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沉溺
因著網絡資訊精彩豐富、包羅萬有,極具吸引力,令到不少青少年以電腦、手機長期上網瀏覽、打機、查找資料、溝通,忽略了現實的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及作息時間。甚至改變了性情:窩在家中,與網絡為伍,成為隱蔽青年。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必需品。在學校,幾乎每位學生都有一部。同學常常說智能手機方便溝通及相約做功課,又可以玩遊戲機。有些人認為,如果生活上有一件科技產品是必需品,例如使用手錶、眼鏡(這些都是「科技」產品),而我們經常甚至每天都會使用它們,但為何沒有人說我們有「手錶沉溺」、「眼鏡沉溺」?手機既然都成為了必需品,為何又會有「手機沉溺」之說?
首先,要將一件事定性為「沉溺」,根據明愛向晴軒的資料,必須要有四個特徵:
上星期香港電台的《鏗鏘集》節目,報道了一個由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和美國大學聯手進行的「Unplugged」計畫:參加計畫的同學要在一天之內,完全與媒體斷絕任何聯繫,用以測試同學面對沒有媒體之下的生活是如何度過。有份負責調查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博士指出,大部分完成Unplug的同學,都是以消極的方法,如到離島旅行,或到無法上網的地方才能成功。
踏進入廿一世紀,電腦及網絡發展極為迅速,青少年的餘暇活動都有所轉變。在眾多的青少年新興玩意中,上網行為是愈來愈普遍。然而,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亦同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我們見到很多青少年盲目地沉迷於傳媒資訊及網路行為,情況實令人憂心。本文嘗試與讀者一起探討香港青少年沉溺於科網行為的現象、並嘗試探索一些有效的對策、及討論家長應有的角色。
相信有不少網友都會在交友網站建立自己的社群,在網絡中和朋友傾談、互相分享相片,相交,建立共同嗜好的群組。其實,有部份的人還會在當中參與娛樂的功能,如心理測驗及免費遊戲等。
根據明愛在今年五月一份有關青少年上網習慣的調查顯示,有二至三成的中學生每天花近五小時上網,更加有一成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十小時。敢問作為家長的你,扣除每天上學、食飯、睡覺的時間,貴子女每天還剩下多少時間與你『溝通』?
青少年過於沉迷上網會帶來很多潛在的風險,如:忽視其他生活責任(做功課、家務)、無故缺課、脾氣較易暴躁、忽視正常社交生活、甚至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家長可使用美國Kimberly Young 的青少年迷『網』計算標準來鑑定子女有否迷『網』的問題(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