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經已面世多年,早期出於軍事理由,美國政府一直故意作出干擾,使之未能被廣泛應用,直至數年前才解除有關措施,令GPS頓成一般市民均可享用的先進科技產品。
政府建議修訂版權條例,將版權的概念引入到互聯網中。互聯絡世界向來鼓勵創作、分享,但在法例修改後,大量拼砌、改圖、甚至戲謔式的二次創作將不受保護,亦即只要版權持有人認為任何二次創作的內容在網上發佈而嚴重損害他們的利益,就可以提出興訟。面對這條被一些網民喻為「網絡23條」的新修訂,不少網民,特別是青少年,一就是被迫上街抗爭,一就是放棄所有創作。這不禁令人擔心,香港表達和創作的空間,將進一步受壓。如何在避免侵權和維護創作自由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對於一些根本不涉及商業利益和誹謗,純粹為表達意見、諷刺時弊的二次創作,應該給予更大的空間。
筆者到悉尼旅遊,有幸見識了全世界最大的銀幕,以3D欣賞了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所拍攝到的外太空星系奇觀,以及察看太空員如何修理此望遠鏡的零件。那種恍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實在非常震撼,令人不禁讚歎,這個世上有3D真好,連筆者這一個膽小的普通人,毋須訓練及冒險,也有機會在星際中「翱翔」。那一刻,3D及超大銀幕對筆者來說,真的是「超正」的科技。
你平日會看網民的網評嗎?當你要購買心儀的產品、看一齣戲,或是選擇餐廳時,你會到網上找資料,先參考網友的意見嗎?近日有傳網上人氣網站Facebook,透過公關公司聘請網絡博客,專責在網上留言去打擊對手谷歌,事件曝光後,網客與公關公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惹人關注!
學生時期,少不免以嘲弄取笑老師為樂。女同學的竊語往往是某某男老師是「鹹濕佬」;男同學則較喜歡公開「串」老師。校內的閒言閒語,很少有人會公開地與所有同學「分甘同味」,極其量也只成為幾個同學仔之間「煲電話粥」的材料。但今年5月6日一名官校教師企跳,就揭露出原來該名教師曾於社交網站facebook群組內,被學生公然作出網上欺凌。此事件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最近,民政事務局發表有關規管網吧諮詢文件,文件指出因為現時網吧缺乏監管,以致公眾擔心網吧會成為毒害青少年的場所和犯罪的溫床,故建議必須為網吧建立發牌制度,加以規管。
上周有報業集團因有網民於一香港著名討論區張貼誹謗文章入稟法院索償,結果獲判勝訴,成為本港首宗涉及網上討論貼文的誹謗案例。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原針對印刷媒體而產生,後來引用於互聯網的監管兩年前政府就應否修訂作出諮詢,因着市民十分重視網絡的言論自由,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及後政府似乎沒有探討及關注如何進一步保障未成年人士,不受色情及暴力的網絡資訊影響的問題。以往關於網上刑責的案件,最受關注的主要是一些以裸照要脅受害人;以及涉及版權的個案。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當你每天上班坐車、乘港鐵時,未知有否留意身邊的乘客十居其八、九都是拿著智能手機,全神貫注地點點畫畫呢?甚至有不少家長會以智能手機「湊仔」,安撫小孩子的情緒,使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使用遊戲apps(應用程式)。1
的確,透過智能手機及電腦,我們能緊貼網絡,隨時隨地可以玩遊戲、購物,並知道交友網站裡「朋友」的最新消息,能分秒接觸無窮無盡的資訊;但過度使用者,不單傷及視力和肌腱,甚至會上網成癮,還容易患上焦慮症,影響社交及生活。2
有報導指,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每五宗離婚個案中,就有一宗是因為當事人在Facebook中遇到「舊愛」,繼而再度交往,舊情復熾,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導致離婚收場。當然,硬說玩Facebook就容易離婚是太過武斷了,始終維持婚姻是要雙方努力,以愛去經營,所以肯定不能單怪Facebook的威力而破壞了兩個人的關係。事實上,筆者常覺得好好運用Facebook的正能量,的確可促進「老婆大人」的關係:在Facebook上既可「分分鐘需要你」保持溝通,遇上大家有興趣的議題又可交換意見,就算閒時一個Message,又或一句「你好嗎?」也可叫人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