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為何不穿鞋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3/03/2025

應該超過20年前的一個片段,相關記憶本應早已淡忘,但竟被世界最有權力的國家領導人,喚醒了這樁「小事」。

當代德語神學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3/03/2025

《當代德語神學:從認信教會到正義和平神學倫理》是一本很有份量的書,作者郭鴻標牧師用了三個安息年來寫這本有30萬字的書,它亦獲頒2024年第十屆金書獎「最佳作品」(學術)。

政策碎片化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3/2025

上個月,香港人最關注的莫過於財政預算案的公佈,財赤之下,很多社會資源及個人福利都受到削減,例如長者乘車優惠,從之前60歲或以上,每程只需兩元,日後改為有上限的每程兩元或全額車費的二折;中小學或幼稚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每年不再獲得2500元學生津貼;未來三年,教資會給予資助大學的經常撥款每年削減2%;超過120間中小型社福機構被削減3%資源;50多間獲得超過5000萬元撥款的大型社福機構,在2

牧養同志信徒須知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教會要拒絕罪,但要接納罪人,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但當論到同性戀時,教會往往高舉真理,忘卻上帝的恩典,令教會和同志朋友的關係會落入對立的局面。其實教會中不乏尋求信仰的同志朋友,因此,牧養同志是今天教會不能迴避的課題。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3/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回味好電影之《正義迴廊》 法庭是否呈現真相的舞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3/2025

好電影應該細細回味。早前本社邀請了王礽福先生於網上講座中分析《正義迴廊》,該片曾於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16項提名,並勇奪新晉導演及最佳剪接兩個獎項。電影改編2013年轟動一時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電影的拍攝手法特別,疑犯行凶、受傷、傾談等鏡頭,時有律師和陪審員在旁觀察和討論,令觀眾恍如在旁觀看事件。

「堅守信念.明光同行」慈善跑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鄧玉瑩 | 明光社行政主任
12/03/2025

近年隨著經濟環境轉變,明光社已出現結構性赤字,恆常奉獻及每年的賣旗籌款額(還要視乎是否抽到賣旗活動的名額)已不足以應付每年經常費開支,當我們盤算著如何開拓收入來源時,便得悉中國香港田徑總會與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一項計劃,可提供慈善跑的名額,我們便迅速決定申請,亦希望透過這次新嘗試,接觸更多群體,讓更多人認識明光社事工。

親子歷奇,讓孩子攀得更高

梁鈞陶    |    明光社事工統籌
12/03/2025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在基金項目的贊助下,明光社在馬灣活動中心舉辦了四場親子戶外探索活動,並邀請了香港基督少年軍臻訓中心的教練,帶領基層家庭成員參與親子歷奇及繩網活動,有近40組家庭參與活動,每組由親子二人組成,讓他們一起接受挑戰。

一切由「家」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3/2025

家是許多人最後的避風港、最重要的支柱,但家同樣可以是許多人的風暴中心、難以擺脫的「緊箍咒」。原生的家庭對於一個人在性格、心理和習慣的形成影響深遠,包括影響他們婚後與配偶的相處、以及養兒育女的方法。因此,認識自己、了解原生家庭的特點,對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為人配偶及父母應抱持的態度有很大幫助。

別用手機餵養孩子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3/2025

政府統計處在2024年發佈的有關互聯網普及程度的調查,指出曾使用互聯網的10歲及以上人士,由2014年79.9%增至2023年96%,最貼身方便的手機是最主要的上網工具,在10至14歲群組中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為87.6%,而15至24歲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則高達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