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由永遠的外國人說到族群衝突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9/11/2020
9月初,筆者在一所大學裡舉辦了一個關於亞裔文化心理學的研討會,亞裔美國人的刻板身份之一是「永遠的外國人」(perpetual foreigner),這意味著,無論亞裔美國人在美國居住了多長時間,甚至是土生土長的公民,我們仍然被標籤為外國人。
隔離有人嗎?
羅遠婷
| 本社前編輯同工,現在英國展開求學之旅,尋問基督教與藝術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11/11/2020
一場疫情翻天覆地改變全世界,原本看似正常不過的事情,現在看來卻有點奢侈,例如與真人接觸的機會吧。
從養生節目看串流平台的規管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1/11/2020
疫情持續,市民外出的時間盡量減少,旅行也就更別說了,很多人會留家與家人一起看串流平台的節目打發時間,除了劇集、電影以外,也會在串流平台裡找到不少有關生活品味、環保、社會文化、心理及健康等紀錄片或生活時尚節目,可供不想「煲劇」的網民選擇。
香港法庭正以斬件式承認同性婚姻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1/11/2020
2020年9月18日,高等法院有兩個就有關海外同性婚姻司法覆核案的判決,對於兩位司法覆核案的申請人,法官周家明分別判他們一勝一敗,吳翰林(案件編號:HCAL 3525/2019)及岑子杰(案件編號:HCAL 2682/2018)都是挑戰香港不承認同性婚姻,是違反《基本法》第25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22條及第14條,對同性戀人士構成性傾向歧視。
重建牧者心
何志滌牧師
|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現任同福聖經學院院長。牧會建立信徒之餘,何牧師亦經常與何羅乃萱師母到不同教會及機構主領有關婚姻、建立和諧家庭的講座。著作包括《沉着牧思:四十年牧養心路》、《21世紀神人之約》、《真理基石:信仰十四堂課》、《真有此理:反思十誡的時代意義》,《姻上加恩:關於婚姻的三十堂課》(合著)和《旋轉木馬上的婚姻滋味》(合著)等。
05/11/2020
引言
如何修補破裂關係
郭志英博士
|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董事會委員、認證家庭治療師與臨床督導。郭博士是一位全方位的社會工作者,是前明愛向晴軒(家庭危機支援服務)創辦人與督導;也是認證輔導師與臨床督導(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在心理治療方面擁有認證體感療癒(創傷)治療師(Somatic Experiencing Practitioner)、整全體感心理治療師 (Integral Somatic Psychotherapy Practitioner)、全身自覺生命取向治療師(Whole Body Focusing Oriented Therapist)及自我狀態治療師(Ego-state Therapist)的資歷。另外,亦是危機事故壓力處理輔導員及認證專業啟導教練。
05/11/2020
引言
逆境下的重建與復和
雷競業教授
|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第一城浸信會義務牧師。雷教授以培育信徒建立觀察與反省的能力為己任。他的研究主要是環繞信仰與文化;探索昔日和今天的信徒如何借用世界的思潮來表達信仰;信仰又如何批判世界的思潮,從中思考信徒轉化社會文化和個人生命的可行途徑。著有The Beauty of the Triune God和《睇電影,學神學》(合著)。
05/11/2020
引言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負責「教牧社關倫理速遞」、《生命倫理》雙月刊等網上或實體刊物。著作有《AI倫理》小冊子、《Dear牧者——請教我如何回應性解放思潮》、《生命倫理錦囊》(合著)。
05/11/2020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