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香港人的置業行為與態度

陳永浩博士、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6/2015

1.引言

保障基本住屋權利 政府責無旁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6/2015

華爾街日報的臉書在六四當天貼上一條為時48秒的短片,瀏覽量在短短數天已達50多萬。短片中的旁白巧問觀眾:「用約400萬港元(約51萬美元)可以在香港買到甚麼單位?」答案是相等於標準籃球場「鎖匙圈」大小、或類似一個美國車位大小的180平方呎的豪宅。

To Kill a Mockingbird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11/06/2015

這段時候,除了忙於改卷,還需要抽空替學生寫推薦信。寫得多了,有點麻木,遇到出色的學生,寫得較為暢順,但碰上一般的同學,想了半天,也未必找到他們突出優勝的地方。

你認同怎麼樣的愛情?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6/2015

已故女歌手梅艷芳有一首名為《不信愛有罪》的歌曲,歌詞提到「難道愛還分錯對,不應該就不可追,難道愛都都會有罪,寧願錯而不要對,一心向幸福追,無限愛心怎麼會有罪。

網民取代巿民 言論誰負上責任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8/05/2015

近月閱讀新聞,特別是社交網絡媒體,往往用如此格式寫標題:「社總指何君堯自稱社會工作者疑違法╱網民:你不如話你是個性工作者!男性工作者啦!」網民取代了巿民,成為社會普羅大眾的代言人。

從《黑殺令》及《被奪走的十二年》看人口販賣

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21/05/2015

人口販賣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全球性悲劇,當中有甚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可是,討論這方面的電影卻不多,很多觀眾到影院都是為了找娛樂,悲慘的故事號召力不強,由於戰爭故事比較容易有英雄人物,但人口販賣的故事不容易有寫實的英雄,可能因此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資在這類製作。

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人口販賣的歷史簡述

陳永浩、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有人說,如果從聖經看,妓女(現代稱為性工作者)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如果那是屬實的話,人口販賣,則很可能是人類最早開展的「貿易」;而可悲的是,這兩樣事情,由昨日,到今天,仍沒停止……

專訪基督豐榮團契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當我們仍然活在「人口販賣很遙遠」的錯覺時,一群有心人已在柬埔寨努力回應人口販賣的議題,她們就是基督豐榮團契。

重建生命的豐榮 與受傷心靈同行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的議題,我們大多只是從報章得知,然而原來卻是那麼遠,這麼近。在香港,基督教團體基督豐榮團契服侍在柬埔寨的人口販賣受害者, Heather這位神學生更親身走進受害人群體中一段時間,與她們同行。這次同行不僅讓Heather看到女孩們的需要,更再次肯定她服侍這群女孩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