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大學監管迎新營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6/06/2024

暑假將至,很快就到大學迎新營舉辦的日子,但幾乎每年也會出現迎新營的各種性醜聞。學生在迎新營大玩意識不良的遊戲,新生在群眾壓力下被迫與人有身體接觸和參與各種性話題的討論。筆者相信並非所有迎新營都是如此,但在不少市民心中,迎新營看似已與性騷擾劃上等號。

從今以後 請立遺囑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6/06/2024

終於看了電影《從今以後》,一部懂得說故事的電影,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進而同情主角的遭遇,不過,當中有些幾十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其實一日就可以解決了,就是立遺囑。

對無知的無知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05/06/2024

在知識上,美國是一個兩極化的社會,一方面,美國人囊括諾貝爾獎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學者,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亦一直遙遙領先;但另一方面,美國人在科學、數學、地理、時事測驗中的得分卻低於其他國家的公民。2018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1%美國成年人沒有聽過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22%的千禧世代對此歷史慘劇一無所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4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0/05/2024

全球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填詞L》的人生衝突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5/2024

創作歌曲要有曲、詞,而粵語因為有九聲六調,粵語歌普遍會先譜曲後填詞。填詞人要寫得「啱音」、言之有物,又要押韻,就要經常磨練。若想走商業路線,寫出流行曲詞,並讓自己的作品於大眾媒體中播放,在未有社交媒體的年代,真的不是易事。電影《填詞L》就是講述女主角羅穎詩,夢想成為CASH(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歌詞作品可被大眾聽見,追夢路上遇到的事。

生與死的邊緣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30/05/2024

香港推行生死教育的情況,與台灣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離。為何生死教育如此重要?據資深生死教育工作者黃民牧師稱,台灣因為有推行各種生死教育的課程,結果自殺率曾經減低了,成效有目共睹。然而,香港自殺的新聞近期卻此起彼落,聞者惋惜。

「寓禁於征」與外國環保趨勢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30/05/2024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而香港的環保運動雖然已經推行多年,但為人熟悉的,好像就只有「三色桶」和「膠袋稅」。本來在2024年8月實施的垃圾徵費,在不絕的爭議聲中暫緩實施。

每天.愛你.多一些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30/05/2024

最近,在崇拜中,講員插播了一小段《只有情永在》[1],這首歌既能配合當天的主題,亦能引起會眾一定的共鳴,妙絕!當然,有誰共鳴?應該也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有著相近成長背景的人。

政治表態之亂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30/05/2024

早前在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在其就職演說當中,強調了「兩岸互不隸屬」,引起內地的不滿。中國大陸官媒央視新聞在該演說結束後,便於微博反擊賴清德的言論,指:「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國家」,後來不少台灣的歌手紛紛轉載央視新聞的帖文,歌手蘇見信也於微博發帖支持統一。

看深一點、想多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0/05/2024

相信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形容為膚淺,但諷刺的是我們很多時卻又只喜歡看表面,特別是在這個喜歡訴諸感性的年代,有時我們只因為聽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分享,便決定了我們的立場和原則,既不願意再作理性討論,甚至對一些本來十分明顯的事實和理據都會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