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數字在說話

——近期有關青少年性態度調查一覽
15/11/2007

 

內容:青少年發放自拍裸照
 
日期:2007/07/151
機構: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調查範圍:786名中學生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進行,受訪者為年齡介乎
      13至18歲的中一至中四學生;
±   逾70%人表示曾經上網取得性資訊,包括色情相片及片段;
±   逾35%人表示有頻密瀏覽色情資訊的習慣;
±   逾70%人表示不想讓父母或朋友知道自己有瀏覽色情資訊習        慣;
±   逾55%人表示在網上看到朋友的裸照或裸露片段,不會感
      到不安;
±   逾30%人表示會企圖仿效網上色情短片的行為;
±   逾20%人表示不介意被朋友將自己的裸體照片或影片上載;
±   逾20%人表示不介意伴侶將自己拍的裸照或片段在網絡上
      發放;
±   逾25%人表示只要不露面,在網上發放個人裸照或片段無傷大          雅;
±   逾25%人表示希望與伴侶拍攝類似的色情短片;
±   逾50%人表示依賴網上色情資訊作為認識性的主要途徑;
±   逾40%人表示平時也會想起曾瀏覽的色情資訊;
±   逾30%人表示經常受網上色情資訊影響而產生性幻想;
±   逾20%人表示經常將色情相片或片段,下載到一些隨身電
      玩,如手機、i Pod、PSP等,以便隨時觀看;
±   逾25%人表示不能抗拒瀏覽色情網頁。
 
相關資料:
±   有受訪青少年企圖仿效網上色情片段的行為,自己做「主角」;
±   有中學生在眾目睽睽下用手機觀看色情資訊;
±   青少年不能抗拒色情資訊,可能會造成網上性沉溺,他們會
      主動搜尋色情資訊,並會有性幻想或自慰的行為,嚴重者更
      有機會做一些犯法行為,如偷拍及非禮等行為。
 

 

 

內容:未婚懷孕年輕化
 
日期:2007/07/302
機構:母親的抉擇
 
調查範圍:機構處理個案
數據資料:
±   母親的抉擇在去年接獲2,500個求助電話,當中近50%
      是18歲以下;
±   每年平均接獲130宗未婚懷孕個案,當中近25%是16歲
      以下的未成年少女;
±   接受輔導後,有33%個案會選擇自行照顧嬰兒,26%
      選擇交別人領養,16%接受終止懷孕。
 
相關資料:
±   與16歲以下女童發生性行為是刑事罪行;
±   最年輕的未婚產子個案僅12歲,女童當日與14歲
      男友在客廳溫習,因冷氣壞了遷入房內,玩鬧之
      間多了身體接觸,隨即發生關係。女童於懷孕6個
      月後告之母親,由於已過法例規定的24週合法墮
      胎期,遂入住宿舍待產,最後決定放棄撫養權;
±   一名中五女生,誕下嬰兒後才考會考,及後升上
      中六,每天放學便回家照顧嬰兒,高考後便投入
      社會工作,繼續養育孩子;
±   所有母親都會經歷考慮自己撫養孩子,唯最終需
      要考慮壓力和能力問題;
±   很多年幼母親個案,均來自「網上情緣」:她們
      在結識男友後數小時便約出來見面,隨即發生性
      行為,得知懷孕後卻無法找到經手人。
 

 

 

內容:本港青少年性行為情況
 
日期:2007/04/213
機構:母親的抉擇、城市大學
 
調查範圍:2,172名中學生
數據資料:
±   受訪中學生由12至19歲;
±   約11%男生已有性經驗,女生則有6.9%;
±   約30%多男生認為性行為是拍拖一部分,女生有16%;
±   近20%男生視性交當作情侶身體接觸的一部分,女生有3%;
±   逾30%男生認為愛撫行為「恰當」,女生有6%;
±   有55%男生不介意伴侶曾發生性行為,女生逾40%;
±   約50%男生指性知識來自網上,女生則有約25%;
±   志願機構每年接獲約2,500個求助電話,平均輔導約
      130宗未婚懷孕個案,近年不乏有13、14歲的少女求助。
 
相關資料:
±   女生有時其實不想有性行為,但因「不想令男仔唔開
      心」或性知識不足,以為男朋友提出的方法定不會
      「有BB」而進行性行為;
±   青少年的性知識不足,最多使用的避孕方法是自行計
      算月經前後七天作安全期,但其實安全期須由醫生監
      察三個月至半年定出,其次為體外射精。
 

 

 

內容:未成年少女「失身」研究
 
日期:2007/03/064
機構:香港女青年會
 
調查範圍:105名「失身」少女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底進行;
±   受訪者為已「失身」的10歲至20歲少女;
±   近半受訪者於16歲前已經「失身」,有少女表示10歲前已
      嘗禁果;
±   有15%人表示感到後悔,大部分人對懷孕感到惶惑。
 
相關資料:
±   時下父母未能有效向子女灌輸正確性知識;
±   不少青少年因誤信坊間流行的避孕方法而懷孕;
±   少女懷孕後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不要孩子。
 

 

 

內容:大專生愛、婚、性調查
 
日期:2007/02/125
機構:香港性文化學會、U-FIRE
 
調查範圍:943名大學生
數據資料:
±   調查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進行;
±   有89.3%人表示希望擁有一生一世的婚姻;
±   有92.9%人表示不接受對方和自己「一腳踏兩船」;
±   有82.1%人表示希望在結婚或拍拖時忠於自己的伴侶;
±   逾65%人曾經拍拖,近40%人拍拖超過一次;
±   大專生發生性行為,六大最先考慮因素:      [男]       (女)
      ú   雙方已有感情基礎                            [29.3%]     (36.4%)
      ú   你情我願                                          [26.8%]     (11.9%)
      ú   做足安全措施                                   [14.6%]     (22%)
      ú   有結婚打算                                      [9.2%](18.6%)
      ú   有Feel                                            [8.4%](7.6%)
      ú   滿足性需要                                      [4.2%](0.4%)
±   近60%人接受與伴侶有親密行為,最多人選擇:
      ú   接吻      (43%)
      ú   性行為  (27.4%)
      ú   愛撫      (13.6%)
      ú   擁抱      (7.6%)
±   大專生拍拖的原因:
      ú   有Feel(52.3%)
      ú   想有人錫     (50.1%)
      ú   想有人陪     (44.6%)
 
相關資料:
±   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家中第一次接觸黃色刊物或影像,若父母
      關係惡劣,青少年更會想從與異性親密關係中重拾父母的愛。
 

 

 

內容:年輕人士患上性病情況
 
日期:2007/05/146
機構:衛生署.中文大學
 
調查範圍:數百名私家醫生
數據資料:
±   青少年患者達4%,每年約5,000宗;過去6年,更有56
      名患者未滿15歲;
±   性病診所去年總求診人次逾13.6萬,較前年14.3萬微跌
      4.8%;
±   最常見性病為「非淋菌性尿道炎」及「非特異性生殖
      道感染」,去年分別有4,540及3,774宗,其次包括性病
      疣(俗稱椰菜花)、淋病、梅毒及疱疹二型;
±   綜合2002至2005年數據,15至19歲青少年佔整體患者
      3%至4%,以2005年數據計算,就有約4,306至5,742宗
      個案;
±   14歲或以下的性病求診者並不罕見,2002至2006年共
      56人,單2005年有20人,去年則有4人;
±   衛生署去年接獲約4,790名20歲以下求診者,以人均診
      治成本500至700元計,開支約239萬至335萬元;綜合
      各年齡組別性病患者人數推算,總開支更達6,837萬至
      9,572萬元。
 
相關資料:
±   有醫生指出,由於北上召妓成風,涉及婦科病或性
      病求診,由數年前每日未必有1宗,增至如今每日數宗;
±   性病沒分年齡,有性行為、sexually active(性活躍)就
      有機會染上;
±   若性交雙方只有單一性伴,群組內無人感染,患性
      病風險不大,但若有人召妓、濫交或其他不安全性
      行為,風險便大增;
±   年輕人的安全套使用率低,部分則錯誤使用,有機
      會提升性病發病率趨升;
±   性病可預防,關鍵是安全性行為:即單一性伴侶、
      每次性接觸也用安全套,已可減少傳播機會。
 

 

 

內容:聖誕求助情況
 
日期:2006/12/25-287
機構:青年協會,母親的抉擇
 
調查範圍:機構處理個案
數據資料:
±   2006年聖誕節接獲的求助電話數目較平常日子
      上升近1倍;
±   母親的抉擇於12月27日便接獲最少16個電話查詢,較
      平日高出1倍,主要是查詢事後避孕問題及避孕方法;
±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線」於平安夜前1星期,收到
      120宗有關性與戀愛的求助電話,平均每天12至13
      宗,惟平安夜前1天,該熱線的求助電話升至
      23宗,較平日多出1至2成。
 
相關資料:
±   聖誕節過後,接下來除夕、元旦等節日亦是青少年較
      容易有戀愛問題及性疑惑的日子;
±   青少年偷嘗禁果後,除向社工求助,不少人會服用事
      後避孕丸,有家庭醫生指出,每逢聖誕,青少年向索
      取事後避孕藥的個案會較平日上升一倍,提醒青少年
      要懂得自我控制,及採用正確的避孕方法;
±   青少年未能採取有效避孕措施,其中包括:
      ú   胡亂在社區藥房購買事後避孕藥,又不按指示服藥;
      ú   誤以為服了避孕藥便『免疫』,再發生性行為,
             最終發現懷孕;
      ú   不懂使用避孕套,結果避孕套遺留在女友的陰道
             內,需求醫取出。
 

 
 
 
1. 2007/07/15,成報、星島日報、新報,港聞版。
2. 2007/07/30,文匯報、香港經濟日報、新報、明報,港聞版。
3. 2007/04/21,成報、香港經濟日報、星島日報,港聞版。
4. 2007/03/06,明報、蘋果日報,港聞版。
5. 2007/02/12,成報、都市日報、文匯報、新報,港聞版。
6. 2007/05/14,香港經濟日報,港聞版。
7. 2006/12/25-28,東方日報、文匯報、明報,港聞版。

 

相關文章

「可歌可泣」的師生戀?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8/05/2025

近年來,有不少教師涉嫌與學生有超越師生關係的交往或身體接觸個案出現,由2020年至2024年,案件已有129宗,另外也有一些老師涉嫌觸犯窺淫罪等不當行為的案件。關於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失當行為,似乎不禁讓人思考:師生戀有違道德嗎?為何這幾年來特別多相關案件?只要不傷害他人,是否便可以接受一段關係?也有一些師生戀能夠修成正果,不就代表師生戀是可能的嗎?

在《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中也有指出「師生戀」是不被允許的,而個人道德操守方面,其中兩項為「以身作則」、「廉潔公正」,即有良好品格修養、以正直無私、不偏不倚的態度執行職務,不因私利忽略其正職,能成為學生模範,不負社會和學校對教師專業的信任。在後現代的社會,肯定也會有人這樣問:「所謂良好的品格修養就不能談戀愛嗎?專業的同時也可以談戀愛啊!」

其實師生戀的發生,正正會被人聯想到老師利用其職位,不當地使用權力來追求學生。一般女性容易仰慕有能力的男性,對於老師的追求,作為學生未必懂得分辨是純粹的仰慕還是愛情;老師亦能透過其職務,創造更多見面和追求的機會,例如留堂或私人補習等等,也就是說,即使是學生主動追求,也有機會是老師利用權力所操縱的結果。

部份師生戀個案,也涉及教師與學生發生性關係,而不少中學生根本仍未成年。其實這也與性文化的滲透有關,師生身體界線的模糊,將愛情的浪漫遠遠凌駕於道德操守之上,只要故事夠「可歌可泣」,便能夠為所欲為,甚至歌頌那些罕有的「成功例子」。家長將子女送進教育場所,期望子女能夠得到保護和學習的機會,難道會有家長期望自己的子女戀上學校老師,甚至和老師發生性關係?這些事情正正辜負了家長、學校和社會對老師的信任。


參考資料:

〈教局:去年36教師涉師生戀或不當接觸  10宗個案被「釘牌」〉。星島網。2025年5月6日。網站:https://std.stheadline.com/education/article/2067440/

真話是最好的公關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0/04/2025

韓星金秀賢事件由3月已故韓星金賽綸家屬對他提出指控開始,至今風波仍未平息,最新進展是金秀賢於3月31日在律師陪同下召開記者會,主要拿出一些科學鑑定資料,反擊金賽綸家屬的指控,他又解釋到為何最初不肯承認曾與金賽綸相戀一年,後來又改口,以及聲稱經理人公司Gold Medalist沒有向金賽綸追債7億韓元的欠款等等,而事件最大爭議點,是金秀賢與金賽綸的戀情是否在金賽綸未成年時期發生。但不少人批評該記者會是最差勁的公關,甚至拿來與當年陳冠希就裸照外洩召開的記者會作比較,稱兩位當事人的回應高下立見。

不過,作為第三者旁觀這次事件的發生,確實難以有太多的判斷,而網民反應更是兩極:一方面有人支持金秀賢,稱男歡女愛實屬正常不過的事,而對於網絡流傳的影片,更有人認為只是男女朋友之間會的親密接觸;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金秀賢利用權力在女方未成年的時候進行誘拐(grooming),實在是不道德的行為。

先不論陳冠希當年行為是否正確,為何有人指他在記者會上的表現較讓人受落?或許是他直面承認了過犯,對受影響的人道歉,然後宣佈從此退出演藝圈,而後來追擊他的人似乎也逐漸減少了。而對比起金秀賢的記者會,有人認為他不但不時看稿子,而且為曾經不承認戀情作了非常多的解釋,顯得他不覺得自己有錯。最初金秀賢不承認,到證據不斷被翻出才選擇承認戀情,對於他人來說,他的說服力已經大幅減少。其實最好的公關,從來都是說真話,然後好好道歉,待他人揭發後才承認,再說甚麼都只會令人覺得是狡辯。即使事件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內情,沒做過的事當然要堅定否認,但若然後來被揭發是真的做過,要負上的代價往往比起最初大方承認大得多。

AI矽膠娃娃能填補情感空缺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2/2025

最新結合ChatGPT技術的智能人形伴侶機械人引發關注,該款矽膠娃娃不僅可提供八種性格選項與長期記憶對話功能,能與使用者持續互動,推出人形伴侶機械人的公司聲稱,它們可以提供情緒上支持。該款產品以1,500至2,000美元的價格在海外銷售,預計4月將走進內地市場。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情趣機械人市場規模今年將突破300億美元,其中AI情感互動類型的產品佔超過40%的市場份額。購買該款矽膠娃娃用戶,必須額外多付每年100美元的訂閱費,才可解鎖完整AI互動功能,若停止付費,對話服務便會中斷。智能伴侶機械人成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可以想像得到,科技正在重塑親密關係的定義,也引發更多科技倫理的討論。

現今社會瀰漫著矛盾的情感焦慮——人們既渴望被無條件接納,卻不願承受關係中的磨合風險,也害怕付出愛。這種「單向索取」的愛情幻想,正是AI矽膠娃娃熱銷的基礎。使用者明知眼前只是演算法編織出來的溫柔假象,仍選擇將情感投射在無生命的物體上,這反映出人性深處的孤獨與對愛的渴。然而,這種完全可以掌控的「完美關係」自然是會帶來危險,使用者在心理上容易形成情感依賴的惡性循環。當人類習慣從程式化回應中獲取即時滿足時,現實中需要耐心經營的人際關係反而顯得更具挑戰性,甚至可能導致失去與人相處的能耐。

真正的親密關係本質上包含彼此的接納與欣賞,需要雙方在碰撞中互相遷就。與其用科技填補情感空窗,不如學習在「暫時不被滿足」的狀態共處。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延遲滿足」的智慧,在單身時深化友誼、發展個人興趣、提升溝通能力,這些體驗都將成為未來經營真實關係的養份。愛情最珍貴之處在於透過彼此相愛,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因此,面對科技帶來的便利與誘惑,我們更應珍惜現實中的人際互動,並在等待中成長,迎接真正的情感連結。


參考資料:

內地廠推AI矽膠娃娃大受海外歡迎 額外付費可談心〉。東網。2025年2月23日。

情難捨: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1/2025
專欄:好書推介

《情難捨》一書揭示了現今世人渴望愛情卻又怕受傷的心態,當中的內容涵蓋了愛情的不同面向,幫助讀者理解愛情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包括愛的定義、相依理論等。作者霍玉蓮透過介紹九柱圖性格類型,讓讀者思考個性差異對戀愛與擇偶的影響。本書對於婚姻、同居與擇偶有深入分析,作者在書中提到:「凡是貴重的東西,代價必然很大;沒有代價就沒有愛。當戀愛中,人仍然在選擇階段的時候,要深切地反問自己:願否承擔眼前這個人四五十年?」她強調在建立長期關係時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鼓勵追求成熟與讓人成長的愛。

此外,書中不避諱談論分手的痛苦與情感失落,並提供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讀者在面對情感挑戰時找到出口。對於失戀者的情感康復過程,也提供實用的建議與指引,作者鼓勵每位讀者整理情感歷史,重建意義,向前踏步。

愛情既要浪漫也要麵包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1/202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年輕人在談戀愛時如何合理管理財務及開支,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邀請了資深財富管理規劃師、認證家族傳承規劃師周鴻斌先生,分享在戀愛中明智消費和理財的心得。

拍拖理財智慧,貴乎用心和坦誠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金錢不僅象徵擁有購買力,更代表自己有選擇權。在戀愛初期,費用的分擔方法常常成為話題。周鴻斌認為,金錢確實是製造浪漫的一個元素,但如果只用金錢來購買物質,這份浪漫可能是短暫的。真正的浪漫來自於用心的付出,比如在特別的日子準備一個蛋糕,或是一起重遊對大家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這樣的約會才能讓彼此的心更靠近。無論是採用「AA制」(平均分擔費用),還是共同決策攤分開支的模式,重點在於雙方坦誠地分享財務狀況和消費習慣。當意見不合時,應該避免其中一方強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應該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這樣才能讓戀情平穩發展。

不健康的理財觀念

在職青年中,常見的不健康理財觀念,包括過度消費、使用金錢長期缺乏規劃,以及輕視賺取金錢的努力。周鴻斌觀察到,許多年輕人被社交媒體影響,容易受到即時滿足的誘惑,比如玩電子遊戲時課金、網購,或入住酒店打卡,然後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高消費活動,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過度消費,甚至入不敷支。

現今的父母通常都會妥善照顧年輕人的衣食住行,讓他們不必憂柴憂米,擔心生活開支,再加上電子貨幣的便利,如日常用的八達通、信用卡等,讓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消費了。這種生活模式,較易令年輕人的理財觀念變得短視,更有可能在未來造成經濟困境,年輕人一旦面對突發事件,例如失業或要應付緊急醫療開支,便會感到不知所措。周鴻斌指出,如果將這類不健康的理財習慣帶進戀愛甚至婚姻裡,建立家庭後的開支只會愈來愈多,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年輕人應該踏實地檢視自己的消費模式,並建立「先儲蓄後消費」的理財習慣,這樣才能令未來的生活保持穩定。

信用破產影響深遠

有些人過於重視生活享受,甚至寧願借貸度日,還款時也只是償還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為了延長還款期而支付利息。這種理財方式,可能會導致個人信用破產。周鴻斌特別提到,信用破產會對個人和戀愛關係帶來深遠的影響。當一方因無法償還債務而申請破產,不僅會重創其個人信用,連未來的財務活動也會受到限制。個人的信貸報告會分為正面資料、負面資料和破產記錄等,信用卡逾期還款的記錄會在欠款全數繳還後保留五年,而破產記錄在破產令頒佈後會在環聯信貸資料庫保留八年。對情侶而言,信用破產意味著未來共同購房或支付其他大額開支時,銀行可能會拒絕貸款,這將影響他們的人生規劃。

這些理財不善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出現,若情侶間有人因金錢問題而感到焦慮,甚至有賭癮或購物成癮,應盡快尋求協助,改變不健康的消費習慣和制定可行的還款方案,以免囤積更多的債務。事實上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和習慣,不僅能幫助個人管理財務,也能為進入婚姻、建立家庭做好準備。

財務規劃可穩定家庭關係

明光社

周鴻斌因工作的緣故接觸過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客戶,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他看到穩健的財富對不同人生階段及家庭的重要。他有不少已婚客戶會為年幼的子女制定教育基金,確保孩子未來有較佳的經濟條件去發展,背後原因是出於父母對子女的愛。對於一些年齡較為成熟的客戶,他們已經儲蓄了一筆財富,希望在沒有工作收入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獲得一些被動收入,與另一半共度快樂的退休生活。另外,一些高資產淨值的家族則會透過「家族辦公室」來成立家族信託基金,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受託人來執行既定的財務指示,避免夫婦或兄弟姊妹因爭奪巨額財富而起衝突,也讓下一代繼承上一代人留給他們的財富和祝福。

有計劃地理財除了可讓生活得到保障,更可將財富延續給下一代,相反如果理財不善,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更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對立。對於一般家庭而言,若父母無法應付日常開支,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互相指責,這背後的原因通常與過去累積的財務壓力有關,或因家中經濟支柱失去工作,家庭便會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因財務問題令家庭成員持續引發衝突,往往會令愛情和親情都磨光。

結語

無論在單身、拍拖、結婚、退休等不同人生階段,金錢的角色都不能被忽視。當兩個相愛的人結婚後,二人便會成為一體,他們會為所組織的家庭進行財務規劃,以為伴侶和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祝願所有情侶能就著消費和儲蓄預算充份地溝通,一起為未來建立堅實的基礎,讓甜蜜的愛情更加穩固!

性真的就是愛的表現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8/11/2024

在戀愛關係中,性行為常常在電影電視被視為情感的延伸,是熱戀中的情侶必然會做的事,但這樣的行為也伴隨著風險,有可能因而感染HIV或意外懷孕。即使現在有藥物能控制HIV的病情,這卻會令人失去原有的健康,並需終身依賴藥物過活。今時今日即使有多種方法應對意外懷孕的狀況,這些選擇也可能對身心靈造成傷害。因此,我們不禁要思考,性行為是否就等同真愛的表現?

性行為在情感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認定了彼此的關係,還使雙方在情感上互相依附。發生過性行為的情侶,會渴望成為對方的唯一,並期望能夠長久維繫這段關係。然而,如果會令其中一方的身體出現問題、情緒低落或潛在的生命消逝時,又如何成為對方的支持?因此,即使是基於愛,在發生性行為前,應先考慮珍惜生命和愛護身體兩項大原則。若非如此,這樣的關係只會淪為在性慾驅動下不斷追求肉體快感,最終失去真正的情感連結。

每個人都應該尊重愛情,並對自身及伴侶的健康負責。在拍拖過程中,遵守安全的身體界線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待雙方的關係成熟後,再步入婚姻,這樣才能以專一忠誠的態度,與對方享受珍貴的愛情。

愛情的本質在於互相扶持與理解,而非單純滿足的肉體需求。真正的愛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透過珍惜彼此的身體與心靈,才能讓愛情不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流逝,甚至變得更為穩固。


參考資料:

〈調查:年輕人性態度趨開放 安全意識低 逾半人性行為間歇採預防措施 增染HIV風險〉。《am730》。2024年11月2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E6%9C%AC%E5%9C%B0/%E8%AA%BF%E6%9F%A5-%E5%B9%B4%E8%BC%95%E4%BA%BA%E6%80%A7%E6%85%8B%E5%BA%A6%E8%B6%A8%E9%96%8B%E6%94%BE-%E5%AE%89%E5%85%A8%E6%84%8F%E8%AD%98%E4%BD%8E-%E9%80%BE%E5%8D%8A%E4%BA%BA%E6%80%A7%E8%A1%8C%E7%82%BA%E9%96%93%E6%AD%87%E6%8E%A1%E9%A0%90%E9%98%B2%E6%8E%AA%E6%96%BD-%E5%A2%9E%E6%9F%93hiv%E9%A2%A8%E9%9A%AA/509167

親密接觸對男女的心理影響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11/2024

青少年的戀愛關係往往充滿激情,亦會著重身體方面的探索,有關經歷都會深深影響他們對情感的理解和對自我價值的看法。本文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梁家揚博士,探討親密的身體接觸和性行為對青少年情侶的意義,並揭示常見的迷思與誤解。

梁博士指出,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身體接觸是一種建立和維持情感聯繫的重要方式,讓人感到安全、被愛和關懷。青少年期是人際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身體接觸,例如拖手,情侶能夠表達對彼此的情感,並加深親密感。身體接觸會促進大腦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種「親密激素」可以減少人的心理壓力,並促進信任與情感連結。對於平日面對著學業、家庭或同儕壓力的青少年來說,身體接觸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此外,通過身體互動,青少年情侶可以確認自己的情感價值和自尊。

親密接觸具備象徵意義

他又提到,身體接觸亦具有象徵意義,例如,當情侶雙方同意拖手時,通常會被視為二人的關係從普通朋友轉變為情侶關係。若男方希望與女朋友有更多的身體接觸,而女方也願意配合,這可能會增強彼此的安全依附感。但若女方不願意有進一步發展,不想有更多身體接觸,則可能對二人的關係進展有所影響。因此,在決定進行某種身體接觸前,雙方必須先建立足夠的信任和有良好的溝通,如果只依憑其中一方的感覺,貿然行動,必然會影響雙方關係。

梁博士解釋,青少年的腦部正處於急速發展的階段,前額葉仍未成熟,而前額葉負責高層次的思維、判斷、決策及對衝動行為的控制。許多青少年情侶拍拖時發生性行為往往是出於即興,最初可能只是接吻,但隨著情感的升溫,行為可能會失控,最終意外地發生了性行為,這對戀情其實會帶來不良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下,情侶之間的身體接觸往往被視為身份認可的標誌,當關係進展至有性行為時,則意味著雙方的親密程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梁博士指出,性行為的特殊意義在於它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是對彼此關係的進一步確認,這也會令情侶對對方產生更強的依賴感、深刻的情感與心理意涵。對青少年來說,性行為可能被視為鞏固關係的一種方式,但這種強烈的依賴感也可能會帶來過大的壓力和責任,引發情感的風險。

性行為改變男女心理狀況

梁博士指,在發生性行為後,女孩子可能會將所有需求都寄託在男朋友身上,期望對方可以滿足她,為她解決家庭、學業等問題,也會覺得男方必須對她負責。這種情感依賴可能導致女孩子減少與其他異性來往,並期望男朋友成為她唯一的依賴對象。

相對而言,男孩子通常需要與同性朋友有更多的互動,例如透過運動等活動來獲得同儕的認同,這方面的情感需求是女朋友無法提供的。遇上女方的情感需索,男孩子可能會選擇逃避來紓緩心理壓力,若女孩子的情感需求未得到滿足,則會感到失落和不安,進而令戀情產生張力。

衝動性行為與深刻內疚感

現在的社會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已較以前開放,不過,在某些文化或家庭中,婚前性行為仍會被視為不道德或不合規範的,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不過現實往往是,不少人包括青少年都有婚前性行為的經驗。梁博士指,青少年在發生性行為後或會感到內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違背了父母或社會的期望和道德標準。深刻的內疚感,可能會引發羞恥感和貶低自我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已「不再純潔」或「做錯了事」。

這種對自我的苛責不僅影響青少年當前的心理狀態,還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關係。即使長大後結婚生子,這些未被處理的情感也可能成為他們一生的遺憾,讓他們覺得自己始終有缺憾、不再完整。梁博士指出,有這類極端想法的人,他們的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比較小,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接納自己,並且避免將自我嫌棄和過度自責的情緒帶入下一段感情,甚至影響到未來他們對子女與異性相處的態度。

真愛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上

梁博士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真愛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健康的戀愛關係應具備以下特質:一、雙方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二、不應通過設立條件來讓對方滿足自己的期望;三、雙方雖然有身體接觸,但懂得彼此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的決定,和不強迫對方做出有違其意願的行為。

明光社

因此,在戀愛中設立合宜的身體界線,避免雙方受到傷害,實在至關重要。梁博士鼓勵青少年坦誠地與男朋友或女朋友表達自己對身體界線的期望,及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可以使用「我訊息」,即以「我」作為陳述的開首,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我希望我們可以慢一點,因為這樣我會感到更舒服」,而不是指責對方的想法或行為。這種方式有助於促進健康的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破解戀愛迷思

只著重身體探索,會令青少年愛侶的關係存在暗湧,其實現代戀愛存在許多迷思和誤解,也可能會影響情侶的關係:

迷思一:「凡對方所要求的,我都要滿足,這才能證明我很愛對方。」

梁博士表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長大後,當有人表達對自己的喜愛,他們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感受,無論對方提出甚麼要求,他們都會配合,以滿足對方,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證明自己愛對方,盡了做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本份。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想法。健康的戀愛態度是,不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對方身上,也不勉強自己滿足對方的所有要求,理解對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同樣重要,從而達到互相理解和妥協。

迷思二:「如果你真的愛我,就應該和我上床。」

明光社

戀愛中的青少年常常因為害怕關係受損,而勉強自己答應對方的各種要求。如果有人要求情人和自己上床,或者要求情人送贈昂貴禮物,來表明她或他對自己的愛,這其實是情感操縱,可能反映出關係中的權力不平等,有人試圖利用愛情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梁博士提醒青少年,這類人通常認為自己的需求凌駕一切、缺乏同理心,甚至將他人視為宣洩情慾的工具,一旦有另一個人同意與他發生性行為,他就可能迅速轉移對象,隨時結束原有的戀愛關係。

遇上情人提出這類要求,梁博士建議這樣回應:「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應該同樣尊重我的感受。」此話背後的理據是:大家的情感需求是對等的,而不是由某一方來主導戀情。即使「男神」來追求自己,也不意味著我要奉獻全部來迎合他的要求;同樣,即使「女神」願意接受我的追求和約會,也不代表我要花掉所有的金錢來討好她。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才能維持健康的戀愛關係。

迷思三:「就算懷孕也不要緊,因為我們可以結婚。」

梁博士指出,青少年未必真正理解當初許下廝守一生的承諾意味著甚麼,或者沒有預料到感情有天會生變,一旦面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等現實問題,青少年便會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壓力,並可能因恐懼而選擇逃避。家長和老師可以把這類承諾背後的責任具體化,幫助青少年思考和抉擇。例如,師長可以對青少年說,如果女朋友懷孕,你將成為爸爸,這背後的責任意味著:一、放學後,你不能再和朋友打籃球或四處閒逛,而是要立即回家照顧初生兒;二、晚上需要餵奶,可能會影響你的睡眠質素;三、星期六和星期日因為要照顧孩子,而無法出外玩樂。

迷思四:「大家都有拍拖,自己至少也要抓著一個。」

受成長背景影響,有些青少年可能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因而渴望愛情。梁博士指出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並不僅僅取決於能力或有沒有拍拖,因此人應以更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青少年可在感興趣的領域中嘗試,如音樂、運動項目,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的表現會變得更好,他們可以藉此重建存在感、自尊和自我價值。即使外形吸引的少年,也可能有自己的弱項,例如控制慾強,這會影響他成為一個好的伴侶;相對而言,一個外表平平但具備強烈同理心的男孩,其特質可能會成為他的強項,令他成為一個好伴侶。

迷思五:「相處時不開心,只要拖手、接吻、發生性行為就會和好。」

有些青少年誤以為在身體上有親密接觸,就可以掩蓋相處中的矛盾,將性凌駕於溝通之上,以為這樣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用拖手、接吻或性行為來解決分歧往往無濟於事,甚至引發更多問題,例如有些女孩子在分手後要面對未婚懷孕的問題。梁博士分享到,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指出,完整的愛情應包括親密、激情和承諾,這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身體上的激情和短暫的甜蜜雖然看似能解決矛盾,但缺乏親密和承諾的支持,就像一張桌子斷了其中一隻腳便無法站穩,這樣的戀情同樣無法持久地發展。

訂立雙方同意的身體界線

明光社

在戀愛關係中作充份的溝通和訂立雙方同意的身體界線,可避免在未經認真思考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梁博士指,在親密行動採取主動的一方必須明白,戀愛中不一定要透過性行為來表達愛情;如果雙方的接受程度不同,主動的一方便不能強迫另一方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有些青少年受性格或成長背景影響,可能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立場和主見,這類青少年在親密關係裡往往是被動的一方,他需要明白,每個人,包括他自己的情感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他應該勇敢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界限。梁博士又特別提到,非常親密的身體接觸和性行為,不像其他的事情,所以青少年不能任由別人替自己做決定,他們要了解到性行為可能會導致懷孕或感染性病,這是非常重要兼會影響一生的決定,他們必須親自作主。

安全的戀愛路線

在與喜歡的人發展戀情之前,建立穩固的友誼是至關重要的。客觀地觀察心儀對象的性格和行為,特別是他與其他人互動的方式,有助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性格特徵和價值觀。例如,若男孩子因為自己出眾而養成驕傲的性格,這樣的人在戀愛中可能會看輕女朋友,如果要選擇男朋友,他便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此外,想了解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或有沒有過度操控的傾向,可以觀察他如何與朋友相處,有沒有總是要求別人配合自己的時間;如果他缺乏同理心,便可能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進而影響與人關係的穩定性。通過這些觀察,可以幫助人更理性地評估潛在的戀愛對象,從而避免一些問題。

結語

愛與被愛是人心底裡最深層的渴望,被愛會令人感到被重視,錯愛則會令人受傷害。合宜的身體界線讓人清晰地明白可以做的接觸與不可以做的接觸,能令雙方受到保護和尊重。一些青少年或因性行為而經歷過感染性病、意外懷孕、墮胎等情況,這些創傷確實叫人難以面對。梁博士表示,若因著過去發生過的不愉快事件而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看法,或貶低自我的價值,他就應該向專業人士求助。

(本文原載於第159期〔2024年1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向自己負責任的選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4

人生每天都在不斷做選擇、作決定,最簡單的方法是跟大隊、憑感覺,隨波逐流、順其自然,萬一決定錯了,也有許多「同路人」,就算在最壞的情況,亦絕對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人「陪葬」。驟耳聽來,正常的人理應不會這般傻瓜,但現實上,受潮流、朋輩、大數據影響的人比比皆是,不願被別人看為古板落後,往往會令我們沒有勇氣拒絕一些自己不願意或不認同的要求,就像在還沒有弄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在拍拖之前,不少人已拒絕不了發生性行為的要求。又例如在與人工智能(AI)互動的過程中,許多人不知不覺落入了大數據的算計,卻不察覺早已暴露了自己的喜好和弱點,然後被隱藏的商家請君入甕。

因此,作為家長、老師和導師的,實在有需要在適當時候,為子女和青少年作指路明燈,讓他們看到人生原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和選擇。很多時做性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不會即時見到果效,但最重要的是讓年青人在日後遇到一些重大決定或疑惑時,在所謂潮流和朋輩看法之外,看到另一個選擇,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永遠有權選擇,並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個世界有太多迷思,不少社會政策和傳媒文化固然容易受所謂政治正確的想法左右,甚至會做出不合常理的古怪決定。就算在教會機構的事奉,有時亦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隨以前的做法或傳統,而沒有考慮在不同的時空和處境,應有不同的考慮和做法。今期《燭光》想和大家一起衝破不必要的迷思,學習為自己作負責任的選擇和決定。

墮胎不應是唯一選項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11/2024

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墮胎一直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重要分歧之一:共和黨普遍抱著尊重胎兒生命(pro-life)的立場並反對墮胎;民主黨則因高舉女性有選擇權(pro-choice)而贊成墮胎。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2年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該案在當時令墮胎合法化,推翻此案,代表女性墮胎便不再屬於憲法賦予的權利,法院將是否允許墮胎的決定權交給各州自行裁決。因此在剛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都大力聚焦於墮胎權,以爭取女性選民的支持。

賀錦麗在其中一場競選活動邀請了著名歌手Beyoncé出席,替她拉票。Beyoncé發言時表示,她在當天不是以名人和政治人物的身份前來,而是以關心兒童母親的身份來,以爭取女性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讓她們女兒的成長不受限制;她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為女性爭取墮胎的自由。不過想深一層,她的說法有點奇怪,她以母親的身份支持墮胎,並且為了女兒不受限制,而扼殺她的孫子孫女生存的權利。

女性的生育權利應受到尊重,女性有自由決定是否生育,但一旦懷孕,生育與否便不只涉及女性的身體,還涉及胎兒的生命。胎兒雖然未出生,但已是一個潛在的人,是世界上最弱小、無助的生命。女性的身體自主權應被尊重,胎兒生存的權利也同樣需要被重視。

墮胎有時是兩難的決定,有些婦女因遭到性侵而懷孕,也有些情況是懷孕危及孕婦的生命,社會應該有合法的墮胎途徑來為這些婦女提供出路。但墮胎不應是意外懷孕婦女唯一的選項,社會上也有不少機構可以為意外懷孕婦女提供支援,幫助她們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只要她們願意尋求協助,隨時有可能將苦難化為祝福。

交友apps與愛情幻象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7/2024

在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J. Sternberg教授所發表的「愛情三角理論」,提到愛情包含了三個元素,分別是「親密」、「激情」及「承諾」。一段關係如能擁有這三個元素,而三個元素能「強而有力地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可擁有穩定而長久的愛情關係,如果當中的比重不平衡,單單某一元素的比重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到關係,這是青少年於初中時期就應該了解的事情。[1] 然而,現在人們因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於網上靠著手機應用程式(apps)便可以結識朋友,甚至挑選戀愛對象,單單透過網絡上的溝通便能發展出戀情;這種交朋結友的模式,能否培養出穩健的戀愛關係?我們試著在本文探討一下。

網絡上的新式戀愛關係

有不少人急於想「脫單」,結束單身生活,就於網上透過交友apps來認識戀愛對象及與人約會。然而,如果透過這種模式來結交對象,許多時只能以外表作為依據。一些交友apps是以手指向左滑、向右滑來操作:喜歡的向右滑,不喜歡的就向左。這種交友模式有三點值得留意:第一,程式的大數據會記著用戶喜歡的類型,往後向他/她推薦的對象就可能會與用戶最初選擇的類型差不多,而其朋友圈子可能會被收窄,因為系統會幫他/她選取「對象」;第二,用戶會習慣了以貌取人,在了解對方之先,就憑對方的外表「定其生死(機會)」;第三,「照騙」事件會更常出現,因為使用交友apps的人都會習慣先美化自己的照片來爭取機會,於是「貨不對辦」的情況便會更常見,一旦約會時才會發現對方的樣子與照片有很大落差,只會讓人失望,更易改變目標。用戶變得聰明,於是會帶著戒心與人相處,更易放手,另選對象。因為交友apps的「森林」很大,用戶會認為還有大把樹可以挑選,何必冒險與可疑的人繼續發展?

在網絡與人交往要「提子」(提防騙子)是對的,只是如果大家於網海帶著戒心與人相處,要達到「愛情三角理論」中的「親密」及「承諾」又談何容易?又或者網戀難以培養出十分穩固的「親密」及「承諾」,側重「激情」的結果便會引申到只是「迷戀」對方,互相未有深入了解、信任,要建立長遠的戀愛關係,似乎比較困難。

近來,網絡上還有一種新興的情愛關係:Dexting,這個詞由datingtexting二字組成,它所展示的正是一種只在網絡上聯絡,但從不實體見面的戀愛方式,是一種透過傳送訊息來營造戀愛感覺,但不會見面的情愛關係。[2] 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可以想像,二人毋須見面,也就是沒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啱傾嘅」就繼續往來,相戀一下,但萬一「唔啱傾」的話,也可以輕易於網上說分手,甚至甚麼也不說,直接block了他/她,不讓對方發訊息給自己,又或者隱藏自己的行蹤,便可以結束這種關係。當然這種ghosting(突然失去聯繫)是讓人感到痛苦的,但網絡就是這樣,關係容易「消失」,容易「被失戀」。或者之後有人會再動動手指,便可以另覓新戀人。

有研究人員指出,選擇用Dexting方式交往,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即使被拒絕,當事人也能告訴自己,被拒絕的只是塑造出來的形象,而非真實的自己,這樣便可以抱著一種「不上心,就不傷心」的自我保護心態,覺得自己只是在玩玩文字遊戲而已。這種不能或不敢更進一步的關係,也很難去建立「愛情三角理論」中所講的穩固關係。

戀愛市場令人變成商品

不同品牌的交友apps用不同的方式為用戶挑選對象,用戶只要輸入一些要求,如身高、學歷、收入、興趣等,交友apps就會按用戶所參與的付費計劃,顯示一些符合其要求的「對象」給用戶挑選……美國行為經濟學研究員Logan Ury就形容,這其實與人們平常買藍牙耳機的做法沒有分別。她又指,有時候兩個天差地遠的人會互相吸引,反而兩個條件匹配的人卻可以毫無火花。另一方面,當一個人於網上試過很多次戀愛後,太多失敗的經驗會影響這個人如何再去面對未來的機會及對象。《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作者Ashley Fetters與Kaitlyn Tiffany曾撰寫過一篇名為〈「約會市場」正在變得更糟〉(“The ‘Dating Market’ Is Getting Worse”)的文章,她們在當中指出,當網絡與交友apps讓人們以為自己可以有無數的機會去挑選對象,人就會變得很像商品,可以被替代與交易。[3]

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

不是說現實世界不看外表,在生活中人難免會看外表來結交朋友,但透過真實的相處時間,會有更多機會發掘身邊人的優點或值得欣賞之處。這種結識朋友的方法,始於友誼,慢慢可能會發展成戀愛。這種關係也較穩固,不會因為手指輕易滑向左而令關係一下子「消失」。就算在網上找對象,也請約出來見見面,透過真實的相處、一起的感覺,再決定這人是否真的適合與自己發展長遠的關係,建立堅固的「愛情鐵三角」元素,而非停留在網上的虛擬幻象。

 

(本文原載於第157期〔2024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教育局:〈「三分鐘概念」動畫視像片段系列:(2)愛情三角理論〉,YouTube,2019年3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_g_IZEJV8(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2] 〈指尖上的愛情|Dexting:我們傳訊息戀愛,互道家常,但從不見面〉,女人迷、《香港01》,2024年1月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談情說性/977121/指尖上的愛情-dexting-我們傳訊息戀愛-互道家常-但從不見面(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3] 〈交友軟體正讓我們成為更糟糕的情人〉,天下雜誌,2020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196(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再思身體神學……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24

受訪者: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講師

翻開教會歷史,會發現曾流行靈性是好,物質則是邪惡的說法,由於物質是惡,身體也自然是惡,這都是異端思想,這種靈善物惡的想法源自第2世紀希臘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到了第4至第5世紀,奧古斯丁認為性慾是亞當墮落後才衍生出來,進一步把性等同於罪,連帶夫婦之間的性關係也被視為罪惡,於是乎,除非為了繁衍下一代,即使是已婚夫婦,也被鼓勵禁慾。反觀21世紀的今天,到處響起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聲音,即使是基督徒也敵不過性解放思潮,根據美國一項名為「信仰與人際關係」的全國性調查報告,近兩萬名單身受訪的基督徒中,大部份都沒有過著「婚前守貞」的生活。[1]

明光社

從夫婦禁慾到性解放,兩極都未中紅心,有違神的心意,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理解性,以至可以既能尊重身體,不忽視身體的需要,又能合宜地去發掘性、愛及婚姻的美善,相信已故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愛情與責任》,以及其他學者對身體神學的詮釋,可以為天主教友,又或新教教徒帶來不少洞見及啟廸。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已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的講師梁麗娟博士,與大家分享身體神學的精華及一些體會。梁博士早期曾教授「媒介、性及暴力」課程,為了整合早前的研究,這段時間在多倫多大學神學院Regis College碩士班進修,她選擇了修讀天主教的性倫理課程,當中包括身體神學的教導。

神讓人通過身體經驗屬靈的奧秘

基督教早期曾出現靈善物惡的觀念,於是基督徒認為追求屬靈的事才是好的,梁博士提到,身體神學正正打破了身體是不好的謬誤。神創造世界及人,在神眼中,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當中包括了人類,為何人會覺得身體不好呢?天主教很多聖禮都是與身體有關連,甚至與身體接觸,並透過身體來領受,例如洗禮、用膏油抹頭,按首祝福等。

透過身體,人們會感受到平安或恐懼等不同情緒,人是透過身體去經驗物質界,當人的情緒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未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到被壓抑,身體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狀況。人的靈性與身體也有關連,兩者不能分離,例如透過靜觀,人可以感受當下身體的狀況,所以不應視身體為阻止人進入屬靈世界的障礙物,反而要視身體為神給人的禮物,透過身體經歷屬靈事情。

身體不是一個與靈魂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宇宙,把可見的彰顯那不能看見的,就如物質界的東西可以彰顯非物質界的國度。有一次,耶穌責問眾人,他們懂得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來,便知道要下大雨;看見南風吹起,便知道天氣將熱,他們懂得分辨天氣,卻不能從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去分辨自己身處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路十二54-56)。很多時候,神通過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去看見神的屬靈奧秘。又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22節說過「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屬靈的洞察力,我們的眼目可以看見自然界,欣賞天父的創造,也可以分辨不同人的精神狀態,但能看見屬靈的世界,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需要求主開我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夫妻結合經驗神合一的愛

愛是一個奧秘,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神便設立婚姻,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到了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耶穌基督迎娶祂的新婦——教會,而聖經的中間則有雅歌,書中歌頌性愛的美好,兩性互相傾慕,將愛侶關係寓意神與以色列人的親密關係。可見聖經的結構已突顯神是愛的本質,而神亦通過人倫之間高度契合及親密的性愛,讓人體驗與神愛的融合,是何其美好。愛的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三一神之間的愛已夠親密完備,但神仍開放自己,與受造物分享受祂的大愛。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是這種與神愛融合體驗的投射。婚姻中的性關係,夫婦二人都向對方敞開,赤身裸體是代表個人的脆弱性及毫無保留,願意交付自己的生命給對方,這種向配偶開放自己的生命,等同於在神面前開放自己的生命,容讓神進入自己的生命,以及改變自己的生命。就如馬利亞對神的使者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新譯本》)

神是自足的,祂本身已經可以榮耀自己,也不需要人類滿足祂,和向祂歌功頌德,但祂是愛,祂願意與人類分享祂所有的。永生神是永恆存在的,人類不是,人類的年歲是有限的,但藉著夫妻聯合誕下的孩子,孩子再誕下孫子,這一種通過人的身體連綿不斷的繁衍,讓人類在地上稍為體驗到「永恆」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夫妻二人聯合的那種短暫快樂,也是神稍為讓人體驗到人神共融的終極快樂,因此有天主教神學家說,人有性慾是正常的,因為神設計人對性慾有渴求,人之所以渴望與其他人聯合,其實源自對神的渴求,惟有找到神,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婚姻為何如此重要?教宗強調婚姻及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並且在創造秩序中最基本的,只要婚姻及家庭穩固,一個國家的文明及文化才能穩固,如果家庭及婚姻瓦解,整個文明都會出現危機。夫妻二人的結合是神聖的,但梁博士提到,一對新人在祭壇上所發的誓言,承諾疾病困苦與共,實際上有多少能兌現?這點值得大家反思。

容讓神介入,以愛養育孩子

夫妻二人的聯合是如此神聖,婚姻便不是一份簡單的合約,而是一份契約,當中牽涉男女二人的承諾及神的介入。夫妻二人向對方開放生命的同時,也向神開放自己的生命,包括接受神給予他們的禮物——孩子(詩一二七3),因此天主教的內部指引並不主張教友用非自然的方式避孕,認為這做法等同拒絕神介入自己的生命,任由自己計劃及控制生育,若教友想要避孕,最好還是用自然的方式如量體溫計算妻子的排卵週期等。

當然,此教導惹得很多教友反感及受人詬病,他們認為天主教有關避孕教導不切實際,不明白現代家庭的困難及挑戰,現代生活那麼忙碌,女性又怎會有時間去計算排卵期,實際上夫妻也難以配合。有些教友並非抗拒小朋友,相反,他們只想提供更好的時間及資源來照顧小朋友,沒有計劃的生育只會讓父母疲於奔命,萬一誕下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可能不計劃便再養育另一個小生命。梁博士指出天主教最終也沒有強迫教友一定要遵守避孕指引,只提醒教友要知道自己最後是向神交代,只要憑良心盡上為人父母的責任便可以。

新教教徒不一定認同天主教這一套避孕的方式,不過梁博士分享到,實踐上雖然很困難,但當中的神學理論還是值得大家認識,這種避孕方式亦讓人反思到性愛與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當人願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盟時,就是願意犧牲個人一些自主性,與另一個人在神的引領下一同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當中遭遇甚麼,人無法控制,包括生兒育女的計劃,人應該是為此禱告,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代人很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以為現實世界有很多事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發生,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自己不能控制的命運。梁博士點出上一代的人比起後輩更能擁抱生命的變化,他們較能面對人生的無常並處之泰然,例如對子女數目的控制,他們肯定沒有現代人般強烈。

真正的愛,包括尊重

真正的愛有責任,也包括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不要把他人的身體物化。當一個男人評論一個女人的胸部,並表示他喜歡這個女人的大胸,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女人物化了,把這個女人的胸部從她身上分開出來,成為一件給人玩弄的物品,可是人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使是整體,只要丈夫視妻子為發洩性慾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又或是炫耀妻子的美貌,到了妻子人老珠黃便嫌棄她,同樣是把妻子物化了。反過來,一個妻子覺得丈夫不會賺錢沒有用,只視丈夫為賺錢機器,也是把丈夫物化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比較誰比誰好,神也愛每一個獨特的人,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為神創造人時,賜予人自尊,例如當一位丈夫在妻子面前稱讚其他女性的美貌,這位妻子便會覺得很委屈及不被尊重,這是動物沒有的感受及反應。

身體是神創造的,是寶貴的,現今社會的男女都被物化,很多時都是因為受到傳媒影響,讓人以為身體自主,可以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這只是被扭曲了的性文化影響,以致把性誤用,做了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或是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墮胎殺嬰等情況。梁博士指出,教宗提到這是一場屬靈戰爭,惟有通過基督的救贖,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簡單來說,身體神學並非空泛的理論學說,只邀請人在學術層面探討交流。相反,它邀請人反思人的身體是寶貴的,不能隨便進入性關係,要認真對待婚姻,因為婚姻並不只是兩人或兩個家庭的事,而是兩人與神的事。天主教有關身體神學的教導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以針對家庭中的性倫理為主,對獨身、同性戀、跨性別等性議題未有涉及,但近年已逐步與時代的步伐接軌。


[1] 〈美調查:多數單身或未婚基督徒,未真正做到「婚前守貞」〉,基督教今日報,2023年5月22日,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2f83e3464a31834f5df6f84ba99e4b6679f5d94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4日)。

 

流行文化中的錯誤性觀念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網絡上的資訊非常之多,而當中的色情資訊、串流平台上多不勝數的劇集和片段,都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然而,只要相關的資訊內容不涉及違法行為,它的傳遞便不會受到阻隔,更可能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份,擴散至全球所有資訊流通的國家和地區。而價值觀的傳遞在大部份情況下都不涉及違法的事情,價值觀會透過流行文化將訊息傳遞給受眾。在後現代的環境下,所有事情都不再有固定答案,在價值觀上,對與錯似乎已沒有絕對答案;又或者會出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多數人的想法會壓倒少數人,如此,誰能主宰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大程度取決於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資訊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其實也很難教育青少年,因為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便是網絡資訊。

少數服從多數的現象

毋庸置疑地,在大部份青少年的成長路上,接觸網絡的時間往往多於與真實世界的人溝通。若果青少年喜愛於串流平台觀看動畫,於網上看漫畫或打電玩的話,價值觀很容易就會潛移默化地受網絡媒體影響,而網絡資訊總不會指出某些價值觀會對人有何影響,即使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訊息也會以肯定、正面的態度來包裝。例如香港首位AV女優於日本出道的消息傳開後,大部份媒體或網民所表達的態度都是支持和肯定,稱這位女生有敢於追夢的勇氣,彷彿合理化了他人去投身色情產業。所以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大多數人都支持某一種講法的時候,它就能成為真理呢?

在某一個範疇裡,每個人第一次接觸的資訊都非常重要,因第一次所吸收的知識很容易就會成為批判同樣範疇知識的基礎。而青少年對於未知領域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在網絡與大眾媒體的渲染下,人很容易受主流媒體資訊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或對某種事物的印象所影響。但是,從網絡上得來的資訊大部份都難以證實,這會令人陷入一種狀況,受主流媒體影響對某事物建立了一種印象,但真實接觸過以後,發現想像與真實有很大落差。

以串流平台Netflix為例,過去平台上的一些劇集成功營造了「Netflix效應」現象。CNN曾刊登了一篇名為〈Netflix效應:為何西方女性前往韓國尋真愛〉的報道,當中引用了一位韓國學者對在韓旅居青年旅館的女性遊客進行的訪問,發現接受訪問的123名女性(大部份來自北美和歐洲),都是受到Netflix效應的影響而到訪韓國。其中一位來自摩洛哥的20歲女學生表示,自己受韓國流行音樂(K-pop)和韓劇的影響來到韓國,她和其他外國女旅客一樣,最初都認為韓國男性大部份都像韓劇中的男性,具備紳士風度、樣子端正、富有等夢幻條件。但該位女學生在韓國的經歷令她對韓國男性的夢想幻滅,她發現有些韓國男性會認為外國女性比較開放,曾有陌生人在街上向她提出性要求,她感嘆:「男人就是男人,人類在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1]

有人被Netflix效應影響,正正是因韓劇傳遞的訊息成為了大多數的聲音,令網絡充斥著韓國男性的美好印象,讓人們錯誤以為全部真實的韓國男性也是如此。Netflix效應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網絡的威力,但這只不過是一些劇集讓人對某類人產生了以偏概全的錯覺,若果一些錯誤的性觀念,或者難辨對錯的戀愛觀念,成為了大多數聲音的時候,這影響可以是很深遠的。

媒體推送的價值觀

媒體為了吸引人收看,往往會製作能迎合受眾口味的節目,而在耳濡目染之下,受眾則會受到媒體傳遞的性觀念訊息影響,這種相互影響的關係,造就了許多節目和作品的出現,以下便是一些例子:

  1. 即食戀愛

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即食戀愛是夢幻的愛情,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墮入愛河,一見鍾情在韓劇中時常出現,例如曾一度熱播的韓劇《社內相親》都有這樣的情節。除了韓劇,動畫漫畫之中亦有不少一見鍾情的例子,甚或乎一些讓兒童接觸的童話故事也逃不掉這樣的安排。當然,世界之大的確存在一見鍾情的情況,但能開花結果的必然是少之又少;抱持夢幻的愛情觀更有機會讓人對戀愛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一旦幻想破滅,戀人關係亦難以長久。香港青年協會曾進行一項名為「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當中有些個案更是令人驚訝,一名男生在初中時表示自己已有10多次戀愛經驗,最短的關係只維持了一天。[2]

  1. 性關係平庸化

在不少的劇集當中,性關係是情侶間必然會發生的事。當然,在性解放的思潮下,不認同婚前性行為的,便屬於「保守」。不過問題是,為何是保守?說到底都只是因為願意表明不同意婚前性行為的人很少,由於他們只屬少數,所以會被冠上「保守」之名,不同意就是跟不貼潮流。但實際上,特別對學生來說,過早的性行為,不但忽視了意外懷孕這個青少年未能承擔的結果,更造成了單親媽媽等等的情況。此外,性行為如果從婚姻中抽離,更會影響情侶雙方的關係,「海蒂性學報告」便提出了這一點。[3] (性行為對情侶間的影響,可參閱第46頁的〈親密接觸對男女的心理影響〉。)

  1. 人與人關係混亂化
     
  2. show節目,後來甚至發展成參加者需要裸體參與節目。動漫亦出現了「出租女友」的題材,並且大受好評,也就是說這種鼓勵援交的錯誤倫理觀念亦被浪漫化的劇情所掩蓋,甚至以「NTR」(被戴綠帽)[4] 為題材的作品亦頻繁出現,內容主打關係混亂,這裡就不詳述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見網絡世界之大,各式各樣的價值觀都有,但很多時人們為了流量,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污名化和模糊化了一些正確的性觀念。原本性關係是建基於幸福的婚姻裡,但媒體展現出來的就是對婚前性行為的肯定,性行為不再與愛有關,而是發洩性慾的工具,這也褻瀆了性的意義。[5] 當原告變被告,錯誤被視為正確,健康的性觀念被視為異類,後果卻是可大可小。故此,縱然正確的被視為少數,但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並不會因為大多數人在說謊,令謊言變為真理。

 

(本文原載於第151期〔2023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Jake Kwon, “‘The Netflix effect’: Why Western women are heading to South Korea in search of love,” CNN,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2, 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south-korea-western-women-seeking-love-intl-hnk-dst/index.html.

[2] 〈新聞稿: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2月13日,網站:https://hkfyg.org.hk/wp-content/uploads/2019/02/青協新聞稿_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pdf(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3] 海蒂〔S. Hite〕:《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tudy of Female Sexuality),李金梅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頁217。

[4] NTR這個網絡流行語沿於日語,有被戴綠帽,即自己的對象與別人發生了性關係,或綠帽癖的意思,也就是為到被戴綠帽一事感興奮,參:〈NTR(網絡流行詞)〉,Baidu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hk/item/NTR/4898216(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5]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當子女戀愛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7/2023

愛情是人類偉大的情感,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那最好還是不要談戀愛。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一來擔心子女「不帶眼識人」,二來害怕影響學業,萬一「攪出人命」意外懷孕,更是晴天霹靂的兩難局面。但其實青少年談戀愛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各位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十幾歲時情竇初開,也一樣對愛情充滿憧憬,可能試過瞞著父母暗中拍拖,或因拍拖而被父母責罵。

逾三成高中生有約會經

一個反映香港中學生狀況的大型調查顯示,在中三至中六的受訪者中,33%的男生和37%的女生曾有約會經驗,比他們更年幼的中一至中二受訪者中,曾有約會經驗的男生和女生,也分別有15%和19%。[1]

給父母的「戀愛指南」

子女談戀愛固然會讓許多父母擔憂,但其實反對也未必能阻止子女談戀愛,那父母又可以怎樣做呢?

  1. 溝通和尊重

父母應該與子女保持溝通,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問子女關於他們的感受和考慮,但不要強迫他們或者試圖控制他們的感情。就算父母不希望子女拍拖,也應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子女的戀愛關係,如父母總是強硬地干涉子女的戀愛生活或批評他們選擇的愛侶,他們可能會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1. 開放地談情說性

父母應建立一個能開放地談情說性的空間;開放是指談性的時候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指對性抱持開放的態度。父母可以提供有關戀愛關係的教育指導,例如如何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識別和應對不健康的關係、訂立身體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父母可向子女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如與配偶相識的過程,拍拖時一些有趣浪漫的小故事,處理衝突爭執的方法,及當時個人的考慮和抉擇。同時,父母也需要學習隨時聆聽子女分享的戀愛生活,並給予他們支持及建議。

  1. 放手而非放任的管教

父母要明白子女有他們的自由意志,他們並不會一直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生活,嚴厲的管教往往會帶來反效果。既然父母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大可反過來成為子女的戀愛顧問,藉此「掌握」子女談戀愛的情況,在給予意見的同時,幫助子女作出正確的決定,與子女訂立約會的守則,避免子女作出越界的行為。

  • 當子女有喜歡對象時,協助子女檢視自己喜歡對方甚麼,到底自己認識對方的程度足夠嗎?是迷戀還是真正愛上對方呢?
  • 在子女計劃約會行程時,父母可有技巧地提及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對兒子說:不要太夜才送女朋友回家,免得女朋友的父母擔心和對他留下負面的印象。女孩子在選擇服飾時避免過份性感的裝扮,避免令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 為子女提供「約會基金」,從約會的支出,了解他們約會的狀況。
  • 在父母在場的情況下,歡迎子女帶男/女朋友回家玩耍,藉此了解子女的愛侶。
  1. 營造溫暖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在家中營造溫暖的氣氛,讓子女有安全感,以及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與關懷,這可避免子女因缺乏關愛而嘗試在戀愛關係中尋求安全感。與此同時,也要讓子女知道家庭一直都是他們的依靠,即使他們在愛情路上受到傷害,家庭也必然會給予他們支持及安慰。

  1. 不要侵犯子女的隱私

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隱私,不要偷看子女的私人通訊,如手機訊息等,也不要追查他們的行蹤,以免讓子女感到不被信任和不受尊重。我們明白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子女,但這些行為會令子女產生十分負面的感覺,日後只會令他們更抗拒向父母透露自己的事情。

  1. 讓子女有選擇權

父母可以向子女提供各式各樣的建議,但最終還是由子女選擇接受與否。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選擇感到擔心,可以和他們好好地談,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擔心和想法。

青少年憧憬愛情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這反映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獨立和幸福感的追求。在此祝願各位父母透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子女提供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積極和負責任的戀愛關係。

戀人間的身體距離

子女談戀愛了,最令父母憂心的可能是子女跟戀人有過份親密的舉動。有來自台灣的諮商心理師就表示自己會這樣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上的交流,令人想向戀人分享世界上所有事情和各種情緒,對方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而另一種則是著重於身體方面的探索;愛情一旦進展成第二種身體探索式戀愛,就很難回到第一種了。[2] 這樣的建議不管對女生還是男生其實都適用,持守身體界線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很重要,假若有了越界的舉動,雙方都有可能會受到傷害。父母如能從旁指導,適時作一些提醒,的確可以幫助子女持守身體界線,與戀人保持合適的身體距離。

(本文原載於第151期〔2023年7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2] 賓靜蓀:〈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翻轉教育,2023年6月2日,網站: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4030(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2月13日)。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部份學生認為愛情需要有浪漫的表現,才算是全情投入,例如每天接送戀愛對象、時時刻刻都要黏在一起。某些學生認為戀愛對象是不能和其他異性有正常社交互動,有時更會以激烈的手法來表達不滿,例如發現形跡可疑的小三,不由分說便在大家所屬的WhatsApp群組公開彼此的對答,藉此向「疑似小三」施加群眾壓力。

可能愛情裡的浪漫和激情的行為較易被看見和模仿,令某些人以為這是表達愛意的方法。對於尚在摸索何謂愛情的孩子,家長可向他們作出提問:一、我們是否只能在發展友誼和發展愛情之間,二擇其一?為甚麼?二、父母有沒有其他異性朋友?大家又是如何相處的?

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友情和愛情是沒有衝突的,兩者可以並存發展,這意味著我們拍拖後,並非就要捨棄友情。真正令人感到放鬆和舒服的關係,是帶有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能建立起來,是有賴雙方持續地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關心、尊重和信任等,彼此都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相反,勉強對方向所有人抱持排他的態度,好比「夾硬」把二人綁在一起,可能在短時間內二人會看起來貌似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這種關係是很脆弱且令人緊張的。家長可問孩子喜歡哪一種關係?又打算如何建立具安全感的人際關係?

迷思二:愛情就是有求必應

有些學生把愛情看成是一種神奇的魔法力量,認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喜好、性格、興趣和價值觀等有時在兩性關係中不自覺地委屈了自己,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對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跟對方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不理對方的意願,迫使對方作某些行為等等。

到底「既然你愛我,就要……」這個說法是否合理呢?與人相處除了要照顧彼此的感受之外,設立界線,顧及事情是否合法、是否涉及身體、金錢等都是重要課題,特別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人,他們對事情和人際關係的看法還有待發展,若單單因為一句:「既然你愛我,就要……」便麻木跟從,雙方都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若事件本身涉及觸犯法例的行為,當然要拒絕;若要求涉及身體,例如親密接觸和拍攝身體的照片和影片,也應當拒絕;若涉及金錢,尚在求學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去處理,也必然要拒絕。

有時孩子很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令關係受損,而事實上當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就已經危害了彼此的關係,例如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和我一起排擠小明」,這樣做明顯會傷害別人,這並不是愛。我們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愛的本質,是包含責任、承擔、專一這些元素,真愛會令對方成為更好、懂得欣賞和珍惜別人的人;因此「和我一起排擠小明」的要求,不能讓人變得更好,也會令大家不開心。孩子聽到這種要求,可陪對方一起和小明傾談,了解當中大家的想法。

部份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會明白這些概念,但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孩子需要的是能夠信任他們、不帶批評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如朋友的人,帶領他們去感受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上文提到「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的說法,這裡並沒有涉及不合法行為、身體或金錢,是純粹關於個人喜好,但這樣的要求也不合理的,我們要告訴孩子與人相處就需要互相尊重,接受對方和自己是有差異。家長不妨以真實的個人經驗作說明,例如父母的喜好和性格特質各有不同,大家是怎樣維繫一段長久和良好關係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

迷思三:愛情是評估自身價值的方法

高小學生很流行製訂一個排行榜,選出大家公認的「男神」和「女神」,認為愈多人暗戀或明戀的人,就愈有價值,一旦榜上無名,某些學生就覺得自己在學校裡是不受歡迎和失敗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總要找一個「喜歡的對象」,才覺得自己是班上的一份子,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們只專注愛情,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的事情。

人都很需要被其他人認同和接納,從其他人的回應去了解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擁有良好溝通技巧的人當然容易受大家歡迎和喜愛,並自覺自己是個重要的人。遇上因為不夠受歡迎而沮喪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我們可以怎樣把想法和感受合宜地向別人表達出來呢?二、當我們等待愛情時,怎樣去充實自己的內涵,例如發展興趣和才能,讓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呢?三、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拍拖結婚,他們的價值可在甚麼地方展現出來呢?

有人或會認為在小學階段的戀愛心思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也不當作是怎樣的一回事;其實這正是很寶貴的機會,讓家長陪著孩子上一堂「愛情先修班」,預備孩子長大成熟時懂得面對愛情。成長中的孩子很需要朋輩認同,家長可觀察孩子的朋友圈中,若有戀愛價值觀相似的家庭,不妨主動提議多些相聚,讓孩子們互相交流對戀愛的想法,令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多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帶領和教導,孩子亦很想知道父母的經歷,請以期待的心情和孩子分享你對愛情的看法吧!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2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這句看似是開玩笑的句子,多多少少也反映出現實世界的殘酷,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先入為主地因一個人的外表而對他的人品性格產生一些既定的想法,這些想法或會阻礙我們真正了解對方,心理學上稱之為「暈輪效應」(Halo Effect)。

認知偏誤影響人的判斷

暈輪效應又可稱為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或月暈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心理現象,指人們會將對一個人某方面的認知和判斷,推論到認知對象的其他方面。

美國心理學教授Richard Nisbett和Timothy Wilson曾進行一個經典的實驗,[1] 他們先錄製兩段由同一位比利時籍導師用帶有歐洲口音英語接受訪問的影片,一段以親切友善的態度回答問題,另一段則以冷淡疏遠的態度回答。他們同時將學生分成兩批,一批收看親切友善態度的影片,一批收看冷淡疏遠態度的影片,最後收集學生對導師的意見。收看親切友善態度影片的學生認為導師的外表、態度和口音都是吸引的;而收看冷淡疏遠態度影片的學生卻認為同一位導師的外表、態度和口音都是令人討厭的。兩批學生基於對影片中導師的初步印象,擴建到對他個人方面的其他評價。這明顯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想法,但人總難免會出現類似的偏見。

如果某人令別人留下良好的初步印象,那麼別人對他其他方面的評價也會傾向良好,會認為他正直、善良、誠實、勤奮等;反之,如果某人令別人留下的初步印象欠佳,那麼別人對他其他方面的評價也會傾向欠佳,會認為他自私、貪心、虛偽、懶散等等。如果一位樣子俊朗的男士行路不小心碰到一位女士,這是「浪漫邂逅」;換成一位樣子普通的男士,這是「行路唔帶眼」;再換成一位樣子猥瑣的男士,則會變成「非禮」。

除了人際關係方面之外,暈輪效應也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其他層面。那如果我們樣子平凡,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必定輸在起跑線呢?

樣子以外的因素

雖然樣子是天生的,但外表除了包括樣子、五觀,還包括身形、髮型、衣著、眼神等等元素,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的外表,而初步印象除了受外表影響,肢體動作、說話、態度、甚至體味,也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觀感。所以我們可以加多注重儀表和說話的表達方式,努力在他人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

整潔的樣子、合適的服飾、友善的眼神、親切的笑容等等都能帶給人良好的觀感,與人溝通時也要注意禮貌和態度,也可利用語氣和聲調來增添說話的感染力,好好利用暈輪效應,在別人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這對我們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

但暈輪效應只是一種認知偏誤,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日久了,其他人自然會察覺到外表以外的特質。天生麗質是上天的恩賜,但如果空有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儘管能贏在起跑線,如果未能好好把握機會,即使有再好的機會恐怕中途也會被取消資格。就如在面試時成功讓考官留下良好印象,求職成功,但原來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勝任那個崗位,又或自己的工作態度惡劣,即使外表再好,大概也過不了試用期。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良好印象的同時,也要用心增添個人的內涵,在品格、知識、能力、技巧、態度上長進,這才有能力跑到終點。

在善用暈輪效應之餘,其實也要注意人們會受暈輪效應的影響,以致看不清別人的真貌。尤其在人際相處上,人們往往容易被別人的外表吸引,產生好感,在未深入認識一個人時已喜歡上他/她,但其實喜歡的只是自己對對方的片面認知,或是投射出來的美好想像。如果在未深入認識對方以先就展開戀情,甚至輕率地發生性關係,但在繼續交往時才察覺對方並不如想像般美好,最終只能讓戀情終結,這樣會令雙方都不好過。

客觀的認識能讓關係更持久

喜歡一個人是感覺,愛一個人是決定。當被某個人的外表吸引時,更要意識到暈輪效應的存在。大家不妨先按捺自己的情緒,以朋友的身份與對方相處,慢慢觀察及了解這個人的想法和性格,讓自己能比較客觀地認識他/她的整體,然後才決定是否跟他/她發展情侶關係,相信這會讓大家能更順利地攜手跑到終點。

資料庫

對外觀抱負面看法有損心靈健康

總覺得自己的外觀不夠好會令心情欠佳,一項調查就反映了有關情況。該調查在2019年由一個英國慈善組織與一間市場調查公司進行,調查訪問了1,118位13至19歲的青少年,有37%的受訪者為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感到不開心,這反映他們對自己體形的觀感傾向負面,31%受訪者甚至感到羞恥。而在4,505位成年受訪者中,也有34%受訪者為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到焦慮,35%受訪者因而感到憂鬱。[2] 負責調查的組織指,人們在社交媒體平台如Twitter和Instagram,每年分享數以十億計的照片,這反映社會愈來愈受消費主義影響,並且以名人生活為導向,以及愈來愈注重外表。他們建議政府實施新的行業守則,以防止社交媒體公司推廣一些內容會令人對身體意象產生負面觀感,令情況進一步惡化。[3]

 

(本文原載於第146期〔2022年9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Richard E. Nisbett and Timothy D. Wilson, “The halo effect: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alteration of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no. 4 (1977), 250–2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35.4.250.

[2] 13至19歲青少年受訪者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士;成年受訪者則來自全英國,參“Body image report - Executive Summary,”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accessed February 14, 2024, https://www.mentalhealth.org.uk/explore-mental-health/articles/body-image-report-executive-summary.

[3] Haroon Siddique, “One in eight UK adults have suicidal thoughts over body image – poll,”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May 13, 2019,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9/may/13/body-image-survey-one-in-eight-uk-adults-suicidal-thoughts.

從《盲婚試愛》看關係建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媒體上有不少以戀愛交友為主題的真人show,如美國、英國的《慾罷不能》系列(Too Hot To Handle)、日本的《雙層公寓》系列、韓國的《單身即地獄》等等。這類節目總會以「配對」為目標,製作人會安排互不認識、參與製作的男女,在鏡頭前共同生活,看看他們能否擦出愛火花。

2020年在Netflix推出、一個嶄新形式的戀愛真人show——《盲婚試愛》(Love is Blind),節目推出後大受歡迎,之後再推出第二季,更拓展到推出「巴西篇」和「日本篇」。此節目與過去的戀愛真人show有所分別,製作人會安排所有參與製作的男女居住於同一宿舍,但男女雙方居住的地方卻被一面牆分隔,因此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外貌。參加者可以在10天內自由約會不同異性,彼此隔著牆在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交談。如此,在撇除「外表」因素的情況下,二人會透過聲音來建立情感,並尋找人生伴侶。當參加者覺得對方適合自己,認為自己找到了終身伴侶,就可「求婚」,「求婚」一旦成功,他/她才能一睹自己伴侶的廬山真面目,二人之後會一同生活數星期,如果到最後彼此情投意合,就會進行結婚典禮。

本年2月在Netflix上架的《盲婚試愛:日本篇》中,共有13位男生和11位女生參與節目,在經過數次約會交談後,參加者對素未謀面的異性有了基本認識,可能因著彼此有某些共同經驗或喜好,開始有參加者與個別異性相處時特別投契,漸漸對對方產生好感,甚至出現迷戀的感覺,最後有八位男參加者成功「求婚」,能與女伴見面。

可能因為大會揀選的參加者,他們的外表都達一定水平,所以大部份「求婚」成功的參加者,都對伴侶的外表感到滿意,但有一位女參加者卻被男伴的一頭金髮嚇壞了。女方表示如果在平日的社交生活裡遇上對方,一定不會考慮與他交往。但在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彼此作了深入認識、了解,她被男方的內心吸引,二人最終更成為了少數能結為夫婦的參加者。

「外在美」和「內在美」哪一個因素在戀愛關係中更加重要?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回答「內在美」,但「外表」是構成我們展現給人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我們交友戀愛中往往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第一印象」欠佳的話,對方做的一切都可以是不討好的,人們許多時也不願意再嘗試了解或欣賞對方的「內在美」。但「第一印象」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真實的一面,因此剛才提及的節目嘗試將「外表」因素移除,讓參加者透過交談,由最初的閒聊,漸漸分享到彼此對人生、婚姻、家庭等等的想法,讓參加者有機會直接觀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不少參加者都認為這種相處方式,能幫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夥伴。不過,在短短10天的日子裡,真的足以讓人尋找自己的理想伴侶嗎?

「求婚」成功的參加者可離開原先居住的宿舍,與伴侶一同生活,但激情來得快,去得亦快。就算最初跟對方有多投契,也需面對真實相處的考驗,參加者憧憬跟伴侶相處的美好生活,都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求婚」成功的八對情侶陸續出現因了解而分開的情況,有人突然對伴侶失去興趣、有人由活潑健談變得沉默寡言、有人因太專注工作而冷落了伴侶、有人發覺彼此性格嚴重不合、有人一直不願意向伴侶打開心扉、更有人發現伴侶所說的話原來只是不盡不實的謊言。

原來在撇除「外表」因素下建立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是十分不準確的,因為我們都會傾向努力向自己喜歡的人展現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但當二人關係日漸親密,人的本性自然會慢慢流露出來,當初努力隱藏的缺點就會浮現,二人生活上的習慣、想法、價值觀等差異也可以令二人產生衝突,再加上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建立起來的感情也不深厚,彼此關係太脆弱,令雙方無法接納和包容對方的不足。節目最後只得兩對情侶能踏上紅地氈,進行結婚典禮,成為真正的夫婦。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面與人溝通,當遇上外表吸引的人,難免會因對方的外表而產生好感,甚至迷戀對方,但其實這份情感只是建立於自己對對方簡單的認知,再自我幻想出來的美好想像。在今天講求感覺的戀愛文化下,不少人認為「啱feel」就會向對方展開追求,但如果就此發展感情,愛上的只是彼此構建出來的虛像,時間一過,就如節目中的男女一樣,發現對方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美好,最終分手收場,自己也弄得遍體鱗傷。

所以,當我們對別人產生好感時,不妨停下來,先嘗試與對方作朋友,以朋友的角度慢慢觀察對方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了解對方對不同事情的看法。當與對方成為真正的朋友時,我們才有能力欣賞到他/她的「內在美」,這時才認真檢視對方的整體,不只是外表,還有內涵、性格、彼此的相處方式等等,看看他/她是否適合作伴侶,之後才向對方表達心意,相信這樣的發展,二人的關係會較穩固。就算在認識的過程中,發覺對方並不適合自己,二人無法成為情侶,但能結交多一位朋友,也是一件好事。

最後,祝福在節目中成婚的兩對夫婦永遠幸福快樂。

銀髮族的性與愛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一談到「性」,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不少人認為人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應該清心寡慾,再沒有「性」方面的慾望,若仍然專注於「性」,就是「老而不」。但其實「性」是圍繞我們一生的課題,由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活都與「性」息息相關。

的而且確,男女身體的老化情況,都會影響長者的性生理狀態。男性在踏入30歲後,體內睪酮(男性荷爾蒙)水平開始每年下降約1%,所以年長男性體內睪酮水平比年輕時為低,需要較長時間和更多刺激才能讓陰莖勃起,維持勃起的時間亦較短,甚至出現不舉的情況。當女性踏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水平同樣也會降低,除了會出現停經的情況之外,陰道黏膜層也會變薄,陰道分泌減少,引致陰道乾澀的情況。[2]

男性可能自覺性能力減退,而不滿意自己在性方面的表現,因而減少與配偶發生性行為。同時也有人因著不滿意自己的能力,而過份依賴藥物及所謂「補品」來提升性能力。女性也可能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為更年期停經後已不能生育,所以不應再有性生活,或認為若上了年紀仍有性慾是不正當的表現。此外,陰道乾澀的情況也會令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受痛楚及不適,減低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意願。[3]

長者的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是正常不過的事,長者需要明白及接納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需將「性」從日常生活中剔除。長者可誠實地向配偶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求彼此都合適的親密行為方式。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使用藥物或選用合適的潤滑劑,讓夫妻間的性生活更和諧。另一方面,性交並不是性行為的唯一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擁抱、接吻、愛撫等親密接觸也是性行為的一種,長者可藉著這些不同程度的親密接觸來向配偶表達愛意,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性並不是只有生理層面,除了身體接觸之外,心靈上的溝通也同樣重要。夫妻間對彼此的了解、關懷和接納,也能讓大家得到心靈的滿足。長者夫妻經歷數十年的婚姻,昔日溫馨甜蜜的相處往往變成稀鬆平常的生活,忽略了夫妻相處的情趣。但老夫老妻也可以過浪漫的婚姻生活,閒時手拖手去拍拖,一份小禮物、一紮小花束、一件對方喜愛的糕點,也能為平凡的生活添上色彩。長者們不妨花點心思,與配偶慶祝結婚週年,甚至補拍結婚照,維持溫馨的婚姻生活。

另一方面,因著不同的際遇,部份長者因喪偶、個人意願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而處於單身的狀況,但其實不論甚麼年紀,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對長者來說,要發展一段新感情卻殊不容易。首先,不少長者的社交圈子狹窄,當中以男性尤甚,要結識新朋友已困難,結識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但就算遇上合適的對象,也可能礙於傳統心態,認為年紀大了不要再談甚麼愛情,又或者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想作出改變。

儘管有家人或子女的陪伴,單身長者對愛情仍有期盼是正常的事。一段忠誠的親密關係既可以滿足個人對愛情的渴望,亦可以彼此為伴,互相照顧,一同經歷甜蜜美滿的晚年生活,這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也有益處。但要注意的是,長者要改變生活習慣並不是易事,當長者學習與另一個人相處,會容易在各種生活習慣上出現分歧,他們往往比年青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伴侶磨合。要保持良好溝通,長者就得學習尊重伴侶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對方身上。

而對於喪偶的長者來說,或會覺得再發展新一段感情是有負於已故配偶,是不忠的表現。而且,他們亦會擔心子女對這段新關係的接受程度,讓晚年出現的良緣無疾而終。

不過,對已故配偶的思念,與發展新感情其實並沒有衝突,也不存在不忠的問題。如果長者在晚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相信身邊的人也會樂於送上祝福。為人子女的,也應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年長父母對愛情和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的追求,多從父母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想法及感受。父母與子女雙方亦可多主動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了解彼此的疑慮,尋求共識。

拍攝婚照助長者重尋甜蜜時光

婚照可以說是現代男女結婚時的指定動作,一張平常的婚照捕捉美好的時刻,更成為彼此婚盟的見證。有些長者在年輕時因種種原因未有拍攝婚照,在台灣有團體就曾經為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他們的家人一起拍攝婚照,以幫助他們穩定病情,並藉此鼓勵長者追求幸福,以及向配偶表達愛意。有參與活動的長者,拿著花束向太太表達謝意,彼此都紅了眼眶,場面感人。[4]


[1] 〈表1A: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21年8月12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30日)。

[2] Mayo Clinic Staff, “Sexual health and aging: Keep the passion alive,” Mayo Clini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20,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ual-health/art-20046698.

[3]〈長者與性〉,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2020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igestive_urinary_and_sexual_problems/elderysex.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2日)。

[4] 郭良傑:〈失智長者重拍婚紗照 用美好回憶追求快樂〉,東網,2019年9月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907/bkn-20190907070024617-090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27日)。

自我認識及戀愛教育 青少年夏令營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3/09/2021

今個暑假有機會為一間教會的青少年帶夏令營,與十多位年輕人在遊戲中認識自己,以及學習戀愛態度。首先,我派給他們每人一個面譜或人形木公仔,他們在面譜或公仔上隨意畫能代表自己的圖案,然後,逐一出來介紹自己,例如喜歡音樂的青少年會在面譜上畫上音符,喜歡簡潔及運動的只在木公仔畫上簡單的線條,這樣,大家便完成簡單的自我介紹。

青少年非常重視朋輩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朋友的正面回饋對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非常重要,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坦誠及透過別人的回饋,我嘗試用「周哈里窗」的概念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回饋。

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用了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進一步增加自我及互相認識,周哈里窗將自己和別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交織出四個區域,就是「開放自我」、「隱藏自我」、「盲目自我」及「未知自我」,這四個自我。在「我是個怎樣的人?」的遊戲中,我設計了30個性格詞彙給參加者選擇,他們需要在這30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形容自己的詞彙,例如:守時、有創意、可信任、健談等等,寫在紙上,不要讓人看見,而其他參加者也要選擇一至兩個形容別人的詞彙貼在他的背上,最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將貼在背上的詞彙取下來,對照這兩組形容詞,自己形容自己和其他人形容自己一樣的詞彙放在左上角是「開放自我」一欄,將別人有寫的但自己沒有寫的詞彙放在右上角是「盲目自我」一欄,將自己有寫但別人沒有寫的詞彙放在「隱藏自我」一欄,自己和別人都沒有提及一欄就是「未知自我」,是也就是潛質。這樣一來,每個參加者看著自己的「周哈里窗」,對於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便會更為清晰,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增加大家彼此認識,將「開放自我」一欄變得愈來愈大,縮小「隱藏自我」,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減少自己及別人不知道的部份,藉由和他人對話增加互相了解(參表一),於是,我邀請參加者介紹自己,然後其他人給予反饋,這樣,每個人便對自己及別人了解多一些,促進大家的關係。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分辨友情、曖昧、愛情、迷戀

青少年時期很渴望有同輩朋友,對於男女的界線可能不夠清晰,導致誤會頻生,影響彼此的關係。表二顯示著不同的關係,大家的情感、活動、距離、人數及關係也會有所不同,恰當的身體及情感界線對於一段關係非常重要。朋友間的友情,大家會保持正常的距離,朋友人數不限,情感界線清晰,多進行群體活動;在愛情和友情之間可能會有曖昧關係,大家的關係含糊不清,關係較友誼親密,但又未到愛情般親密,單獨及群體活動都會有。至於愛情,兩人互相傾慕,會單獨約會及有較親密的接觸,情感界線非常清晰,屬專一的戀人關係。至於迷戀則是單方面的傾慕,關係含糊不清,人數也沒有限制,屬一廂情願及存在很多幻想,未必是事實,很多網上情騙便屬這類。

青少年間的相處,身體界線要清晰,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甚至被告性騷擾,因此,為避免性騷擾或誤會,我會特別提醒他們相處時要留意大家的性別、關係、年齡、行為等等,例如:抱一兩歲大的BB姪女與擁抱一名陌生女性,後果將會有天淵之別。

健康的身體界線有助友情的建立,增加彼此的互信關係,有了信任關係,將來才有機會發展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而與人曖昧,彼此間有很多猜疑,容易令人以為用情不專,可能導致真正的愛情無法開花結果,豈不可惜?

明光社

樣子不一定決定「命運」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7/03/2021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Your face, your fate」,一句「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道出了以貌取人這個社會現象。今年初澳洲警方通緝一名男子,並在facebook上發佈了有關訊息,但由於被通緝的男子「生得太靚仔」,引發一眾網民熱烈討論,甚至有網友留言:「我看不只警方通緝他,全澳洲的女性都在通緝他」、「他可以來我家躲」、「他做了甚麼事情,偷走別人的心嗎?」、「希望他可以闖進我家犯罪」……明明是通緝犯,竟因太帥而被當成明星一樣追捧![1] 相反呢,若是一個:勤奮上進、誠實可靠、孝順、集許多優點於一身但「醜樣」的人呢?可能會遭人無視甚至嫌棄。可見,「靚」在今時今日是何等的重要!那麼,我們的命運就真如「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這網絡名言一樣嗎?

「靚」的好處

「靚」在現今社會的確有不少吃香之處:就如外國就有些關於職場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在身高、體型、長相等方面,擁有更佳條件:如長得高和標緻、體重適中的人,都會比條件沒那麼好的人獲得更多的薪酬。[2] 人際關係方面,貌美者的先天優勢總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關注與好感。這一點大家只要回想一下以前學校裡的校花、校草,公司裡的高顏值同事的待遇,就不難理解了。愛情方面,在多數人心中,帥哥美女總不愁無人愛,因為他們身邊總會簇擁著一群又一群的追求者。此外,在媒體上,漂亮的人還能成為一線的影視紅星、KOL(關鍵意見領袖),受盡粉絲們的萬千愛戴。

美貌與成功

這樣說來,擁有美貌就等於擁有幸福與美滿,沒美貌者就註定失敗了嗎?當然不是!若要舉例,相信大家都總能想到有些人雖然長得美,但最終情場失意或際遇欠佳。相反,我們也不難找出一些樣貌並不出眾,卻在事業、婚姻家庭、人際上收穫甚豐者。其實,人就好像一瓶酒,美麗的外表的確可以起到一時的「吸睛」效果,帶來別人的關注與好感但當我們要面對、經營更長久、更深入的關係時,就如佔據我們大部人生的工作、人際關係、婚姻家庭等不同的層面,若只得「好靚」的包裝,裡面卻是讓人難以下嚥的酒水,恐怕只會落得人皆棄之的下場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些建議

外在條件沒那麼優越的朋友,在職場等場景中,可能會有給比下去的感覺,其實不論外表長得標緻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長得漂亮的人也不一定永遠站在較有利的位置。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大家參考。

  1. 扭轉局面:就如龜兔賽跑的兩位主角,牠們都有各自的優劣之處。白兔因自己先天的優勢而經常自滿,於是,牠把自己的優勢變成自以為是、不思進取的致命劣勢。烏龜的先天劣勢給牠帶來了謙遜與自知之明,於是牠把自己的劣勢變成不斷奮發、永不放棄的關鍵優勢。故此,貌美者應該著力於自己需要成長之處,免得像盲目自信的兔子那樣一敗塗地。而容貌不佳者則毋須太過介意別人的眼光,只要努力向著自己的目標奮發,總能有更美好、更精彩的人生!
  1. 自信的表現: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商學院的Amy Cuddy教授在其著作《高能量姿勢》中講到,[3] 人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透過改變姿勢來獲得更好的做事效果。這是甚麼意思?首先,Cuddy研究裡發現,無論動物或人類,當他們保持擴展、自信的姿勢時(就如神奇女俠雙手叉腰,雙腿分開,下巴微微向上的站姿),體内的優勢激素睾丸素濃度就會增加,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這會給我們的情緒、思維和狀態帶來正面的影響,從而提升我們做事的成功率並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Cuddy教授建議若我們想解決問題、管理焦慮和掌控局面時,只要事先用兩分鐘做出高能量的姿勢,即能有效地使身體分泌出「優勢激素」,並提升整個人的狀態。
  1. 在衣著方面下功夫:整潔、合宜的打扮其實是禮貌的表現,例如上班時穿上一件熨得直挺挺的恤衫和西褲,反映穿衣者重視自己的工作,也會令遇見穿衣者的客戶感到自己受重視。不算俊美的朋友可選擇一些漂亮、合宜的衣著,在一些特別的場合,更可配上適當的化妝。因為端莊、優雅、合宜的外表再加上美好的品格、得體的舉手投足,都會令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經上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殘……」(以賽亞書四十6-7)其實,容貌只是人一時的「面具」,再美麗的容貌也總有衰殘的一天。要獲得長遠、美好又豐盛的人生,所必備(must)的是仁愛、正直、忠誠、智慧、勤勉、持之以恆等內在特質,這些特質往往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歷練中慢慢培養出來的品格,相反,美貌只是額外(plus的優越條件而已。我們未必能扭轉以貌取人這種社會風氣,但我們卻可以選擇追求甚麼。健康的身心靈、睿智成熟的言行和燦爛的笑容,都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盼望我們都懂得為自己作出最好的選擇。


[1] 〈通緝犯長太帥引熱議 女網友興奮喊:來我家犯罪!〉,《自由時報》,2021年1月13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10155(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2月24日)。

[2] Allana Akhtar and Drake Baer, “11 scientific reasons why attractiv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in life,” INSIDER, last modified October 8, 2019,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beautiful-people-make-more-money-2014-11;〈職場靚人薪金較高?〉,CTgoodjobs,2013年1月30日,網站:https://www.ctgoodjobs.hk/article/職場靚人薪金較高/1233-14522(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2月24日)。

[3] 埃米.卡迪〔Amy Cuddy〕:《高能量姿勢》(Presence: Bring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s),陳小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

噢! 孩子嚷著要跟我結婚怎麼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家長可先了解幼兒對「結婚」的概念,請他們說說「結婚」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或會聽到充滿童真的答案,例如女兒會說:「我很鍾意爸爸,所以我要和爸爸結婚」,兒子會說:「我要和媽咪結婚,永遠住在一起」。我們不妨給幼兒一點肯定,讚賞幼兒能夠分辨結婚就是好像爸爸和媽媽那樣,深愛對方的男女走在一起並組織家庭,也讚賞他們能明白結婚是包含了願意互相關心和依賴對方,長久地一起生活。

聽過幼兒的回答後,家長可以用簡單、容易明白的句子來回應幼兒希望與父母結婚的說話。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女兒(或兒子):「爸爸媽媽非常愛你,爸爸是國王,媽媽是王后,因為國王已經跟王后結婚了,所以不能和你結婚了。我們好愛對方,然後生了一個嬰兒,就是公主(或王子),那就是你啦!我們就成為了一家人。」

讓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

接著,家長可以按幼兒渴望結婚的願望作合宜的教導,例如說:「將來你要結婚的話,就要找你的王子(或公主),所以現在你要預備自己變成理想的公主(或王子)。」家長隨後可以進一步了解子女對公主和王子的看法,例如女兒或會說:「公主要好像Frozen(電影《魔雪奇緣》)的女主角Elsa那樣,要很漂亮。」事實上每位孩子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可按著孩子的特點,配合具體事件來對孩子給予讚賞:「爸媽覺得你非常漂亮呀!笑容甜美!我們放工後雖然很疲累,見到你的笑臉,心情都變開朗啦!」這部份的重點是,家長引導孩子,讓他們發現「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繼續引導幼兒去思考,想成為一位出色的公主或王子,還應具備甚麼條件呢?孩子或者會有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公主要擁有一頭獅子」、「王子可以在天空中飛」等,家長可了解一下孩子說這話背後的原因,以及引導孩子思考,怎樣才能做到「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並且按孩子的回應去鼓勵他們作新的學習,例如鼓勵他們「學習獅子勇敢的特性」,或者問他們「人雖然沒有翅膀,為甚麼能飛上天空?是不是有甚麼工具幫助了人類?這工具是怎樣出現的?」等問題,這樣的回應可讓孩子感受到被聆聽,也能明白透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進步,變得更好。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性教育是關於生命的課題,父母應要教導孩子尊重和珍惜生命,好讓子女長大後對兩性相處有正確的看法,包括保護身體、選擇合適的拍拖對象和訂立身體界線等等,這些都是建基於良好的品格和對生命有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可順著親子間的對話,運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引導他們留意「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的品格及其行動。例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覺得Elsa公主是否勇敢呢?她做了甚麼來保護自己的人民?」、「蝙蝠俠遇到困難時,他會怎樣做呢?」最後家長可以給子女一條挑戰題:「你認為要變成一位好公主或好王子,需要多少時間呢?」讓子女明白良好品格是需要鍛煉的,同時家長可給子女信心和保,爸爸媽媽會一直幫助和陪伴他並且對他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有非常大的信心。

展現真實的愛情生活

當子女日復一日的成長,並開始對愛情產生興趣時,家長可為浪漫的愛情故事,加入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子女了解真實的愛情生活狀況。家長不妨以「國王爸爸」和「王后媽媽」作具體說明,二人結婚後一起生活,相處時總會有磨擦。家長可和子女一起回想,當國王爸爸工作心煩時,王后媽媽如何給予爸爸安靜的空間呢?當王后媽媽為瑣碎事情鬧情緒時,國王爸爸如何靜觀其變,以及在適當時候給予安慰呢?當家人之間爭吵時,最後怎樣和好如初呢?另一方面,也要讓他們明白婚姻也包含了責任,願意關心和支持對方,將對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的智慧和知識也會增加;願我們彼此勉勵,以父母的愛心和輕鬆的心情,去陪伴和享受子女的成長。

(資料庫)

婚姻裡的真實場景不可少

童話中的愛情故事,當中不乏一見鍾情、王子跟公主閃電式結婚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情節,這些情節既浪漫又充滿戲劇性,或許早已深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不過,有婚姻治療師就質疑,白雪公主跟王子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開花結果,因為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只有短短幾分鐘便閃婚,令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不夠深入。婚姻治療師甚至笑說,公主跟其中一個小矮人結婚或者更好,因為他們真實的相處過,而且小矮人們一直都在照料著公主。[1] 父母跟孩子講解婚姻概念時,以童話故事的人物作為引子,的確有助孩子建立基本概念,不過,如能注入現實生活的元素,則可以讓孩子更全面的認識戀愛和婚姻了。

 

(本文原載於第137期〔2021年3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Therapists Review Disney Relationships, from ‘Frozen’ to ‘The Little Mermaid’,” VANITY FAIR, last modified April 30, 2020, https://www.vanityfair.com/video/watch/reviews-therapists-review-disney-relationships-from-frozen-to-the-little-mermaid?fbclid=IwAR3MdXhpxKikJzQW8czu8IY6hQhEImXuSX-3SU9Wb_vEtzY3Rif2Hr1xS60.