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關注同性戀事工的組織介紹

16/11/2004

「重建整全心性」網絡主要由一些關注同性戀輔導事工的機構組成,機構包括新造的人協會、香港性文化學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明光社、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等。

珍惜每一票

陳燕萍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教育及行動)
16/11/2004

911這個日子,相信不是美國人的你和我也清楚明白代表什麼;但是今年的912,同樣地對於香港人也有很特別的意義!你當日有去投票嗎?你憑甚麼去投出你神聖的一票呢?對候選人的形象?往績?政治取向?道德立場......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康貴華醫生    |    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
16/11/2004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認識、關懷、謹守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6/11/2004

對於同性戀的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由大家認為是不正常、道德上不接納的性行為,逐步轉化為一些人聲稱的天生正常性傾向。傳媒對同性戀者的描繪,由陰陽怪氣、濫交不忠,轉變為充滿藝術細胞、愛情專一,甚至可成為異性戀者軍師的粉紅救兵!
 

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
16/11/2004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

「猥褻」的階梯

余國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11/2004

十多年前,「性」公子和「騷擾」姑娘互不相干,各有各生活,很少走在一起。在城中,維持法紀的捕快「非禮罪」任重道遠,肩擔著保護城裡被侵犯的人的安全。

子女迷「網」 家長迷惘

陳國平博士    |    臨床心理學家
16/11/2004

 

根據明愛在今年五月一份有關青少年上網習慣的調查顯示,有二至三成的中學生每天花近五小時上網,更加有一成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十小時。敢問作為家長的你,扣除每天上學、食飯、睡覺的時間,貴子女每天還剩下多少時間與你『溝通』?

走過同志路

16/11/2004

我們所指的同性戀過來人,實際是一些已悔改,脫離了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基督徒。他們定意離開同性戀的誘惑,將生命交託給神。因著信靠神,他們低落的自我形象及同性戀的轄制,逐漸得著改變。
 

當你發現兒女是同性戀者的時候……怎麼辦?

康貴華醫生    |    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
16/11/2004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反映了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是同性戀者的時候,一些普遍的情緒反應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