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早前慳電膽事件,部分傳媒對曾蔭權是否有利益衝突的問題未審先判,同時扮演警察、檢控官和法官角色,由於曾蔭權高調回應,惹來更多的批評,因政府掌握龐大的資源,「理論上」應是強勢,當強者被欺凌,大家覺得他自己有能力處理,加上政府很多施政未能令市民覺得是真正急市民所急,因此,願意出手相助的人不多。不過,遇著受害人是一介小民,情況就絕不一樣,輿論和網上的欺凌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踏進入廿一世紀,電腦及網絡發展極為迅速,青少年的餘暇活動都有所轉變。在眾多的青少年新興玩意中,上網行為是愈來愈普遍。然而,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亦同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見到很多青少年盲目地沉迷於傳媒資訊及網路行為,情況實令人憂心。本文嘗試與讀者一起探討香港青少年沉溺於科網行為的現象、並嘗試探索一些有效的對策、及討論家長應有的角色。
孔子教他的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提醒我們一個人若不懂文化,便難以說出合宜的話;若不懂規矩,就難以在社會立足。
作為廿一世紀的一份子,無論大家是否喜歡,我們都必須承認在新媒體哺育下成長的e世代,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們若故步自封,彼此之間的鴻溝只會越來越闊,最終將難以溝通,無言以對!為了保持對話,我們唯有齊齊學Web。
不過,在投入Web2.0,迎接Web3.0的時候,如何建構和學習尊重網上應有的規矩也是刻不容緩的,但願e世代不會是「失禮」的一代。
作者:唔講,20出頭在職年青人
上網習慣:平均每日在家1-2小時,公司唔計。
我的Web2.0感想:
某天,無意中「聽」到「身旁」的人說:「現在的網上互動模式其實等同一群偷窺狂與一群露體狂在電流中觸碰,有的因大量自由資訊傳導觸電,有的則被謾罵杯葛電擊。」「聽」完後,打了幾隻字:「『你』說的是,不知不覺間『我』也成了一個網上偷窺露體狂。」
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網絡早已由剛開始的「單向」發放資訊的模式,發展到Web 2.0 的互動世界,當中的網誌、討論區、影像分享及交友工具,都讓參與者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上發放資訊,互相回應及溝通。
雖然,互聯網是「虛擬」的地方,但卻是一個公開的地方,已成為網民發表意見,互相分享的園地,而對人的影響,卻是「實在」的。年青一代的網上生活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溝通及分享方式,他們的心態,一方面很願意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及意見,而另一方面亦喜歡和志同道合的網友互相連絡,甚至共同「行動」。
隨著「藝人情慾照」在城中流傳愈來愈廣,影響所及,比起多年前的「陳健康事件」和「巴士阿叔」更為轟動。我們相信此事會對香港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由性倫 理、傳媒操守、互聯網道德與法律問題、到偶像文化、潮流文化等;對年青的一代都影響深遠。就此明光社與播道會港福堂合辦一座談會,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一同探討有關問題,希望能協助大家對此事有多角度的解讀,及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子女沉迷上網,除了會影響學業之外,還有什麼問題?
誤交網絡損友?
上癮打機?
長期睡眠不足?
缺乏運動?......
以上的上網問題,都會影響子女的日常生活,但各位父母有否想過:子女經常上網又缺乏家長指引,會引來對他身體的傷害,甚至做出犯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