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香港會再陷暴動危機?
近年,香港社會充斥著強烈的對立情緒,那怕是外傭居港權官司、港珠澳大橋環評案,抑或是一些原先看似沒有太大根本分歧的議題,社會一下子都好像失去了任何共識,以致磨擦不斷增加。事實上,現在不單是基層市民,就連中產、專業人士都感到前路灰暗,大家也似乎看不到出路,加上近年社會傾向接受一些不太傳統的抗爭手法,即使是肢體推撞、拋擲物件等行徑,也有相當的支持者,如此走下去,香港會再陷暴動危機嗎?
抗爭有時 不抗爭有時
傳道書3章1-8節中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對於我們怎樣看現時的社會抗爭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問題不是應否抗爭,而是甚麼時候應該抗爭,甚麼時候應該和好。
基督徒與遊行示威
基督徒面對社會民生問題,主要是作出捐獻的行動,包括捐款到慈善機構、捐食物到食物銀行等。惟一旦社會民生問題涉及政治決策,大部份基督徒就拿出免責聲明:我們主張「政教分離」。教會亦如是,在需要她們更進一步地參與社會事務時,很多教會也會因著種種原因而推辭,希望盡量「明哲保身」。
V,喻意著一個階段的結束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再思權利與義務
對於愛好行山或爬山人士來說真的為香港感到自豪,因本港擁有許多大小不同的高山,更有多處山巒起伏之爬山勝地,難怪連外國人也專誠越洋而來,為的是要欣賞及享受風光如畫之大自然景色,尤以馳名海外之「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令行山者留下美好印象。
關心社會,其實不難 ── 明光社「社關訓練課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成為關心社會的教會,就先要明白今日社會的各種現象,以致教會能在社會中,不止持守真理,也能將信仰踐行。從前年開始,明光社與不同的教會合辦「社關課程」,先後與港島東區、南區、青衣、大埔等地區的教會合作。在今年秋季,明光社與牛頭角區的一間教會合辦了新一次的「社關課程」,與信徒分享:關心社會,其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