攣及頭痛等症狀。[19] 至於膳食補充劑可提供的維他命A,若然攝取過量,則可能導致肝臟受損、黃疸、肝脾腫大、肝門靜脈高壓和肝硬化。[20]

明光社

維他命對人體極為重要,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人們想從膳食補充劑攝取額外的維他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若不希望對身體造成傷害,消費者不能單靠製造商的商品說明,自己也要多些了解產品,用謹慎的態度選取及食用。當然,最好還是從真正的食物攝取維他命,因為合理地進食天然優質食物,從中攝取維他命是最理想及最安全的做法。現代人的另一問題是雖然有些人很著重健康,但飲食習慣卻不太健康,食物種類不夠多元化。[21]

說到底,神創造食物,當中含有各式各樣的營養元素,這是人工合成的「食物」不能媲美的。不單如此,神既然一開始便創造了種類豐富的食物供人類食用,這亦意味著人類不適宜長期偏食,而是應該嘗試進食不同的食物,從而攝取維持生命的要素。


[1] Stefania Manetti, “Vitamins,” MedlinePlus, January 19, 2023, https://medlineplus.gov/ency/article/002399.htm.

[2] Anno Piro et al., “Casimir Funk: his discovery of the vitamins and their deficiency disorders,” Ann Nutr Metab 57, no. 2 (2010): 85–88, https://doi.org/10.1159/000319165; 參Lee R. 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The Early Years (Sarasota: First Edition Design Publishing, 2013)。

[3] Piro et al., “Casimir Funk,”;葉名倉編:〈胺(Amine)〉,「科學Online」,2009年11月22日,網站:https://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4671

[4] Piro et al., “Casimir Funk,”; D. J. Lanska, “Funk, Casimir,” in Encyclopedia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eds. Michael J. Aminoff and Robert B. Daroff, vol. 1 (London: Academic Press, 2003), 373–374; 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5] 參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6] 參McDowell, Vitamin History

[7] Indie Rights Movies For Free, “Food as Medicine - Full Movie - Free,” YouTube, October 1,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nNIf2M6n0&t=15s.

[8] 李維麟〔W. Li〕著,陳莉淋譯:《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Eat to Beat Disease)(台北:采實文化,2019),頁287。

[9] 膳食補充劑為一個總稱,除了維他命類別的膳食補充劑外,還有其他類別的補充劑,如礦物質補充劑等。

[10] Suruchi Mishra et al., “Dietary Supplement Use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2017-2018,” CDC, February 19, 2021, 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99.htm.

[11] “Online Dietary Supplement Market Share Report 2023-2030,” The Express Wire, BENZINGA, August 12, 2023, https://www.benzinga.com/pressreleases/23/08/33780771/online-dietary-supplement-market-share-report-2023-2030-107-pages-report; “China’s Health Food Market,” HKTDC Research, September 2, 2021, https://research.hktdc.com/en/article/MzA4NzQ3NzUw.

[12] 奈索〔M. Nestle〕著,許晉福譯:《美味的陷阱:驚爆誇大健康的食品謊言》(Food Politics: How the Food Industry Influences Nutrition and Health)(台北:世茂出版社,2004),頁275;“Directive 2002/4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0 June 2002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Member States relating to food supplements (Text with EEA relevance),” EUR-Lex, September 30, 2022, https://eur-lex.europa.eu/eli/dir/2002/46/oj.

[13] “Regulation of Dietary Supplement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September 20, 2021, 11, 21, https://sgp.fas.org/crs/misc/R43062.pdf.

[14] Kathy Talkington, “Stronger Federal Oversight of Dietary Supplements Will Protect Consumers From Unsafe Products,” Pew, January 26, 2023, https://www.pewtrusts.org/en/research-and-analysis/articles/2023/01/26/stronger-federal-oversight-of-dietary-supplements-will-protect-consumers-from-unsafe-products; Andrew I. Geller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Dietary Supplemen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 no. 16 (October 15, 2015):1531–1540, https://doi.org/10.1056/NEJMsa1504267.

[15] “Durbin Applauds Inclusion Of Important Dietary Supplement Provisions In Bipartisan Senate Committee’s FDA User Fee Package,” Dick Durbin, May 18, 2022, https://www.durbin.senate.gov/newsroom/press-releases/durbin-applauds-inclusion-of-important-dietary-supplement-provisions-in-bipartisan-senate-committees-fda-user-fee-package.

[16] “S.4090 - Dietary Supplement Listing Act of 2022,” Congress.Gov,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7th-congress/senate-bill/4090; Talkington, “Stronger Federal Oversight of Dietary Supplements.”

[17] 游奕凱:〈維他命C何時吃最好?功效好處?維他命C攝取量一次看〉,「康健」,2022年5月30日,網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6392

[18] CBC News, “Vitamins and Supplements: Magic Pills - the fifth estate,” YouTube, December 22,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Fu8GA-elc;Bertha So、Eunice Ho:〈【維他命C食物】維生素食物有哪些?7款高含量維他命C食物排名一覽增強抵抗力!〉,Elle,2022年2月24日,網站:https://www.elle.com.hk/beauty_and_health/7-foods-rich-in-vitamin-c

[19] Katherine Zeratsky, “Is it possible to take too much vitamin C?,” Mayo Clinic, April 28, 2022,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expert-answers/vitamin-c/faq-20058030.

[20] “LiverTox: Clinical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ovember 4, 2020,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8165/.

[21] Katarzyna Iłowiecka et al., “Lifestyle, Eating Habits, and Health Behaviors Among Dietary Supplement Users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June, 2022),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2.892233.

這些日子,他們經歷了甚麼? 基層家庭活動剪影

黃慧筠 | 明光社活動幹事
19/07/2023

在今年首半年,在不同基金的贊助下,明光社服侍的基層家庭成員,參加了不少有趣的活動,我們選了以下幾個與大家分享:

活動一:非洲音樂之旅

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裡,你認識多少位非華裔的朋友?藉著機構義遊的安排,我們認識了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來自非洲的Mutanga先生。他本身是逃難來港的難民,現在是金融分析師。他成立了香港非洲中心,讓家長和孩子透過認識非洲的音樂與舞蹈,及品嚐非洲食品,體驗不同的非洲風土人情。Mutanga在活動中向參加者介紹非洲鼓djembe的玩法,以及傳遞信號的方法,他又鼓勵參加者創作屬於自己的訊息。能夠與來自非洲的朋友互相認識,有助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衝突,並且從中學習互相尊重,真是一次聽覺、味覺、感覺美好的體驗。

明光社

 

活動二:走進小聯合國——重慶大廈

印度裔的導哥哥,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帶著一幫孩子與家長,深入重慶大廈的各層店舖,拜訪各家有趣的商舖,還容讓大家試飲試食(有印度拉茶、mango lassi、tandoori tikka),真是一次多元文化交流之旅,讓大家大開眼界。你知道嗎?原來重慶大廈内有一家已經經營了三代、香港人開的士多,真想不到啊!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三:看見失明

在國際十字路會的安排下,家長及小孩在活動中認識及體會盲人的世界:凸字的認字及寫字的系統、盲人乒乓球、落後地區的盲人所面對的困境……他們還體驗了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走進模擬非洲落後村莊的環境,實實在在經歷了一次沒有視力的恐懼與震撼,這都令他們非常難忘!其實,同理心可以是這樣煉成的。

明光社

 

活動四:營營地

機構醫護行者為參加活動的家長、孩子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到超級市場學習看標籤,讓他們認識吃甚麼、怎樣吃才算吃得好,吃得精明,吃得健康。除了聽講解,他們還有機會親手做營養豐富又味道可口的三文治,過程簡單容易又有趣。有家長很高興的表示,孩子在家都不願吃蔬菜及牛油果,在這次的活動中卻吃了不少,以後在家裡她也會照樣製作,讓孩子多吃蔬果。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五:鳳園文化生態導賞團

你知道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有多少蝴蝶的品種嗎?香港的蝴蝶有甚麼特別?環保協進會的導賞員在活動中向家長和孩子介紹香港各種蝴蝶的生態及各動植物的特色、鳳園蝴蝶保育區的文化歷史、保育自然生態的意讓參加者了解到香港生態的特色及面對的威脅。是次活動加深了參加者對香港生態的認識,又引發了他們的興趣,有助培養保育生態的正面態度及行動。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活動六:沙畫親子工作坊

明光社邀請了著名沙畫師Edith開辦了三場親子沙畫工作坊,讓四十多位家長及孩子透過製作沙畫,學習自我保護的訊息。參加工作坊的家長和孩子全都是第一次接觸沙畫藝術,但卻在短短的三小時内,繪畫出一幅又一幅有趣的作品,真是創意藏不住啊!

明光社
明光社

 

誰來埋單?

郭麗明 | 本社前督導主任,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社會工作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碩士。曾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及在美國基督教機構和教會服侍。現為退休人士,業餘農夫。
25/05/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最近在我和家人的生活圈子中非常流行一句說話:由邊個嚟埋單?

還記得女兒讀中學時,常常聽說有同學生日要跟他們外出吃飯慶生;到了出來社會工作後,常常聽說有同事離職要外出吃飯道別。我們就常常在想:這麼多生日飯歡送飯,豈不是要花費很多?要替對方埋單,女兒夠不夠錢用?後來她們解釋說:是大家約出來食飯,但仍然是對方自己埋單的。我們笑道:即是請對方出來自費食飯!我們都不太明白這種請客文化呢!女兒還進深解釋:若果一大班人出街吃飯,他們都是「AA制」的。如何「AA制」?美國人很少用現金的,以往他們點菜時會分開一人一張單,用自己的信用卡埋單;現在流行過數,由一人埋單,其他人即時用手機作電子支付Quick Pay對方,方便又快捷又環保。吃飯,由誰來埋單就很容易解決;但有些單卻不那麼容易埋!

最近有朋友突然發現自己患了糖尿病,而且頗嚴重需要打針控制。本來保險包免費每年驗身一次,很多疾病都因此可以預防,可惜這位朋友可能因為年年報告都差不多所以就沒有年年去做體檢。有朋友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都「中了」,但仍然不戒口和做運動,每天只靠吃藥來控制病情。這位朋友怕COVID-19,非常謹慎,人多的地方總不去;其實中了三高會否比中了COVID-19更危險更值得戒備?

去年聖誕節和朋友參加遊輪旅遊,大家都盡情吃喝,由早吃到晚,不亦樂乎。雖然這樣,我們仍然堅持做gym的習慣,只要不是「上岸天」,留在遊輪的日子都會去頂樓做gym,一則幫助消化,二則鍛鍊身體。同時,我們也向朋友介紹頂樓健身室的設施,鼓勵他們一起去運動,可惜沒有一個人對做運動有興趣!他們當中不乏三高或BMI超標者,而且平日也沒有運動習慣,也沒想過為自己的健康行多一步。

在疫情期間我們開始有了去戶外公園免費做gym的習慣,後來為了有更好的鍛鍊儀器,我們就索性「入會」,keep住每星期最少做一次gym。其實,據我們觀察,健身室內也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呢!

此外,有保險公司為了減低驚人的醫療開支,與相關機構合作推出了免費網上物理治療運動計劃(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1] 我們也報名參加了,他們會免費送來地蓆、張力帶和感應儀,只要在家戴上感應儀跟著手機的App一起練習就可以了,每天只需花40分鐘便可以完成頸和背部的運動,還有專人跟進練習成果。此外,還有網上減肥計劃(digital weight loss program),[2] 歡迎BMI超過25的人士免費參加。

有公司也為了減低龐大的醫療開支便把全年的所有有薪病假、年假、事假等等全部合併,讓員工可以自由運用。換句話說,員工可以把應有而未享用的病假變成了自己的假期;請病假愈少自己的假期就愈多。有公司在單位內設置標準健身室和浴室,鼓勵員工於工餘時間做運動,亦有公司與坊間健身會合作,員工可以以特惠價做gym。以上種種,目的是希望員工健康些、省些保險開支,達到雙贏。

除了有規律的運動外,幾年前有一位已「登六」的朋友這樣忠告:若果發現身體有甚麼不妥,不要拖延,要馬上諮詢家庭醫生。我和家人一向諱疾忌醫,當時不明白,現在也開始逼自己真誠面對身體各方面的問題,積極求醫。

我們也認識一些年青人,他們也非常注重運動,除了自己鍛鍊外,還相約做gym、相約視像(雖有地域限制但仍可在家一起各自做運動)、相約習武(打空手道)、相約行山……其實適當的運動除了保健之外,還可以讓運動的人心境年青、身心開朗、抗衰老抗抑鬱、增加活力……好處多不勝數。最近有兩位在加拿大的朋友都不約而同向我介紹了同一個在家走步的運動視頻,每天只需花20分鐘跟著影片做就相當於走了一里路。[3] 若嫌走步太辛苦,不妨考慮在家「踏櫈仔」,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帶氧運動,只需一張紅A膠櫈仔,踏上踏落像行樓梯一樣,方便簡單易達成。當然,人們可因此而失去了落雨不能做戶外運動的藉口,但對於不願做運動的人來說,他們還有更多更好的「理由」。那麼,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自己身體自己救」?怎樣可以鼓勵到人們積極承擔「管理自己的健康」而將來不用別人來收拾「殘局」?也許21天建立習慣的法則會對大家有幫助。[4] 另外,亦有研究指人們最快是18天,平均是66天便可以建立新習慣。[5]

大約五年前開始,我和丈夫意識到年紀不輕了,百病將會纏身。為了自己的配偶、為了女兒、為了家人,我們下了決心建立有規律的做運動習慣(不再是得閒才做)。聽了很多朋友要承擔其親友巨額的醫療費用後,心想:假如我們自己也無能力全數負擔的話,就只好叫我們摯愛的女兒來埋單?我們會否因此而製造了跨代貧窮?況且,我們在婚姻盟誓時豈不是說要與對方白頭偕老、守護對方直到地老天荒?我們不單要向配偶忠誠,守護自己的身體不獻給第三者,同時也要向配偶負責守護自己的健康不獻給病魔,盡力一起活到最後,縮減令對方再度單身的日子。

去年聖誕節在遊輪時,我們特意掛了一隻聖誕襪掛在房門外(通常是兒童或青少年人才會這樣做)。結果收獲不錯,有旅客給我們糖果和玩具,還收了一份一生中最特別的聖誕禮物──避孕套一個。看來這位送出禮物的旅客在鼓勵人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免得「攪出人命」後,要麻煩家人或社會來埋單。其實努力守護自己的健康,也是一種負責任的人生態度,避免日後由家人替我們埋單,支付各項醫療費用。


[1] “Y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care,” Hinge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ww.hingehealth.com. 有關這個計劃的介紹:“The Hinge Health app has everything you need. Get your exercises, reach out to your care team, and learn about your condition. Our physical therapists demonstrate your exercises and suggest modifications as needed, so you can exercise with ease. The Hinge Health app helps you set goals, stay on track, and celebrate all your wins, big and small. Our digital clinic for joint and muscle pain gets people moving and keeps them moving to reduce unnecessary surgeries and opioid use.”

[2] “Wondr Health Expect It,” wondr health, accessed May 24, 2023, https://wondrhealth.com. 有關計劃的介紹: “It is a digital behavioral change program that teaches skills to help you create a healthy relationship with food, sleep better, lower stress, and improve your overall quality of life—without counting calories or giving up the foods you love. Each week, you'll learn science-based skills through on-demand video lessons taught by expert clinicians, coaches, and chefs. Watch or listen on any device when it’s convenient for you. ”

[3] Walk at Home,“1 Mile Walk | Walk at Home,” YouTub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7, 2020, https://m.youtube.com/watch?v=iok-dkEfNtg&feature=youtu.be.

[4] Lakshmi Jaismha,“21 Days Habit Theory – The Truth You Need to Know,” Healthy Strip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6, 2023, https://healthystripe.com/blog/21-days-habit-theory.

[5] Phillippa Lally et al., “How are habits formed: Modelling habit 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Wiley Online Library, last modified July 16, 200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jsp.674.

中國第一,科學精準?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6/01/2023

世盃趣事,沒完沒了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終於曲終人散了。足球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加上在兩年疫情之後,全世界球迷都期盼著可以復常作賽,世界盃盛事理所當然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了!

不知大家的心水球隊表現如何?多少球迷有幾多晚要捱更抵夜,以致要「射波」(裝病)請病假?網上流傳有公司特地出了「員工通告」,警告同事不能濫告病假,否則極刑侍候,立刻炒魷!但同一時間,一位到現場觀賞球賽的觀眾特地畫了一塊大大的字牌,多謝老闆批准請假為愛隊捧場,並在網上刊登這帖子,居然又碰巧給球迷的老闆見到了!而老闆也識趣,「神回」了一句:“Enjoy your holiday. Be happy!”兩則訊息,實在相映成趣!

除了賽果和各球隊的表現外,事實上,今屆世界盃更好看的風景線,在於球迷的好榜樣:還記得在第一場球賽完結,當人人都盡興而去的時候,大家驚見有日本球迷們都留下來,幫忙執拾垃圾並分類,其後,這更感染了其他球迷一起清理場地,成為了本屆世盃佳話!而日本隊在賽後清理更衣室,一塵不染,更會加上祝福和手摺紙鶴。國際足協更特地在社交媒體表揚他們。日本球迷,國民質素之高,實配得成為世界第一!

賽事以外,世界盃期間有很多小故事,都值得我們留意。主辦國卡塔爾表面的確風光:既位於全球最富有國家的前列,她的人類發展指數亦驚人;國民生下來就是一世無休——生老病死國家全部照顧,衣食住行更有補貼——但同時這個國家又極度封閉:球迷先驚訝於這個國家的禁酒令,繼而會對她在同性戀及多元社會問題的取態,甚至對外勞的不公表示關注。平行時空之下,精彩賽事之餘,留下了更多反思的空間。

當然,各隊入圍隊伍,為了能取得佳績而努力,正如其中一屆世界盃的主題曲名字一樣:「To be no. One」。只得一個冠軍,實在使未能奪冠的隊伍飲恨,這對於已連續多屆不能踢入決賽週,屢受批評的國足(中國國家足球隊)就更不是味兒了。近年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大國崛起」,偏偏足球事業就一沉不起,實在是國家威望的「短板」(弱點)。有見及此,今屆賽事,中國就十分努力在每一個另類層面參與,造就了很多個「第一」。由世界盃第一場賽事起,已見到滿場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廣告,突兀之餘,其實也違反了中國國家廣告法對用字,排名使用的規則。而在今屆世界盃,中國隊雖然沒有入到決賽週的分組,但其實它入了更重要的「施工組」(取其諧音「C工組」,這是球迷取笑國足未能入圍而創作的笑話):由球場,交通工具建設,各式基建,廣告投資,到球證都有中國的參與。中國外交部的「華姐」(外交部發言人,以言詞厲害見稱的華春瑩)更為此連出了八個Twitter post,盤點了世界盃的中國元素。

明光社

不過,國內社交媒體某些「反諷」可能更厲害,中國社交媒體曾流出一段「似是而非」的中國國足「威水史」:中國隊原來自2002年之後從來沒有在世界盃失敗過(因為那年以後就從來無打進決賽週);歷屆世界盃賽事中,中國隊只輸過給三支國家隊(因為就只參與了一屆決賽週,且連輸三場);中國足球王國跟巴西一樣,球衣都有五粒星(人家是五屆冠軍,中國是五星國徽)……到了今屆世盃總決賽階段,又有新的「冷知識」帖文,吹捧中國國足曾經於不同賽事中「完勝」過四強的所有隊伍——其中連友誼賽賽果也用來吹噓——所以中國國足已達世界最高水平云云……阿根廷奪冠後,該國球王美斯又被傳為祖籍山西,原名為梅建國……阿Q精神似乎仍深深遺留在某些國民的基因之內。而最叫人意外的,是原來中國於賽事轉播時,所有入鏡的觀眾、球員都會被「P」口罩(被修圖加上口罩)。

科學精準,就是最好?

另一方面,除了捧愛隊場,精彩入球,今屆世界盃,還有甚麼特別的亮點?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留意,今屆賽事,國際足協刻意的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幾近是以科學精準掛帥:比賽「精準」計算補時,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熱話:實在從來都未見識過史上最長的「補時14分鐘」!而近年來在賽事中,球證不論在作出入球或越位等裁決時,都會「參考」如VAR(Video Assistant Referee,影像輔助裁判)重播、門線技術、鷹眼等科技協助判決,在今屆已去到「依賴」的程度:如在賽事中,場地系統會即時監察越位情況,「半自動越位系統」會告知旁證和球證球員有否越位。先不論多次「衣衫不整」而只因手袖,腳踭位越位而引起的爭議外,不禁要問,如果連判決都可以不經人手,自動運作,那還要球證、旁證做甚麼?

除了高科技「越位」判決帶來不少爭議外,日本隊在分組賽事中有一球最初被判「出界」但最後被電子足球科技(不說不知,原來今屆賽事所用的足球,每一個都配有電子定位設備,要先「叉電」才能使用的)判定有「1.88毫米」貼住底線,相關入球被判有效令該隊晉級,這引來不同球迷,球員,甚至球隊的抗議……相信這對於德國足總和球員們,肯定不是味兒了。但正如已故殿堂級體育記者伍晃榮所言的一句經典:「波,係圓嘅」一樣,足球場上真的「乜都可以發生」,任你運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精準到不能再準,變幻仍然是永恆。

有趣的是,足球真的好像與高科技判決,十分之「唔friend」。其實在體育賽事中使用高新科技,不是今日才發生,也已經在其他運動賽事中使用,為何在足球賽上使用,爭議就多了?

這可能與足球賽事的本質有一點關係。現代足球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是在普及體育運動中最受歡迎、接受度最高、普及面最廣的一種,甚至被譽為「世界遊戲」。當時的足球隊其實多是由工人組織俱樂部而成,基本上有一個草地,劃上界線,參賽隊伍各派11名隊員參與,互相在這個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互相進攻就成了足球比賽的雛形了。足球比賽當然有相關的規矩,但其實當中的仔細程度並不如今天大家所想的精細:比如以足球場為例,基本條件是有一塊長方形平地,豐儉由人,由草地、人造草場、膠地甚至公園裡常見的混凝土地也可以。更簡陋的足球場,甚至可能只有兩邊龍門及幾條白線就可以了。就是根據國際足協的規則,足球場地的長度、闊度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約數」:舉行國際性賽事的足球場地,長度應該介乎100至110米(110至120碼),寬度則應介乎64至75米(70至82碼),沒有劃一的標準;連帶犯規,判決,補時等等,都是由「人的因素」去決定,全無科學精準,也無準確計算。正因如此,球賽上無的是精確,有的卻是「執生」,雖然會有爭議,但同時也成為足球的魅力所在:由大家耳熟能詳的「上帝之手」,到今日日本隊的「出界球」,都成為一個又一個經典。

科學精準是否就是最好?還是留給大家判斷了。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09/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國際泳聯(FINA)於2022年6月19日宣佈,禁止那些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國際泳聯指,由於青春期男性和女性之間會出現「表現差距」,因此有必要使用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來確定符合參賽資格的條件。國際泳聯主席Husain Al-Musallam提到「我們必須保護我們運動員的參賽權利,但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賽事中保護競爭公平,尤其是在國際泳聯的女子組賽事中。」

國際泳聯宣佈限制男跨女跨性別選手參加女子組比賽,並指在未來的游泳比賽中考慮開設「公開」組,讓未符合男子或女子組參賽資格人士參加公開組比賽,有關安排引發了關於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項目的爭論,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權利倡導者反對國際泳聯的做法。至於美國奧委會(USOPC)主席Susanne Lyons在2022年6月23日表示,對於跨性別運動此課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並指他們也需要留待國際聯合會(Ifs)和國家管理機構(NGBs)制定政策。[1]

國際欖球聯盟(IRL)將與來自八個國家或地區的隊伍合作,在2022年10月舉行的世界盃聯盟式欖球女子賽事中,收集數據,以制定一套標準,可以公平地平衡個人的參賽權利和所有參賽者的安全。聯盟在2022年6月21日宣佈,在完成進一步的研究,使聯盟能夠實施正式的跨性別包容政策之前,男跨女的選手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賽事。[2]

2022年8月10日,愛爾蘭欖球聯盟(IRFU)表示,在經過檢視有關跨性別的政策以後決定由本球季開始,將禁止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只有出生時記錄為女性的球員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IRFU表示,該決定是基於醫學和科學證據,並符合世界欖球指引。[3]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在2022年6月中,把接受荷爾蒙性別轉變治療的建議最低年齡,由原來的16歲降至14歲,而一些轉變性別的手術則建議在15或17歲時進行,這比之前的指引提早了約一年時間。該會承認降低有關年齡有潛在風險,但表示不讓孩子及早接受治療是不道德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

但有一些人士,包括來自跨性別治療的社群,批評一些診所太快為處於性別存疑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可逆轉的治療。[4]

有媒體在2022年7月18日報道,在美國成立、反對中傷性小眾的組織GLAAD發佈2022年的社交媒體安全指數,發現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TikTok等傳統社交媒體均不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社群,並指LGBTQ+群體在上述社交媒體中並不安全,但社交媒體MollyTommy則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給予支持的在線群體。

根據該報告,有84%的LGBTQ+成年受訪者表示,由於他們經常遭受憎恨和迫害,社交媒體上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來防止歧視、騷擾或虛假信息。[5]

2022年7月15日,一名美國的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拜登政府將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擴展至LGBTQ的學生和工人。2021年,有20名來自不同州的州檢察長對兩個聯邦機構(教育部和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提出訴訟,要求他們解釋兩條法令:一條是「1972年教育修正案第九條」,這條法令在美國民權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禁止收取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和活動有任何性別歧視的措施;另一條是「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條」,該條法令則禁止僱主基於種族、宗教或性別而對工人作出歧視行為。

事緣是2021年,上述兩個聯邦機構依照美國總統拜登的指引,指第九條和第七條提供的保障應擴展至同性戀和跨性別者,並在工作場所和學校強制執行有關措施,例如公司和學校不能拒絕跨性別者使用符合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以及學校須允許學生參加符合其性別認同的運動隊伍,至於受聯邦政府經費資助的學校,有責任調查學生因其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遭受性別歧視或性騷擾的事件。

來自20個州的州檢察長稱,政府侵犯了各州監管其公共工作場所和學校的權力。他們還表示,政府違反了聯邦法律,因為它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沒有遵循適當的程序。

拜登政府辯稱,這些規定與最高法院於2020年的一項裁決一致,該裁決裁定民權法案第七條是禁止僱主因僱員是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而解僱他。政府更要求法院駁回訴訟,部份原因是政府尚未開始執行有關的指引。

法官Charles E. Atchley否決了駁回訴訟的要求,並發出初步禁令,令拜登政府的指令暫時無法執行,Atchley指未來上訴法院或最高法院將就訴訟作進一步的判決。[6]

2022年7月14日,有報道指監督美國蒙大拿州立圖書館的委員會拒絕接受新設計的標誌,因為有一名成員說新標誌的主要特徵——棱鏡——讓人想起彩虹LGBTQ驕傲旗,她認為這會引發政治風暴。委員會在較早前已投票否決使用新的標誌。[7]

明光社

來自澳洲欖球聯賽的球隊Manly Warringah Sea Eagles的七名球員,拒絕參加在2022年7月28日舉行的一場重要賽事,因為他們被要求穿上「同志驕傲」的球衣,該球衣印有彩虹條紋和配上彩虹衣領,以表示支持LGBTQ+參與體育運動項目,這七名球員表示球衣與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產生衝突。球隊教練尊重球員的決定,並且為到沒事先與球員協商而造成的後果表示抱歉。[8]

俄羅斯議會於2022年7月18日採取行動,再次收緊有關LGBTQ權利及關係的討論空間,議會正在推動一項新法案,以擴闊2013年通過的禁令範圍,該禁令是有關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推廣非傳統的性關係」。新法案將禁止以正面或中立的態度公開討論 LGBTQ關係,以及在電影院中播放任何LGBTQ電影內容。[9]

2022年7月15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入稟歐洲聯盟法院,對匈牙利提出訴訟,歐盟委員會認為匈牙利的一項法律會令LGBT人士遭到歧視,另外亦因該國拒絕為Klubradio廣播公司——一間常批評政府的廣播公司更新牌照而興訟。匈牙利司法部長Judit Varga表示:「無論歐盟成員國以任何方式,都影響不到匈牙利以國家本身的身份,自行決定去保護兒童的權利。」[10]

2019年,波蘭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決議,宣佈自己擺脫了「LGBT意識形態」,稱自己的地區為「非LGBT」區,這是源於自由主義者和宗教保守派發生衝突,後者視爭取同性戀權利會對傳統價值觀產生威脅,故設立「非LGBT區」,他們的原意是要禁止LGBT人士在學校裡,推廣同性戀和性小眾的身份。波蘭人權監察申訴專員為此向波蘭的法院提訴,原審法院裁定相關的地方政府必須廢除九項決議。公訴人方面的機關、極端保守的智囊團和相關市政府隨後對有關判決提出上訴,2022年6月28日,波蘭的上訴法院駁回其中四項上訴。[11]

2022年7月9日,東正教的美國大主教Elpidophoros私訪希臘期間,在雅典附近,為到同性戀者兼時裝界名人Peter Dundas及其伴侶Evangelo Bousis通過代孕母所生的兩名子女洗禮。希臘東正教神聖議會表示,將向美國教會領袖、世界東正教基督徒的屬靈領袖,及身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普世牧首Bartholomew發出投訴信。希臘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同性聯合。[12]

2019年2月14日,日本各地有13對同性伴侶分別向大阪東京、名古屋和札幌地方法院提訴,他們認為現時的《民法》、《戶籍法》等規定拒絕同性婚姻,是違反了日本憲法保障的婚姻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之原則,他們向日本政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非政府組織「日本全民婚姻組織」(Marriage for All Japan)集結律師和專家協助原告。同年9月,九州的同性伴侶也加入原告行列,向福岡地方法院提訴。

2021年3月17日,札幌地方法院裁定日本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違憲,指它違反了憲法第14條「法律下的平等」原則,同時駁回總額600萬日圓(約34萬港元)的索賠要求。但日本大阪地方法院於2022年6月20日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合憲,提訴的三對同性伴侶因而敗訴,原告的律師團於同日表示他們會提出上訴。至於東京方面,東京地方法院將於11月公佈判決。[13]

2022年6月14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因為迪士尼動畫電影《光年正傳》(Lightyear)有女女接吻片段,已被14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地區拒絕上映,它們包括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自治區、卡塔爾、沙地阿拉伯、敘利亞、阿拉伯聯合國、印尼和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監管機構在6月初宣佈禁止放映這部電影,因為它「違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媒體內容標準」。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印尼,則宣稱沒有禁映《光年正傳》,「但建議電影持有者考慮印尼的觀眾,因為LGBT的接吻的畫面在印尼仍被視為具有敏感性」。馬來西亞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則指出,若電影沒經過刪減,就不會在該國放映。此外,中國當局亦要求迪士尼刪減電影中女女接吻畫面,不過有關要求遭到迪士尼拒絕,這部電影也不會在中國上映。據了解,迪士尼拒絕任何剪輯,打算在所有市場「依照原樣」讓電影上映。[14]

2022年7月16日,數千名韓國人參加了韓國首爾市中心的LGBT活動,有參加者戴上了六色彩虹面具或高舉彩虹旗幟,而與此同時,與該活動地點只相隔一條馬路的首爾露天廣場,至少有15,000基督教和保守團體的人士聚集抗議。其中一名參與抗議的人士為大學教授,他表示是為了孩子們健康的性道德而抗議。[15]

(資料截至2022年8月17日)


[1] Joe Hernandez, “The world swimming body effectively bans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events,” npr, June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6/19/1106173020/swimming-bans-transgender-women;https://www.dw.com/en/fina-restricts-participation-of-transgender-athletes-in-womens-competitions/a-62184518;Steve Keating, “No perfect solution to transgender issue, says USOPC,”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o-perfect-solution-transgender-issue-says-usopc-2022-06-23/;〈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 “Transgender athletes barred from international rugby league,”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2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sports-australia-rugby-swimming-league-a7a87cd2b873d8a7d6fc6d8cc303a166;〈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3]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female contact rugby in Ireland,” Reuters, last modified August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transgender-women-banned-female-contact-rugby-ireland-2022-08-10/.

[4] Lindsey Tanner, “Trans kids’ treatment can start younger, new guidelines say,” CTV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ctvnews.ca/health/trans-kids-treatment-can-start-younger-new-guidelines-say-1.5947894.

[5] “Report finds bi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not welcoming to LGBTQ+ Users while MollyTommy provides a supportive online community,”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press-release/newswire/business-media-social-media-discrimination-gay-rights-131ca2c033ff515cf0cb0815a8cd806d.

[6] Ava Sasani, “Federal Judge Temporarily Blocks Enforcement of L.G.B.T.Q. Protec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7,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22/07/17/us/judge-blocks-biden-lgbt-student-rules.html; https://regular-articles.com/federal-judge-temporarily-blocks-enforcement-of-lgbtq-protections/.

[7] Amy Beth Hanson, “Montana rejects library logo over similarity to pride flag,”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3,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education-montana-tammy-hall-aafb46f325fe000a120958c05a234097.

[8] Euronews with AP, “Australian rugby players refuse to wear Pride jersey for ‘religious reasons’,” euronews, July 26,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26/australian-rugby-players-refuse-to-wear-pride-jersey-for-religious-reasons.

[9] “Russia mulls expanding ‘gay propaganda’ law, cuts ECHR tie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8,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putin-gay-rights-vyacheslav-volodin-279478d36a87cebaab31b1e70a97303b.

[10] Gabriela Baczynska and Charlotte Campenhout, “EU executive will sue Hungary over LGBT law, radio broadcast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eu-commission-sue-hungary-over-anti-lgbt-law-politico-2022-07-15/.

[12] “Greek Church protests baptism for children of celebrity same-sex paren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19/greek-church-protests-baptism-for-children-of-celebrity-same-sex-parents.

[13] 劉俞妗:〈日本婚姻平權運動重挫!大阪法院關鍵判決:「不承認同性婚姻」並不違憲〉,風傳媒,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9864?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14] 中央社:〈女女接吻也不行?皮克斯新作《巴斯光年》傳遭14個國家地區禁止上映!〉,風傳媒,2022年6月19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80651?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德國之聲:〈「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電影《巴斯光年》因「女女接吻情節」遭14國禁映,中國要求刪減畫面遭拒〉,風傳媒,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4378718?kw=%E5%90%8C%E6%80%A7%E6%88%80&pi=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31日)。

[15] Dae-Woung Kim and Yeni Seo, “Thousands take part in Seoul LGBT festival, protesters r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ousands-take-part-seoul-lgbt-festival-protesters-rally-2022-07-16/.

世上可有肥美人?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9/05/2022

在「大家歸瘦」大行其道的今日,肥可以是美嗎?一個電視台「另類」選美節目《肥美人》,叫大家再次認知何謂「肥與美」。其實何謂肥?肥與美有何關係?你真的是肥胖嗎?由肥胖是「罪」,衍生出種種減肥的討論。其實,如何才能好好減肥,保持身體健康?

論到肥與瘦,坊間裡當然有很多標準和看法。不過,我們還是先從《說文解字》入手吧:肥是「多肉也。从肉从卩。」[1] 肥的本義為胖,脂肪多,與瘦相對。而肥也有厚實、茁壯的意思,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人足踐踏之乃佳。踐者菜肥。」當中的「肥」就是指菜生長得厚實、茁壯。肥也可以解作厚重、豐富,如《戰國策.秦策四》:「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當中的「肥」就有豐富的意思,即豐富地(多多)施行仁義。而除了對於人的描述外,「肥」同時也表示土地肥沃及使土地肥沃,就如《荀子.富國》:「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以及「掩地表畝,刺屮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這些都是指到土地的豐美。連帶與肥相關的詞語,如「肥美」(富裕充實)、「肥缺」(報酬優厚的職位)等,都帶有美好的意思。[2]

相對地,瘦字在《說文解字》有如此解說:「瘦,臞也。从疒,叜聲。」[3] 瘦的本義為肌肉不豐滿、脂肪少,與肥相對。瘦也會用來表達細小,如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種麻》:「截雨腳即種者地溼,麻生瘦」,當中的瘦便有細小的意思。同樣地,瘦也表示土地瘠薄、不肥沃,如唐代詩人杜甫寫的〈秦州雜詩〉之十三:「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瘦也表示消損、減少,如杜甫寫的〈無家別〉:「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而由瘦而起的詞語,如:瘦弱(消瘦而衰弱)、瘦削(消瘦、肌肉減削)、瘦骨嶙峋(瘦到骨骼突出可見)等,當中意境真是十分淒涼。[4]

由此看來,今時今日以「瘦」為美的審美觀,在古代中國並非如此,起碼可以說:肥胖並不是一種劣勢,反而讓人嚮往。這可能因為在古代社會中,食物供應既不豐足,亦不穩定,人的死亡率也很高,有著肥胖的身體,就像代表著強壯,富有,豐衣足食。事實上,就如生於唐代,有著中國「四大美人」美譽的楊貴妃,據史籍記載她也是身材豐滿的,參選今天的《肥美人》選美,絕對是冠軍級大熱。而論到婚姻,傳統智慧認為豐滿的女士「好生養」,胖人比瘦人又會更受歡迎(起碼在不少長輩眼中如是)。

然而,在中國傳統裡,瘦/秀美也是有人欣賞的。有名句這樣描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兩位侍妾樊素和小蠻:「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5] 這裡說小蠻的腰肢如楊柳般纖細,這反映了肥美以外,纖細靈活的腰肢在當時也備受讚譽。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當中也提到與詩人一起的青樓女子「楚腰纖細」,反映當時的一些審美標準。由北宋、南宋、到明清時期,同樣欣賞這楚楚可憐的姿態,當中又以將女士纏足,使她們走路時扭扭擺擺,弱不禁風的病態美文化,尤其禍深。

明光社

而對於執著「纖腰」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春秋時期的楚靈王了,上文提到的「楚腰」,正是指楚靈王愛好細腰女子。楚靈王是春秋時代有名的暴君,窮奢極欲之餘、又有十分特殊的喜好:他很喜歡人有著纖瘦細腰,後來就流傳了為得楚靈王的專寵,妃子宮女們努力節食減肥,為了瘦出小蠻腰,有宮女甚至吞下布帛,為著能縮胃節食,類似的節食減肥方法在今天也有,可說是穿越古今,[6] 純粹為了追求瘦而這樣減肥,實在是慘無人道。然而這可是天大的誤會,記載此事的《墨子.兼愛中》寫到:「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楚靈王是希望男士大臣們細腰,和女性審美其實沒有甚麼關係。而或許正因為人人餓得瘦弱昏昏,人心思變,這位楚靈王結果被推翻,不得善終。

肥瘦之爭,其實也見於我們的信仰中。大家熟悉的「七宗罪」(Septem Peccata Mortalia),其中一項,就是暴食了。但同一時間,在《聖經》中,肥甘又是祝福的標記,如約伯記三十六章16節:「神也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不狹窄之地;擺在你席上的必滿有肥甘。」詩篇三十六篇8節:「他們必因你殿裡的肥甘得以飽足;你也必叫他們喝你樂河的水。」都是豐豐富富,滿有福樂的。

其實,討論肥與瘦的問題,恐怕直到世界的末了,也是沒完沒了。或許我們可以打個和,「燕瘦環肥」,大家縱然姿態各異,但是各有各的美,既可是楊玉環一樣的肥美,也可是趙飛燕般的輕盈,以此作為公道的標準,可以嗎?事實上,不論過肥,還是過瘦,都是不健康,過份追求更會變成病。合乎中道,身心健康,就是最美了。


[1] 意思是,肥即「多肉,過份肥胖,就應節食。」

[2] 〈肥〉,「漢語多功能字庫」,2014年7月8日,網站: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肥

[3] 意思是,瘦即「身體輕脂少肉,字形採用疒作邊旁,採用叜作聲旁。」

[4] 〈瘦〉,「漢語多功能字庫」,2014年7月8日,網站: 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瘦

[5] 有說此句的正式出處為唐代孟棨寫的《本事詩.事感》,參:何不秉燭游矣:〈白居易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中小蠻腰指甚麼?纖細的腰?〉,「人人焦點」,2020年12月16日,網頁:https://ppfocus.com/mo/0/co24e5aec.html

[6] 在現代社會,減重手術是對於身高體重指數(BMI)超過40kg/m2,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問題,曾經嘗試過運動和節食,但成效不彰的人士而設。最基本的有放置人造膠水球於胃部以減少食量的胃鏡治療,到大型的胃繞道手術都有。筆者肥胖,也曾以這方法減重,感受良多。白映俞:〈減重手術怎麼做?真的有效嗎?會不會有副作用?(懶人包)〉,「照護線上」,2019年5月17日,網站: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9/05/bariatric-surgery.html

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9/2021

古代奧運,不只運動

四年一度的奧運,因新冠肺炎疫情,史無前例地延遲一年舉行。今屆運動會在疫情陰霾下進行,盛況不再,然而在香港運動員的努力下,取得一金二銀三銅的佳績,令香港人對運動賽事的熱情,又回來了!

明光社

其實,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源於古希臘運動和宗教性慶典。據考古證實,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之間,每四年一度,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奧林匹亞是古希臘時代其中一個祭拜宙斯的宗教中心,而在神廟內,由古希臘的雕刻家、畫家和建築師菲迪亞斯(Pheidias)所作的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1]

現代奧運會提倡「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格言(The Olympic Motto),[2] 很多人認為奧運就是和平的象徵,不應受戰爭、政治、國力等因素影響,但其實自古代奧運會以來,奧運會並不如今日人們所想像的「純潔」。事實上,各個參與古代奧運的希臘城邦,都想奪得奧林匹亞聖地和奧運會的控制權,以受眾希臘人所仰望和得到各樣政治、經濟好處。運動員在競賽項目中取勝雖然只會獲得橄欖枝桂冠,不像今天選手得到金牌和能夠「做業主」,但擁有「桂冠」是無上光榮,城邦會得到相應的聲望(和政治的主導權),運動員會獲得家鄉饋贈大筆金錢。雕刻家更會為勝利者製造雕像,詩人也會為他們譜寫讚歌,流芳百世(至少留傳至今,仍可在博物館找到相關的作品),有形和無形的利益都是十分可觀的。

現代奧運,展現國力?

在「現代奧運之父」、法國歷史學者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的倡議下,於1894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在1896年於希臘首都雅典舉辦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奧運會標榜仿效古代奧運會精神,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可惜的是,在現代奧運會復辦的百多年之間,曾因兩次世界大戰而分別在1916年、1940年、1944年被迫取消,此外在2020年又因2019新冠肺炎疫情而延期過一年。不單如此,在奧運會得以發展後,賽會本身也逐漸成為各國展現國力的角力場所,體現「運動——強國」,宣揚「軟實力」,而並非「運動咁簡單」。

說來諷刺,今天奧運會中很多「理所當然」的經典事物,其實都是自上述「展現國力」情況下誕生的。就如奧運中必備的奧林匹克聖火(The Olympic Flame),已被視為每次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標誌,而點燃聖火的傳統據說在古希臘時期已有。[3] 不過,將奧運聖火構築成觸目的儀式,以及奧運會開幕的重頭戲,則是從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而每屆奧運會前盛大的聖火傳遞活動,更是自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開始,當時官方有提出類似「聖火有著傳承火焰,生生不息」的意思,但有心人都會明白,這其實是當時納粹德國藉著大搞奧運展現國力,宣揚日耳曼民族高人一等的大好黃金機會了。事實上,不論規模、形式、甚至宣傳等方面,柏林奧運都成了現代奧運的經典之作;而以奧運來「展現國力」的風氣,直到今天,還是大行其道。[4]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當奧運會辦得愈來愈有聲有色,相對耗資也日益巨大,到頭來,也使得許多國家不想申辦。情況在60、70年代時尤為嚴重。不過,主辦奧運會例必「蝕大本」的情況,在1984年於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中被成功扭轉了:洛杉磯奧運會在以商業體育營運者Peter Victor Ueberroth的主持下,首次以民間方式承辦奧運會,以5億美元低成本運作下,扭轉前幾屆奧運會巨額虧損,最後更能獲利約2.3億美元,首開奧運會獲利的先河。自此以後,由於證明了奧運也能營利,為主辦的城市帶來相當大的利益,每屆申辦奧運會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但同時也爆出了數起申辦奧運會的候選城市賄賂國際奧委會委員、而國際奧委會委員受賄的醜聞。[5] 此外,奧運和其他國際大型運動賽事(如世界盃、歐洲國家盃等)也變得商業化,在職業化、高度競爭之後,除了使體育原來讓人「強身健體,友誼第一」的精神變質,也帶來比賽作弊,或使用禁藥等相關問題。

奧運五環

奧林匹克五環(The Olympic Rings)由五個互相扣連的環圈組成,它們的顏色為藍、黃、黑、綠、紅,它是由 Coubertin於1913年設計,按他所述,這五個環代表著世界的五個部份。過去有不少資料指奧運五環分別象徵著五大洲,即:藍色代表歐洲;黑色代表非洲;紅色代表美洲;黃色代表亞洲;綠色代表大洋洲。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起碼Coubertin在創作五環時並沒有說過這個意思,很可能是大家想當然以為是這樣。[6] 這樣因顏色引發的小誤會,本來無傷大雅,但在今屆奧運,香港隊因為球員球衣的問題而鬧出風波。[7] 此外,國際奧委會要求中國奧委會就運動員配戴襟章提交報告,亦有選手作出某些有政治含意的手勢而受到關注。看來,想將運動與政治完全分開並不容易。

東京奧運已曲終人散,各運動員不論獲獎與否,都曾經付出許多,筆者想起了提摩太後書四章7至8節所寫:「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感激運動員的付出,為大家帶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賽事。


參考書目:
華遠路編。《奧運百科:百年奧運史話全紀錄》。台北:漢宇國際文化,2005。
馬德安等編。《奧運金牌的故事》。台北:宇河文化出版,2008。
 


[1] 順帶一提,除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遺蹟外,希臘的扎金索斯島(Zakynthos)就是幾年前香港人熱捧的韓劇《太陽的後裔》中,著名景點「沉船灣」的所在地,它也成為了中、日、韓遊客必遊的打卡勝地,也令本來「人氣不高」的奧林比亞再度成為旅遊熱點。

[2] 原來的奥林匹克格言是以拉丁文 “Citius, Altius, Fortius”(更快、更高、更强)三字組成,而在2021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將 “Communiter”(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成為第四個元素,令格言變成“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新口號了。參:“‘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 IOC Session approves historic change in Olympic motto,”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0, 2021, https://olympics.com/ioc/news/-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ioc-session-approves-historic-change-in-olympic-motto.

[3] 在古希臘神話中,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相傳是由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取火種然後帶到人間。傳統上,古代奧林匹克聖火是「由奧林匹斯山上的陽光點燃」,再由傳遞者步行傳遞到奧運會會場。現代奧運的聖火則是在奧林匹亞遺址中以凹面鏡聚光點燃,然後展開火炬傳送旅程。

[4] 事實上,初期的幾屆奧運都只是以「世界博覽會」附設的形式舉行,加上其業餘性質,參與的國家並不如今天的包羅萬有。

[5] 2004年8月4日,BBC節目《廣角鏡》(Panorama) 製作的〈聖火下的交易〉(“Buying the Games”)揭發了有關爭奪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國際奧委會成員被指受賄的醜聞。參: “Buying the Games,” BBC News, July 29, 2004, http://news.bbc.co.uk/2/hi/programmes/panorama/3937425.stm.

[6] “Who created the Olympic rings symbol?,”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ttps://olympics.com/ioc/faq/olympic-symbol-and-identity/who-created-the-olympic-rings-symbol.

[7] 〈【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2021年7月26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015758/【球衣風波】遭市民狙擊促向伍家朗道歉%E3%80%80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疑刪FB專頁

從創傷到復原

李耀基醫生 |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先後任職於聯合醫院、葵涌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等精神科部門。在不同精神科相關的範疇,如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成長,以及各種心理治療有較大興趣及有較多涉獵。曾有十多年時間在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服務。
05/11/2020

引言

最近一年多在香港人的生活裡,「創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從2019年6月開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觸發的武力衝突及人際關係撕裂,以至新冠肺炎所引起恐慌、不安及憤怒等情緒,都叫大家關注到巨大壓力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其實,近年在精神心理學上對於「創傷」及「復原」都有不同層面的治療理論以至臨床研究,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甚麼是精神上的「創傷」?

在精神醫學層面上,和創傷有最直接關聯的診斷,就是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指人在遭遇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問題。這些壓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身體性的傷害、以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等。其中主要症狀包括:

  1. 創傷經驗再體驗:在創傷事件過去後,當事人可能會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又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因而再度感到受創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是「侵入性」的,愈不願意想起反而愈會想起。
  2. 過度警覺:當事人會持續處於「非必要」的警戒狀態,這會使得人變得無法專心、易怒、失眠、焦慮,嚴重甚至會有衝動的自我傷害行為。
  3. 逃避及麻木:有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4.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如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等等的情況。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精神醫學界開始重視PTSD這問題,也正式將之成為精神醫學診斷。初時,大家的焦點主要在退伍軍人身上。當他們在戰場上經歷了很多命懸一線的場面,長期處於生死未卜的恐懼及壓力之下,在退伍回國之後會有機會出現PTSD症狀。(如大家有看過一些80、90年代荷里活有關越戰的電影,你會發現當中其實是有很多關於PTSD症狀的描述。)其後,大家也發現在一般生活中,如果遇上非常暴力的攻擊、威脅的時候(如性侵犯、暴力虐待、對性命有威脅的意外等等),當事人也有機會出現PTSD的症狀。

 

PTSD症狀背後的心理因素

和其他精神科疾患一樣,大腦功能失衡和心理壓力是同樣的重要以及是互相影響的因素。但在這裡我會將重點放在心理的因素上面。

如之前所述,受創傷所影響的人,在經歷創傷之後,會在一般被視為「正常」及「安全」的環境下,突然「入侵性」的重現那和創傷經驗相關的體驗感覺。如腦中浮起當時的畫面、聲音、氣味以至重新感受到當時的情緒等等。由於那創傷經驗對於當事人來說,是極其痛苦的事,所以那「親歷其境」般的體驗是極其可怕的。而且,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自己極力想制止的感覺,會令人產生一種「我是否失控了」的恐懼。於是,當事人自然地想重新掌控自己的感覺,減少不安。而當中「逃避」有關創傷的環境提示,以及提高自己對「危險」的警覺性,都可令當事人得到短暫的心理紓緩及安全感。而極端一點的,當事人更可以在無意識之中進入了一種「麻木」甚至「解離」(dissociation)的狀態:一個清醒但沒有了相關感覺的狀態。這樣,當事人可以短暫減少那些和創傷經驗相關的傷痛。

我們人類的記憶不像電腦硬盤(hard disk)一般,對事情平鋪直敘地如實記錄下來就算。情緒因素對於我們大腦的記憶系統是有著重大的影響的,大家試試回憶上星期你生活中發生過甚麼事情,而當中附帶著比較強烈情緒的事情(包括:喜、怒、哀、樂、憎、惡等),是比較容易被記下來的。

如此一來,可怕的「創傷經驗再體驗」出現的其中一個主因,是因為創傷經驗相關強烈情緒會加深了那創傷的記憶。所以,此「體驗」出現在有深刻創傷經歷的人身上的機率是非常之高的。問題在於逃避、過度自我保護、麻木以至解離的反應,全部都是以否定或漠視相關情緒的方向去處理那痛苦感覺,阻止大腦去重新整理那些相關的感受及記憶。那麼,那些恐怖記憶只會愈來愈牢牢地和那創傷不安的感覺糾纏在我們大腦中。因此,「創傷經驗再體驗」也不會停下來,甚至只會愈來愈頻密及強烈。

如果,那和創傷經驗相關的情緒不單只是危及自身安危的失控感覺,而更加上一些令當事人更難堪的感受,如:性侵受害人的羞愧感,或退伍軍人對於同袍受苦陣亡的內疚自責,也會令人更傾向用各種逃避的形式去處理創傷問題,因此更容易出現嚴重的PTSD症狀。

有很多不同類別的心理治療都可以治療PTSD,但在主流及有實證數據支持的學派裡,如何重整當事人的創傷記憶及相關情緒,都會是治療的一個重點。

 

累積性創傷和情緒病的關係

討論過人在面對巨大危機的創傷,因此可能出現的變化以至特徵之後。我們現在將焦點放回在日常生活的情況上面。

精神科有一簡化的類比去了解壓力與情緒健康的關係,叫做壓力—脆弱模式(Stress-Vulnerability Model)。

如果將大腦健康地承受壓力的接受能力看為一個容器,而壓力就是加進去的水。巨大的壓力(超大量的水)能超出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令我們產生相關的情緒症狀(容器滿瀉了)。而容器的容量決定於本身的設計(在遺傳學、基因和情緒病相關的因素),也要看容器裡有多少之前遺留下來的雜物(早期成長中心理上所受的傷害)。而容器的容量愈少的話,少量的水即可引致滿瀉的狀況。所以,遺傳因素以及早期成長上傷害也可令人在面對相對較輕的壓力下引發起情緒病症狀。

在大腦結構來說,杏仁核(amygdala)是其中一個主要和控制情緒相關的地方。在早期兒童成長階段,外界環境以及和身邊親人的情緒互動、刺激,會影響大腦發展的方向。而在這關鍵成長階段出現了過多壓力性的情緒刺激,如:突如其來的分離,情緒上的需要被漠視(emotional neglect),虐打(physical abuse),欺凌(bullying)等等,都會令到杏仁核以及相關的大腦組織在這些的壓力之下,發展出過度活躍的情緒管理系統,以致成長之後的大腦會對壓力出現「過敏」反應,因此有較大的機會出現情緒病症狀。

而且很多時候,這些成長期的過度壓力都不是一次性的。反而傷害更大的是長期暴露在如此不合適的情緒刺激之下。

或者你會問:誰人成長期中沒有壓力?那麼我們是否個個都有情緒病?當然,情緒病的確可以找上我們每一個人。但同時,我們也要再明白多一個概念,幫助我們去了解如何平衡壓力創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那就是抗逆力(resilience)。

之前提過,幼年時所承受的心理創傷,可令大腦內杏仁核及其相關組織產生過敏反應,因此成年之後會有比較高的機會出現情緒病。但其實大腦運作,在某程度上和身體其他系統如何應對外來攻擊以及壓力,有著相類似的地方。

身體在遇上病毒細菌入侵的時候,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有了抗體,之後再遇上同樣的病毒細菌時,我們就有能力抵抗它們,保持身體健康。那就是我們對病毒細菌的「免疫力」。但如果那病毒細菌是大量的侵襲的話,又或者它們有著非常強大的殺傷力,超出我們身體免疫系統的承受能力的話,在抗體出現之先,病毒細菌已經可以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甚至會令我們死掉。所以在生病時候,適當的照顧以及相關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捱得過病毒細菌的侵襲,我們之後便會有更強的免疫力。

這就像英諺所說“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意即「沒有把你殺死的東西,會讓你更強壯」。

但最重要的是,這必須是在死不掉又或是沒有造成嚴重傷害的情況之下,才有後話。

創傷的壓力就像病毒細菌一般入侵我們,分別在於,精神上的壓力能摧毀的是我們大腦對創傷性壓力的防禦能力。但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良好的精神健康基礎,而且在創傷性壓力出現的時候,能夠有合適的處理以至治療,捱過了壓力之後,我們往往可以擁有更佳的精神「抗逆力」。有學者稱之為壓力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或者你會問,最好的處理是否叫人在成長期間都避免所有創傷性的壓力?

我想,我們的世界並不完美。我們可以盡量減少一些嚴重的人為悲劇,但有很多的壓力來源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如:親人生病、離世、意外、以及人際關係的問題等等。所以,學會如何合適地處理壓力可能引致的傷害,從而建立起精神上的抗逆力,便至為重要。

在討論如何「正面」處理壓力引起的情緒問題及建立抗逆力之前,先回顧一下之前討論過的東西:

1. 從PTSD的症狀去認識情緒創傷的特徵。

2. 「創傷經驗再體驗」的概念,創傷情緒記憶的形成及當中可能出現的惡性循環。

3. 成長期出現的累積性的情緒壓力性創傷和情緒病的關係。

4. 精神抗逆力的概念。

在此容我作一個概念性的小結:壓力引起的創傷是一個「情緒」問題。

不知道你看到這裡,會否奇怪我為甚麼要強調這「阿媽係女人」的所謂概念?原因是:否定及逃避情緒相關的問題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我們「知道」有情緒需要被處理,但我們未必「相信」那是重要的事,更可能我們不「覺得」需要那麼認真去處理,又或者我們不「想」去處理。

所以,如果要認真地面對「從創傷到復原」這個課題,我們必須要明白(在頭腦上的認知以至到心裡的接受及重視)處理及面對和壓力相關的情緒的重要性。

最近,有一個叫「加速體驗性動力學心理治療」(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AEDP)的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對我在精神治療上有著很深刻的影響。當中有一個概念:情緒變化三角地帶(Change Triangle),我會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情緒變化三角地帶,顧名思義,當中有三個元素:核心情緒(core emotions),壓抑性情緒(inhibitory emotions)以及不良防禦機制(maladaptive defense)。

核心情緒包括了一些在心理學上被視為普遍的情緒(universal emotions)的東西,如喜樂、憤怒、討厭、哀傷、害怕、興奮等等。它們是「必然」也「必需」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universal的意思)。但我們會傾向避開那些所謂「負面」的情緒及否定它們的重要性。(如果你這刻聯想到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那就對了。之後我會以這電影做例子去討論情緒變化三角地帶這概念。)

如果,我們無法適當地宣洩及處理這些核心情緒(尤其是那些所謂負面的情緒),當中情緒能量就會轉化成壓抑性情緒: 如羞恥感(shame)、內疚感(guilt)及焦慮(anxiety)等等。這些壓抑性情緒通常都會令當事人產生更難受的感覺。

於是,我們就有機會進到不良防禦機制的狀態,去防禦這些太難受的壓抑性情緒,如:逃避、麻木、過度自我保護行為、轉移視線等。

合理地宣洩及處理核心情緒讓人得到真正的精神健康狀態以至抗逆力(心靈開放及放鬆的狀態open-hearted state)。反之而言,核心情緒被過度壓抑的話,情緒能量便會走向壓抑性情緒那方向。那是一個「掘頭巷」。久而久之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垃圾」便可構成很多問題。

在電影《玩轉腦朋友》中,住在主角Riley 腦袋裡面的角色阿樂(Joy) 認為她是Riley最重要(甚或是唯一需要)的情緒。她不容許阿愁(Sadness)去觸碰任何一個在Riley腦袋裡面的記憶球,那代表著「健康的人是不應該有著哀傷記憶的」這觀念。同樣地,其他的情緒角色如阿驚(Fear)、阿憎(Disgust)及阿燥(Anger)都是被邊緣化的。

試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否都有傾向覺得「開心快樂」是唯一對我們重要或有用的情緒呢?「唔好喊啦!喊都冇用㗎!」「發脾氣係解決唔到問題嘅!」「乜都驚,你冇用嘅!」這些句子是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以至在我們心中)經常出現?

之後,Riley面對搬家轉校所引起一連串的問題:她哀傷,因為她失去了朋友及她喜愛的冰球運動;她害怕,因為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及生活習慣;她不滿,因為爸媽在搬家安排上有很多不妥當、遠差於預期的地方。但在阿樂主導的腦子裡,這些情緒都是不被容許的。Riley在眾多交雜的情緒中產生了無力感及焦慮。之後,有些感覺不見了(故事中阿樂及阿愁意外地離開了控制室),而在其他的情緒也失去了平衡之下,Riley進入了一個「抽離」的狀態:沒有了平衡的感覺,失了控的她做出了一些失常的行為。

在面對現實生活壓力之下,「負面」情緒是必然會出現的。缺乏面對、整理情緒的方法及能力的話,情緒能量就會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上走向壓抑性情緒及不良防禦機制的方向,最終只會產生更多更大的問題。

經過一輪冒險之旅,阿樂和阿愁終於安全地回到控制室。阿樂明白到阿愁(及其他的情緒)對於Riley都是同樣重要的,於是她讓阿愁去處理那些記憶球及控制台(意味著哀傷是被容許、被接納及被視為有用的)。Riley哀傷感覺回來了,她在這哀慟推動之下從那「抽離」的狀態走出來。對爸媽的真實情感叫她放棄了離家出走,回到家中面對爸媽,哭訴自己的問題。在傷心哭聲之中,爸媽明白了Riley的感受,而他們也願意分享自己在面對當下困難的情緒及想法。在此過程中,回應及肯定了Riley不同的情緒。之後,療癒出現了。Riley眼淚中夾雜著笑容,大腦的記憶球變成了七色,控制室的儀器性能也因此而進階了,變得有能力去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及情緒。阿樂在七色的記憶球中,更發現了Riley曾經因為輸掉比賽而傷心痛哭,但也因此加深她和朋友的關係,帶來了喜樂。哀傷和喜樂(以至到其他的「正面」「負面」情緒)其實是可以(也是需要)共存的。

我們要明白每一個核心情緒都有用、也都重要。「害怕」叫我們逃離危險。「憤怒」保護我們免遭羞辱,給我們力量去抵抗不公的事情。「厭惡」讓我們避開有害之物。「哀傷」給我們機會去改變、成長及去學習包容。壓力其實也可以給我們每一個帶來像Riley一般的成長契機。其中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接納、明白及回應我們每一個情緒。而同時,身邊人能否保持著開放的心,去聆聽、理解當事人的分享,以至感同身受的去體諒當中的感受,給予合適的支持,也是極為重要的。在不同的情緒都被合適地回應時,情緒及相關記憶便有會被重整,更複雜的情緒也能被處理。

學習和不同的情緒去相處,建立起成熟的情緒調節機制,我們便能「從創傷走到復原」。

在電影裡,主角們在這歷險旅程中一起努力,最後大團圓結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從創傷到復原」都是一個像歷險一般的過程。但在現代都市生活的快速節奏影響之下,我們很容易會想走捷徑,希望用最少的時間及心力,從而得到一些所謂「情緒處理」的效果。那麼,「壓抑」、「逃避」、「否定情緒」等等的不良防禦機制就大派用場了。但之後,我們不知道會有多少因為壓抑性情緒而產生的「情緒垃圾」被遺留了下來,隨時隨地的回到大家的面前,因此產生更多更大的問題。

 

結語

在有限的篇幅之下,以上分享的是我對「從創傷到復原」這課題的一些看法。當中很多地方,如處理不同情緒問題上的細節和技巧、一些其他和創傷有關的心理治療學說及理論、以至現今醫學在大腦成長的知識等等,也未能在此一一詳述。但我希望藉這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相信是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方向及知識,讓大家可以更得力地面對近日我們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壓力可以排山倒海地湧向我們的時代。

疫情中創造美好的親子回憶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  編輯﹕謝芳
10/08/2020

「但是一切管教,在當時似乎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些經過這種操練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來,就是義。」

《聖經新譯本》希伯來書1211

 

在新冠病毒仍然肆虐的日子裡,教育局宣布「就算按原先擬定日期展開新學年,面授課堂和校內活動都會暫停,直至另行通告。」[1]這些消息,代表著孩子在短時間內不能重回學校上課,留家學習和生活的漫漫日子似乎已成了常態,活潑好動的小人兒困頓在小小的空間,對家長們來說,每分每秒都是「充滿挑戰」。然而,父母如果能夠正面對待這段必經的時間,每步與孩子一起渡過,必能建立他們的健康、時間管理及自理能力的同時,更能令家庭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一起建立健康體魄

面對城裡出現的第三波疫情,雖然小孩子留家抗疫是最理想的,可減低外出感染到病毒的機會,但卻有其他的情況出現。根據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兒童比平時日均多吃了一餐,而且增多了糖分飲料和垃圾食物的攝取量;而且還會每天多睡了半小時、多花5小時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但是運動量卻每周減少3小時,令專家擔心小朋友在疫情過後,肥胖率會提升。[2]

 

如想改善上述情況,家長們在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及時間管理上都要多加留意。我們知道,許多油炸烘焙零食都含有反式脂肪,如:蛋糕、餅乾、炸薯條、西多士等,長期吃會影響血管健康,所以應減少吃零食,並以健康食物代替。

 

同時,恆常與孩子一起在家動起來,既可以放一放「電」,亦可以借運動保持身型,很不錯!衛生署有網上資源「幼營喜動校園」介紹親子體能遊戲,[3]讓家長學習與幼兒及小童一起在家玩,能訓練幼兒的肢體肌肉力量、手眼協調能力、平衡力及伸展能力,也可將家中物品活用成為遊戲物資,對孩子來說是不錯的體驗,遊戲不必買玩具,快樂是一家人一起玩就能擁有。

 

另外,每年八月初康文署都會舉行「全民運動日」,今年於網上舉行,有不同的示範短片和健體運動,亦合適一家大細一起跳跳玩玩。

 

共同訂立時間表

有關時間管理方面,原來有教育機構在今年6月,曾對四百多名幼稚園及小學生家長進行過訪問,結果有八成家長表示「無時間管教」,亦有家長削減或完全取消孩子參與的興趣班。[4]雖然明白孩子要終日留在家中會感到沉悶、無聊、空虛,甚至易激怒,但家長又不知道可以如何安排他們的時間,真是兩難的局面。

 

有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學習時間表,雖不用上學或外出上興趣班,但也讓他們過回有規律的生活。[5]雖不致每個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都是「困獸鬥」,但如能按孩子的喜好、能力,為他們訂下每天的時間表,大家有了一個「目標和共識」,一起按著做,也比較容易。

 

培養自理能力

除了功課,也建議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例如跟父母一起做家務,如收衫、摺衫、準備食物、煮食等,逐步逐步教,耐心地讓他們嘗試,從而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亦可在當中學到自理的能力,而不是在家中被服侍的一位。其實,在家協助日常的運作,如清潔、煮食等,亦是學過有規律生活的一種方法。

 

筆者有不少友人在這疫情間多了時間下廚,與孩子一起弄弄簡單的食物,如焗蛋糕、煎班戟。早點讓孩子試試下廚,當一下小助手,不但可以認識不同的食材,讓他們試更多食物、珍惜食物、不偏吃,亦可從為家人獻上愛心料理中,獲得滿足感,鼓勵他們繼續嘗試製作更多不同的菜式。不過,家長在當中切記不要常常挑「說三道四」,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反而應該鼓勵他們做事要有始有終,從旁提醒要小心的地方,先由簡單的任務開始做起,這容易建立起孩子們的自信心。

 

除了打機以外的玩樂

明白沒事做就想打機的心理,為免孩子沉迷,讓電子產品成為「奶咀」,其實可以一起做做小手工,利用家有的物料發揮創意也好;買模型回來砌也好,一家人一起創造好一件作品出來,都可令孩子感到滿足。

 

日子總會地過去,無長時間或短期內,疫情總會有平伏或過去的一天。在此時此刻,一家人平安留家在一起,無論是做做運動、烹調美食或製作手工,如能拍下過程或製成品,一點一滴,也會成為日後回味無窮的美好回憶。

 


[1] 〈【開學安排】教育局公布全港學校按原定日期開學 暫不提供面授課堂轉用網上教學〉,《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202083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713668/(最後參閱日期:2020810日)。
[2] 王淑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長時間留家兒童多吃多睡 5大建議遏止過胖〉,香港012020716日,網站: https://www.hk01.com/%E8%A6%AA%E5%AD%90/49885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96%AB%E6%83%85%E6%9C%9F%E9%96%93%E9%95%B7%E6%99%82%E9%96%93%E7%95%99%E5%AE%B6%E5%85%92%E7%AB%A5%E5%A4%9A%E5%90%83%E5%A4%9A%E7%9D%A1-5%E5%A4%A7%E5%BB%BA%E8%AD%B0%E9%81%8F%E6%AD%A2%E9%81%8E%E8%83%96後參閱日期:2020810日)。
[3] 〈 親子體能遊戲〉,幼營喜動校園,網站:https://www.startsmart.gov.hk/tc/others.aspx?MenuID=110後參閱日期:2020810日)。
[4] 黃穎津:〈新冠肺炎|疫情下學童在家時間增 8成家長:無時間管教〉,香港012020720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50012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96%AB%E6%83%85%E4%B8%8B%E5%AD%B8%E7%AB%A5%E5%9C%A8%E5%AE%B6%E6%99%82%E9%96%93%E5%A2%9E-8%E6%88%90%E5%AE%B6%E9%95%B7-%E7%84%A1%E6%99%82%E9%96%93%E7%AE%A1%E6%95%99後參閱日期:2020810日)。
[5] 〈【停課不停學】疫情下「困獸鬥」與子女增磨擦 心理學家教3招改善親子關係〉,《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2020511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629967/後參閱日期:2020810日)。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0-8-2020

一家大細 露營褪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5/03/2019

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事工和明光社今年主辦的「全城褪網運動」,主題為「褪網運動日 精神又健康」,透過在1月19至20日舉行的褪網露營和遠足活動,讓參加者有機會到郊野親親大自然,過程中可以暫時離開網上生活,感受生活,重連關係。

明光社
明光社

兩日一夜的露營和遠足活動在上水展能運動村展開,由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與基甸事工總監蕭智剛博士主持開營禮。20多個家庭隨即學習紮營和造飯,忙了幾小時處理食住需要之後,晚上大會為他們安排黑夜彩繪(light-painting),生命線探索以及唱歌跳舞營火會活動,還有糖水等宵夜,大家快樂地度過了一個沒有網絡生活的晚上。翌日大伙兒移師大美督主壩,進行親子遠足。

明光社

在遠足露營發燒友的眼中,這些活動非常初級,甚至也說不上是露營,畢竟露營營地有熱水供應,遠足的路線基本上都是十分安全的平路。但整件事的難度在於要一家大細嚴守不上網的規則,即使開著手機也只能用來拍照而不是即時打卡傳相。為了響應活動,活動的籌委也盡量褪網,在不便的過程中,我們同時發現網絡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模式。

另外,「全城褪網運動」於去年11至12月用簡單隨意調查,訪問了1,300多位中小學生,了解他們的上網和運動生活。[1] 結果發現過半受訪者每天上網至少一小時,當中14%受訪者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46%受訪者在家上網沒有任何時間限制;77.9%受訪者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網。

受訪者的運動量亦不足,只有21.6%受訪者每週做運動多於五次以上,39.8%每週只做一至兩次運動。每次做運動多於60分鐘的受訪者只有32.1%,四成受訪者坦言自己的運動量不足。

今年我們的褪網目標是希望孩子可以和家長或朋友一起做運動一小時,並在此期間褪網。調查問及他們有沒有信心做到時,有八成受訪者稱他們有信心或完全有信心做到。將此數據與他們的運動量、上網習慣和受訪者特徵做交叉分析,發現平時上網時間愈短的,運動量也愈高,而年齡愈小的人,便愈有信心達標。

我們認為,褪網日只是給大家一個起點,去輕鬆經歷上網有時,褪網有時,能自由控制網上生活。我們深信只要大家享受當中的自由,自然每天都會騰出一些時間,離開網絡世界,認真與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家人,朋友,面對面,親密的聯繫在一起。(謹在此鳴謝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贊助褪網運動日。)

 

[1] 〈年齡大 運動少 上網時間長 三大主因難褪網 2018-19全城褪網運動 親子大露營暨遠足大行動 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 過上網有時褪網有時生活〉,全城褪網運動,2019年1月20日,網站:http://www.campaignunplug.hk/記者會2019/(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3月11日)。

全城褪網 做運動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1/01/2019

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少年軍訓學校和明光社主辦的「全城褪網運動」已辦了三年,社會上由一開始質疑,以為呼籲人褪網等於呼籲人放棄科技,到今日普遍意識到,沒有褪網時間對人身心靈的影響,可見運動的成效。我們過往舉辦過褪網與家人食飯的活動,鼓勵大家參與一些簡單的活動,享受面對面的交流。今年我們會舉辦一系列的親子活動,期望「全城褪網運動」再進一步,變成全城褪網,去做運動。

上網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香港兒科醫學會和香港兒科基金於去年發起一個關於青少年的調查,發現32%受訪者每天持續上網九小時,54%表示上網已成習慣,同時有65%小學生和69%中學生因為經常上網而感到疲累。調查機構形容:「社會上缺乏鄰里關係,令青少年容易感生活空虛和孤獨……而社交媒體佔據青少年的課餘和休息時間,令年青人只有『線上』生活,沒有『線下』生活,而感疲累。」[1]

香港小童群益會的一項調查亦發現,6至17歲的受訪者在過去七天平均每天坐著或躺著使用手提電話的時間,於上課日為1.2小時,非上課日為1.7小時,當中年紀愈大,用的時間就愈多。相反,他們做運動的時間卻未見提升,進入高中階段,上網時間顯著上升,做運動時間卻顯著下降(表一)。[2]

表一:青少年使用手提電話與參與運動時間比較

明光社

資料來源:香港小童群益會[3]

調查引用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調查的機構發現未能達至世衛建議的青少年,其快樂程度由1至10分計算,只有6.96分,而達至世衛建議的,快樂程度則有7.44分。而在該調查中運動時數達標的受訪者,僅36.9%,顯示大部份受訪者明顯運動量不足。[4]

而世衛建議的水平,並不如想像般難達到,因為中等或以上強度的運動,本來就包括團體遊戲,踏單車,游水,跑步等。要達到建議標準,可參考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的建議,循序漸進,從每週三次,每次12分鐘的帶氧運動開始,在做運動前,配以10分鐘的伸展運動,逐漸延長運動時間,慢慢便可以達到建議的水平。[5]

明光社

在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中,受訪的兒童及青少年大都選擇個人戶外活動(63.8%),其次為團體活動(57.3%),團體遊戲、玩耍(48.3%),個人室內運動(29.1%),家務(21.5%),最後才是遠足、行山等的戶外活動(13.6%)。

該調查亦指出,雖然大部份家長都支持或會安排子女參與運動,但常與子女一起參與運動的人數則甚少。調查又分析阻礙兒童及青少年做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繁忙或健康狀況不好。不過,除了以上原因,我們相信經常上網也會影響兒童在運動方面的發展,令他們沒有動力做運動,或透過運動增進親子和友伴關係。

為此,「全城褪網運動」今年會舉辦更多與運動和親子有關的褪網活動,期望參加者可以有更多與家人一起做運動、溝通和相處的時間。今年1月我們首次獲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贊助,舉辦百人家庭褪網大露營,當中除了包括遠足,晚間還有一起在野外煮食,及營火會時間。

另外露營翌日的遠足活動,同時歡迎沒有參加露營的家庭全家總動員參加,大家一邊褪網一邊行山。我們盼望透過這些活動可以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繫,同時做到面對面的交流,父母還可以與子女一起運動,享受快樂的時光。至於當天未能抽空的朋友,我們也鼓勵你參加全城褪網日,騰出另一天的時間,與家人或好友一起參與戶外活動,既做運動又能遠離手機、即時通訊的束縛,專心與自己想見的人,度過快樂的一天。

褪網運動的一眾籌委期望未來可透過連串活動,讓家長享受與子女一起運動和褪網的樂趣,同時亦鼓勵家長與子女溝通時,放下手機,享受面對面的溝通、分享,經歷上網有時,褪網有時的樂趣。我們誠意邀請大家一同參與,讓社會更健康的使用科技。

 

[1] 〈32%青少年每日online 9小時 部分想做網紅〉,《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7月22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120610/32-青少年每日online%209小時%E3%80%80部分想做網紅(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12月28日)。

[2] 香港小童群益會:〈「運動與快樂」—「香港兒童快樂調查2018」(結果撮要)〉,香港小童群益會,2018年4月2日,網站:https://www.bgca.org.hk/files/bgca/PDF/20180403運動與快樂-香港兒童快樂調查2018%20結果撮要.pdf(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12月28日)。

[3] 同上。

[4] 同註2。

[5] 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及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活力 Keep Fit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貼士〉,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2016年11月,網站: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e/health_pe_ekf.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12月28日)。

追求美麗 更重健康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2012

中國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三寸金蓮大行其道。女孩大約在5至8歲時,便要開始接受纏足。纏足分三個階段,不過,單是第一階段便足以令人痛不欲生。除了腳拇趾,女童的其餘四根腳趾須向下屈曲,並用長布將其包裹,用針線緊縫。且更不必說在第三段緊纏階段,要將整個腳掌的腳骨,用力扭折,使其成為彎弓拱狀,那種痛苦令人難以想像。今天視纏足為異常殘忍的行為,但是當時幾乎是全民響應。原因無他,只要大多數人(特別是男性)都認為小腳才是美,不纏足的女性極有可能成為剩女的時候,纏足便會流行。即使父母多不忍心,為了女兒的終身幸福,都要對女兒施行「酷刑」。

時至今日,這種殘酷的行為已沒有人仿效,也沒有太多人如清代的方絢及辜鴻銘一樣,對小腳有嗜癖。不過,隨時代進步,社會變得愈來愈文明,審美觀也轉變了,但女性為了追求美麗而不惜作出毀形傷身的行為,卻似乎沒有多大改變。

早前在一個以女士美容及潮流為主的節目當中,其中一名嘉賓有以下的見解:「女人一定要穿高跟鞋,不可以穿波鞋,整個人會顯得修長一點,漂亮一點,有儀態一點。」字幕適時地出現:「高跟鞋拉長身形,儀態萬千。」不錯,以今時今日的審美觀來看,絕大部分的人都會同意女性穿了高跟鞋後,她們的身形會看似更修長及更漂亮。只是,大家似乎只看到高跟鞋的「優點」,卻忘記了高跟鞋可以成為腳部變形的元兇。

多年前,美國愛達荷州博伊西市著名整形外科醫生庫格林已表示,接受腳部變形手術的病人中,有87%是女性,而她們腳部的問題,主要來自高跟鞋身上。而大約在兩個月之前,中國的報紙及電視台亦分別報道了一名女子,由於穿了15年的高跟鞋,最後患上了重度拇趾外翻,即使重投平底鞋懷抱,也未能如常走路,如若不想再一拐一拐前進,除了進行手術解決,別無他法。

與現今為了美麗而進行的各大大小小整形手術,如:隆胸、割雙眼皮及削腮骨等相比,矯正腳部變形的手術,似乎不太嚴重。但其實,長期穿過高的高跟鞋,受傷的可不單是雙腳,更可能是閣下寶貴的腰椎、頸椎及骨盆等。所以,偶一為之,在適當及特別場合穿高跟鞋,確是無傷大雅,但若然死守「女性只可穿高跟鞋」這信條,則必須有承受其後果的心理準備。

其實,筆者並不反對人追求美,只是希望各位在追求美之餘,要先衡量每項美容行為如何影響身體的健康,其後果又是否真的值得。希望「你記住你髮膚,會與你慶祝鑽禧」,但願大家有一個又美麗又健康的人生。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0/1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