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傳媒」回顧與前瞻
美國《時代》雜誌於2006年年終,選了「你」(You)成為年度人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民於網上形成虛擬社區,任何人都極容易於網上瀏覽和發表訊息,網上言論真假難分,影響深遠。而2007年,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引起的事件亦是我們留意的重點。
這邊廂設界 那邊廂放行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這幾年,坊間不少前衛團體及人物高舉性解放、道德無底線、多元婚姻(不限於一男一女的婚姻關係)、打破一切的性禁忌(包括:亂倫、孌童、同性戀甚至人獸交等)。只要涉及傳統道德標準、貞潔思想或宗教情操的言論便會被標籤成爲“道德佬”、“塔利班”或“原教旨主義。我不禁想:究竟我們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孩子性教育,家長學校都有責!
筆者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相信與大部分的家長一樣,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特別在爲孩子選校就讀的時候,都是家長們的緊張時刻。許多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都會研究學校的背景:如過去的成績、師資、是否一條龍等等。時下更有書籍詳細介紹各幼稚園、中小學的資料幫助家長爲子女尋找理想的學習園地。 許多學校更有介紹會讓校長老師們向有興趣的家長介紹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
青少年對「性」 的操守
根據「母親的抉擇」最近的報告,今年求助個案逾二千五百宗,其中十六歲以下的求助者佔四分一人數,青少年人跌落色情網羅與濫交的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近日,在元朗更上演了日劇《14歲媽媽》的香港版,一名14歲女生在寓所內產子後,驚慌地將嬰孩從廿四樓擲落街上,嬰孩即時死亡,一條寶貴生命瞬即被奪去,令人聞之心痛,該名少女及其父母身、心、靈之療傷,需要更多時間及支援方能復癒。
環保Batman
香港人是愛熱鬧的一族,「Batman」來港,大部份市民都樂於陷入「趁墟」狀態──這是港人有趣之處,人流易集中,住所、辦公室的燈火也易集中,故此維港夜景,無論在外觀和地方文化上,也極具象徵意義,給片商看中,也不無道理。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