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跟修讀社工系的學生們探討有關小組工作的技巧,當中提到若果長者思想負面,應否讓組員藉小組時間開導他?學生們就正正遇上這個情況。有位名叫阿國的伯伯,他經常長嗟短歎及一面無奈,因為他的兒女對他冷漠,甚少探望兩老。小組內的另一位長者阿霞倒認為阿國應慶幸有老伴相隨。雖然兒女甚少探望,但總算不太孤獨;反觀阿霞雖已獨居但兒女經常來訪。阿霞鼓勵阿國可以歡歡喜喜地招呼子女,趁他們到訪時,盡享天倫,反正人生的際遇難料。
最低工資,最長工時?
當香港開始訂立最低工資和標準工時的時候,社會中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站在僱員立場,自然是贊成對勞工立法保障,但也有人認為這有違了香港持之以恆的自由經濟市場原則,雙方皆有理據,莫衷一是。究竟,勞動是甚麼?勞動是不是「打工賺錢」這樣簡單?在討論這問題前,我們需要將「勞動者」、「勞動力」和「勞動市場」界定清楚。[1]
財富的祝福?!
「求財有道——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這個題目吸引了52位弟兄姊妹,一起在9月份的對談中,反思神如何藉工作給予我們金錢,不單滿足我們家庭的需要,甚至可以祝福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曾任政府高薪厚職但已轉到中國神學研究院作延伸課程主任的黎高穎怡姊妹,與參加者分享她作為基督徒對財富的看法。從新舊約中,她分別列出神藉財富祝福人的證據。她也提醒我們一切要以主為首,順服聖靈的引導,才可以成為神所賜財富的好管家!
世界糧食日
為喚起全世界對糧食問題的關注,聯合國於1979年11月,將1981年起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每年均以不同主題,鼓勵各國在該天向人民宣傳,努力增加糧食產量及珍惜糧食的訊息。
今年的主題是「辦好農業合作社,糧食安全添保障」。聯合國月前更舉辦海報設計比賽,讓年青人發揮創意,感染周遭的人,從不同渠道支持保持糧食產量穩定,協力徹底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在香港這片福地,絕大部分七十年代或以後出生的人,都沒有領略過飢餓的真正「滋味」,但其實今天在世界上還有近十億人,即相當於七分之一的人口在長期挨餓。
生命在生死的邊沿 —— 一個神學反省
引言
由生到死的一些省思
引言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以「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作為年度調查,當中訪問了超過一千位基督徒,以了解他們對墮胎及自殺的看法與見解。調查結果已見於週年研討會與報告中,在此不匯。本文旨在對調查當中的一些結果,作一些省思和分享。
從牧養角度看生與死的倫理問題
Renata Salecl,一位來自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指出,已發展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個人是自身終極的主人,能夠自由地作出鉅細靡遺的決定。
研討會花絮
與以往相比,本年度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研討會更著重與會人士和主講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安排了更多時間讓與會者發問。本文嘗試選取當日主題演講的一些內容,與讀者分享。
鄭順佳博士被問及假若有四人在雪山中被困,其中一位基督徒為了作好見證,在絕境下自願犧牲自己讓其他三位非基督徒吃他的肉來維持生命,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鄭博士回應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樣選擇是主要基於他從神領受了甚麼,在道德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基本上,任何一個的道德審判都需要考慮到行動、行動者、以及處境三方面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